久久国产成人av_抖音国产毛片_a片网站免费观看_A片无码播放手机在线观看,色五月在线观看,亚洲精品m在线观看,女人自慰的免费网址,悠悠在线观看精品视频,一级日本片免费的,亚洲精品久,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分享

郝萬山講《傷寒論》筆記 第十八集

 任持自性 2023-09-07 發(fā)布于陜西
?
?

郝萬山講《傷寒論》筆記  第十八集

第 18 講  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jīng)方藥量換算

關于傷寒兼證的三個方證:

葛根湯的適應證,;

大青龍湯的適應證;

小青龍湯的適應證,。

葛根湯的適應證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情況,。

適應證之一,陽明經(jīng)脈受邪的陽明經(jīng)表證,,根據(jù)后世醫(yī)家的研究補充,。引用《醫(yī)宗金監(jiān)  傷寒心法要決》歌訣:

“葛根浮長表陽明,緣緣面赤額頭痛,,發(fā)熱惡寒身無汗,,目痛鼻干臥不寧?!?br>
適應證之二,,“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焙霸谔柦?jīng)脈,,用葛根湯發(fā)汗散寒,疏通經(jīng)脈,。

適應證之三,,葛根湯即可以治療陽明經(jīng)表受邪,也可以治療太陽經(jīng)表受邪,,太陽經(jīng)氣不利,,葛根湯還可以治療太陽和陽明合病,必自下利的情況,。

《傷寒論》中關于太陽和陽明合病,,有兼見喘而汗出的,有兼見下利的,。

兼見喘而汗出的用麻黃湯,,麻黃湯本身就有宣肺平喘的作用,。

太陽和陽明合病兼自下利的用葛根湯。一方面下利是中焦里氣升降失調(diào)的表現(xiàn),,提示了陽明的陽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的癥狀比較突出,用葛根湯解陽明經(jīng)表之邪為主,。 另一方面,,葛根又有升陽止瀉的作用。所以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的用葛根湯,。

太陽與陽明合病,,正氣抗邪于表,不能顧護于里,,出現(xiàn)胃氣上逆,,不下利而嘔吐的,就在葛根湯里加半夏,,來和胃降逆止嘔,,就是葛根加半夏湯。

葛根湯的適應證就是這么三個方面,。

大青龍湯的適應證是寒邪閉表,, 陽郁化熱,不汗出而煩燥,,這是第 38 條的內(nèi)容,。第 39 條是濕邪郁表,陽郁化熱,,郁熱撓心,。

這兩種證候,無論是寒邪郁表還是濕邪郁表,,都有表郁,,陽郁化熱,,郁熱撓心的心煩,,在外面都有不汗出而煩燥,都有不汗出這個癥狀,,這是應當注意的,。

大青龍湯是《傷寒論》中發(fā)汗力量最強的方子。要用大青龍湯,,一定要有表證,,沒有表證,不能夠用大青龍湯,。在大青龍湯適應證的第 38 條,,第 39 條,,都提到了和少陰病相鑒別,少陰病本身當真陽衰微的時候,,弱陽勉強和陰寒相爭,,爭而不勝時可以有肢體燥動不寧的燥煩。而大青龍湯適應證是煩燥,。 煩燥和躁煩在臨床上有時候癥狀容易混淆,。千萬不要把一個真陽衰微的躁煩證誤認為是陽郁化熱的煩躁證。如果誤用大青龍湯的話,,后果將是不甚設想,。

對大青龍湯適應證的第 39 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也有人把它解釋成在表的寒邪有一種化熱的傾向,就由身痛而變成了身重,,身重是熱邪壅滯氣機的表現(xiàn),。這種在表的寒邪有化熱的傾向,由身痛變成身重,,但是邪氣仍然在表閉郁,,所以仍然是無汗的。像我們的講義還有許多醫(yī)家就是這么解釋的,,這個觀點提供大家參考,。

小青龍湯的適應證是治療寒邪閉表、里 有水飲,。外寒引動內(nèi)飲,,內(nèi)外合邪,水寒射肺而見到的咳喘,。以咳出大量的白色泡沫痰為特征,,提示水寒內(nèi)盛,水飲犯肺,。由于水飲之邪內(nèi)盛,,水飲之邪又是變動不居的,常??梢噪S著三焦氣機的升降出入而隨處為患,。所以小青龍湯的適應證有許多或見癥狀:或渴,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jié)M,,或下利等等,。這都屬于水邪浸漬不同的部位所造成的或見癥。

