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粵廚寶典》叢書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創(chuàng)作品,,旨在飲食文化及烹飪技術(shù)研究 《廣東菜點烹飪法》 前言: 《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作者:廣東省飲食業(yè)公司編,。 1957年是國家在百廢待興、一窮二白的基礎(chǔ)上邁向欣欣向榮大道值得紀念的一年,。 這一年,,是國家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啟之年,各族人民憧憬美好生活,、感嘆中國共產(chǎn)黨史無前例的偉大成就,、對未來充滿信心的一年。 這一年,,毛澤東主席帶領(lǐng)龐大的代表團出訪莫斯科,,參加蘇聯(lián)十月社會主義革命40周年慶典。就是這次出訪,,毛澤東主席在莫斯科大學向中國留學生演說,,留下了至今仍然極具意義的講話, 毛澤東主席對在莫斯科的留學生們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毛澤東主席同時還教導同學們說:“青年人應(yīng)具備兩點,,一是朝氣蓬勃,二是謙虛謹慎,。” 在演說中,,毛澤東主席縱論天下,旁征博引,,提出了“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共產(chǎn)黨就最講認真”的諄諄教誨。 在此歷史背景驅(qū)動下,,廣東省飲食業(yè)公司在1956年與廣州市名菜美點展覽會委員會的合作完成《名菜美點》的啟發(fā)下,,組織全省名店名師共同參與,編寫出這本《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 《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最大的成就是將粵菜烹飪組合以族群飲食特點構(gòu)成,,分成“廣州風味”“潮汕風味”及“東江風味”為主體的三大風味,。 這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廣府菜”“潮汕菜”“東江菜”的基礎(chǔ)定義源頭。 “廣州風味”收集名菜,、美點,、素菜達249款。 “潮汕風味”收集名菜,、美點,、素菜達159款,。 “東江風味”收集名菜、美點,、素菜達55款,。 當中名菜、美點,、素菜的資料多由各地的名店,、名師撰寫,為后世研究粵菜烹飪技術(shù)及飲食文化留下不可多得的歷史資料,。 毋庸諱言,,《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受制于各地的飲食形態(tài)以及廚師的文化程度的差異,書寫表達良莠不齊,,原料配方,、制作流程過于表面化,沒有應(yīng)有的技術(shù)心得,,有的甚至僅有店名、饌名可以供后世參考,,實操性不強,,甚至有些不知所以言。 筆者認為,,《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編寫質(zhì)量僅屬中下水平,,但可作為研究粵菜烹飪技術(shù)及飲食文化發(fā)展的歷史性資料。 潘老師按: 注1:“廣州風味”是粵菜的主體,,因受“食在廣州”的熏陶,,并受廣州人對食物質(zhì)感要求的鞭策,無論是烹飪技術(shù),,亦或是菜品形式,,都處于傲視同儕的地位。也使外界認為粵菜就是“廣州菜”,。 注2:“潮汕風味”是廣東粵菜地區(qū)人民融匯閩粵兩地飲食形態(tài)而形成的飲食,、烹飪形式。因經(jīng)濟發(fā)展不及廣州發(fā)