小青龍湯以溫化水飲為主,;大青龍湯以解表發(fā)汗為主,。大青龍湯用到了石膏。小青龍湯在臨床應用的時候,,如果寒邪閉表,,水飲內(nèi)阻,陽氣郁遏,,兼有心煩的話,,也可以在小青龍湯中加石膏,這就是后世所說的小青龍加石膏湯,。小青龍湯這張方子,, 桂枝、麻黃,、細辛,,干姜等等并用,辛溫燥烈有余,,盡管用了五味子,,芍藥這些養(yǎng)營護陰液的藥,畢竟辛溫燥烈有余,,在臨床上,,對于水寒射肺的咳喘急性發(fā)作,用上三付五付,,咳喘急性發(fā)作緩解了,,就不要繼續(xù)用了。因為這些辛溫燥烈的藥,,有傷陰動血的弊病,。

細辛作散劑不過錢,見于《本草綱目》引用宋朝人的《本草書》,,只是作為散劑不過錢,,用量太大可引起中毒反應。臨床上做為湯劑如果必要的時候,,細辛也可以適當?shù)挠昧看笠恍?,臨床報道,,有用 10 克的,,20 克的,也有用30 克的等等,治療寒飲射肺的咳喘,,治療心陽不足,,心動過緩,西醫(yī)診斷為病竇綜合證的,,這些都有報道,。應當補充強調(diào)的一點是,細辛含有黃樟醚,,黃樟醚是公認的一種致癌的成分,。所以必要的時候,確實是寒邪閉表,,疼痛等等,,用細辛做湯劑的量可以超過錢,但是不能久用,。

經(jīng)方的藥量是用漢代的度量衡制,,現(xiàn)代臨床的用量和漢代的傷寒論中《金匱要略》的藥量之間需要換算。

漢代的度量衡制和經(jīng)方藥量的折算

一,、掌握藥物劑量的臨床意義

二,、漢代的度量衡制

三、經(jīng)方藥量的折算方法

四,、藥量的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一,、掌握藥物劑量,,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意義,以桂枝湯為例,,桂枝湯中桂枝和芍藥的劑量各三兩,,如果把桂枝的量用多了,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湯,,作用不是解肌祛風調(diào)和營衛(wèi),,而是溫補心陽,降逆平?jīng)_,,治療心陽虛 ,,下焦寒氣上沖的奔豚。

如果桂枝湯里把芍藥的量用多了,,就叫桂枝加芍藥湯,,作用是治療太陰脾經(jīng)受邪,太陰脾經(jīng)氣血不和,,而導致的腹?jié)M時痛,。

麻黃湯中的麻黃、桂枝、甘草這三個藥的劑量比例應該是3:2:1,,如果調(diào)過來,,麻黃、桂枝,、甘草的劑量比例變成1:2:3的話,,這個方子就發(fā)不了汗,所以掌握劑量,,掌握劑量之間的關系,,在臨床療效上是很重要的。

五苓散中,,桂枝用量最少,,澤瀉用量最多,豬苓,、茯苓,、白術用量居中,如果按照這樣的劑量比例組成的散劑給試驗動物吃,,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五個藥等量的比例制成散劑給相同的動物來吃,利尿效果明顯就差,,因此掌握漢代的劑量,,掌握經(jīng)方藥物的劑量、比例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意義,。

二,、漢代的度量衡制。

張仲景是漢代人,,引用的方劑應該是漢代的劑量,,漢代度量衡制。班固的《漢書 . 律歷制》記載“千二百黍,,重十二銖”1200個黍米,,就是12銖重,“兩之為兩”也就是兩個12銖是一兩,,就是24銖,。

為什么衡重單位中用這個“兩”呢,在制定衡重單位的過程中,,最初的最基本的單位是十二銖算一個單位,,兩個十二銖就叫一兩,“兩”就作為衡重的一個單位了,,“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br>
三,、經(jīng)方藥量的折算方法

計量單位和進位關系:

衡重:

計量單位:銖,、兩,、斤、鈞,、石(shí)

進位關系: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石在后世作為容量單位(dàn),。

千鈞一發(fā)就是3萬斤系于一發(fā)

漢代的一斤  =  250克。

漢代的一兩   =   15.625克  ≈  15克

容量:

計量單位:龠( yuè ),、合(gě),、升、斗,、斛(hú),。

進位關系:千二百黍?qū)嵠滟撸腺邽楹希╣ě),,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

十進制

一合=20毫升             

一升=200毫升                

一斗=2000毫升

一斛=20000毫升        

麻杏石甘湯方后,。一黃耳杯為一升

度量:

五苓散“白飲和服方寸匕”。方寸匕是邊長一寸的正方形的藥勺,?!叭∩⒁圆宦錇槎取,!?br>
麻子仁丸厚樸一尺,。

度量單位:分、寸,、尺,、丈、引,。

進位關系:一黍為分(漢書中沒有,,為推斷),,“十分為寸,十寸為尺,,十尺為丈,,十丈為引”

十進制

一寸=2.3厘米

一尺=23厘米

一丈=230厘米

一引=2300厘米

關羽身高八尺也就是一米八四

漢朝以后,晉朝在衡重的“兩”和“銖”之間加了“分”,。

6 銖=1 分

4 分=1 兩

麻黃升麻湯中用到了“分”

張仲景時代沒有用分做衡重單位,。以分作為衡重單位來計量的,一定是晉唐以后折算的,。

三物白散: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貝母三分,。是指藥物之間的劑量比例“份”,。

《傷寒論》計量中的“分”字,除了麻黃升麻湯是劑量單位,,其它都是劑量比例,。《金匱要略》有些方子用“分”作衡重單位,??梢酝茢嗍菚x唐以后改寫。

從晉朝到宋朝七八百年間,,度量衡由于地主實物收租發(fā)生明顯的變化,。一斤由250克上升到600克左右,一升從200毫升上升到1000毫升,,一尺從23厘米上升到33厘米,。

宋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庫平制,度量衡制基本穩(wěn)定下來,。因為經(jīng)濟流通方式發(fā)生了變化,。國家征稅,地主收租,。不再單純收糧食,。是靠貨幣的流通。

從晉朝到唐朝,,到宋朝,,國家規(guī)定:醫(yī)藥是人命關天的事情。天文天象涉及到國家安危的問題,。所以天文和醫(yī)藥一定要保留古制,,社會上一般的商業(yè)用新制。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藥方》,,王燾的《外臺秘要》,,仍然保留漢制藥物劑量,。宋朝以前的中藥書。劑量保留的都是漢制,。

宋朝發(fā)明的煮散,,把藥做成粗散,煮散后和藥渣一塊吃,。藥量絕對減少,。宋朝書的藥量都是很小的。就用了宋朝當時的度量衡制,。

宋朝計量單位 :斤,、兩,、錢,、分、厘,、毫,。

從宋代到清代,用的都是宋代的度量衡制,。

盡管度量衡制發(fā)生過許多錯綜復雜的變化,。在考察中醫(yī)中藥書籍中的藥量時。宋朝以前用的都是漢制,,宋朝以后一直到解放初,,用的都是宋制。解放后對度量衡制進行了改革,。一斤是500克,,在中藥劑量上變化不大。宋朝以后的書就等于是今制,。具體到各個地方也有不同黑龍江:一錢=5克

一錢=3克

一兩=15克

例麻黃湯:

麻黃三兩 桂枝二兩 甘草一兩 杏仁70枚

       45克       30克        15克        28克

方子是三次量,,一次量是:

        15克       10克          5克         9克

現(xiàn)代煮藥、服藥的方法和古代也有區(qū)別

現(xiàn)代煮藥要煮兩次,,張仲景不管是解表藥還是補益藥只煮一次,。煮一次最多最多能把藥物中的有效成分提取出45%到50%。再煮一次還能把藥物全部有效成分提取出30%到45%,。也可以勉強做為一次治療量?,F(xiàn)代開的一副藥煮兩回是兩次治療量。張仲景開的藥煮一回對于麻黃湯來說是三次治療量,。

由于煮藥方法和服藥習慣的變化?,F(xiàn)在開的方子是一次治療量。要嚴格折合就要看張仲景方子的實際量折合成今天的量,。必須注意是幾次吃,,除以幾,。

例桂枝湯: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方子是三次量,一次量是:

桂枝15克 芍藥15克 生姜15克 甘草10克,,大棗四枚,。

省略中間許多換算過程,漢代的一兩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錢也就是三克,。

桂枝9/10克 芍藥9/10克 生姜9/10克 甘草6克,,大棗四枚。

有的方子吃一次,,比如干姜附子湯,。有的方子吃5次,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在藥量換算中,,一定要注意方子分幾次吃?

簡便的折算方法:

在一個地方,,當?shù)蒯t(yī)生對于常用中藥的常用量,。比如北京桂枝在一般情況下用10克。東北桂枝常用量是15克,。臺灣的桂枝量是6克,。韓國也是6克。是大陸常用量的2/3,。知道這個習慣后,,按照經(jīng)方的計量比例去套用。

麻黃湯中,,麻黃,、桂枝、甘草劑量比是3:2:1,。

桂枝常用量是10克的話,,麻黃15克,甘草5克,。

桂枝常用量是6克的話,,麻黃用10克,甘草用4克,。

既符合經(jīng)方的用藥習慣,,也符合當?shù)厝说膶嶋H情況,也符合當?shù)蒯t(yī)生多年來摸索出的經(jīng)驗,。這是最實用的方法,。不必計算一副經(jīng)方吃幾次,但是必須要知道漢代度量衡制和現(xiàn)代度量衡制之間的關系,。

在《傷寒論》中以容量來計量的比如水,,現(xiàn)代還按容量來計量,。有的以容量來計量的藥材的可以折算為現(xiàn)在的容量,然后再稱重,。

粳米(旱稻)一升=180克

大米是水稻不能代替粳米,。白虎加人參湯證是熱盛傷津,津液不足的癥候,。粳米是養(yǎng)胃氣的,。大米除了養(yǎng)胃氣還有利尿的作用,對于熱盛津傷是不科學的,。

半夏半升=50克

五味子半升=30克

麻子仁丸中厚樸一尺是23厘米,,厚三分,寬一寸半為準?,F(xiàn)在用中等厚度的厚樸:寬3.5厘米長23厘米,,稱重15克

厚樸一尺=15克

五苓散一方寸匕 ≈ 5-6克

五苓散用稻米湯調(diào)和服用不嗆喉嚨

杏仁100粒=40克

桃仁100粒=30克

枳實一枚=18克

附子一枚=20克  大附子=25克

野生的烏頭一枚=5 克

甘遂末一錢匕  ≈  1 克到1.5克

四、藥量的因人,、因時,、因地制宜

臨床應用不論是張仲景還是后世醫(yī)家因人,、因時,、因地隨時調(diào)整藥量。

強人用大附子,,一般人用一般大小,。

古人是病重之后才看病所以用藥量比較大特別是辛溫藥。

現(xiàn)代人茵陳蒿湯中的茵陳用的比張仲景時代的多,。

人的體質(zhì)不一樣,,氣候不一樣,水土不一樣,。在藥量應用上也有差異,。比如黑龍江的藥量就比較大。

韓國用進口地道藥材,,煮藥后,,用離心力萃取比較充分。氣候潮濕,,皮膚腠理比較疏松,。中藥耐受量是北京人的1/2到2/3。

只要在一個地方生活三個月以上,,就按本地的劑量開方,。

~~~~~~~~~~~~~~~~~

《傷寒論》?常用計量換算(網(wǎng)絡粘貼):

清朝 1 斤=16 兩=590克 

漢朝1 斤 = 248 克

清朝1 兩 =10錢=36.9克 

漢朝 1 兩=15.625克

1 石=120斤=70800克

1 鈞=30斤=7440 克

1 斤=液體250 毫升

1 分=0.37克

1 兩=15.625克

1 兩=24 銖

1 升=液體200 毫升

1 合=20 毫升

1 圭=0.5 克

1 龠=10 毫升

1 撮=2克

1 方寸匕=金石類2.74 克

1 方寸匕=藥末約2 克

1 方寸匕=草木類藥末約1克

半方寸匕=1刀圭=1錢匕=1.5 克

一錢匕=1.518克

一銖=0.65 克

1銖=100 個黍米的重量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1升=50 克

葶力子1升=60 克

吳茱萸1升=50 克,五十克的吳茱萸還不到一升,,有測量是70克.

五味子1升=50 克

半夏1升=130 克

虻蟲1升=16 克

附子大者 1 枚=20~30 克

附子中者 1 枚=15 克

強烏頭 1 枚小者=3 克

強烏頭 1 枚大者=5.6 克

杏仁大者 10 枚=4 克

梔子 10 枚平均 15 克

瓜蔞大小平均 1 枚=46 克

枳實 1 枚約 14.4 克

石膏雞蛋大 1 枚約40 克

厚樸 1 尺約30 克

竹葉一握約 12 克

1 圭= 0.5 毫升

1 撮= 4 圭=2 毫升

1 龠= 5 撮=10 毫升

1 合= 2 龠=20 毫升

1 升=10 合=200 毫升

1 斗=10 升=2000 毫升

1 斛=10 斗=20000 毫升

1 石=100000 毫升

1 分=0.231 厘米

1 寸=10 分=2.31 厘米

1 尺=10 寸=23.1 厘米

1 丈=10 尺=231 厘米

1 引=10 丈=2310 厘米

石膏雞子大=160克

石膏一斤=250克

一兩=15.625克

一分=3.9克

一銖=0.65克

一方寸匕=1.5克(半夏瀉心湯粉劑)

梧桐子大=黃豆大

蜀椒一升 = 50克

葶藶子一升 = 60克

吳茱萸一升 = 90克

五味子一升=100克

半夏一升=130克

虻蟲一升=30克

附子一枚(大者一枚)=20-30克

中附子一枚=15克

烏頭一枚大者=5-6克

烏頭一枚=3克

杏仁一升=125克

桃仁一升=125克

麥門冬一升=125克

粳米一升=200克

豆豉一升=140克

大棗十二枚=50克

竹葉一握=12克

火麻仁一升=125克

瓜蔞一枚=46克

梔子十枚=15克

枳實一枚=14.4克

水蛭百枚 =160克

蟅蟲一升 =53克

虻蟲一升 =30克

蠐螬一升 =92克

赤小豆一升=180克

厚樸一尺=125克(參照胡希恕注解麻子仁丸方與小承氣湯方折算)

芒硝一升=160克左右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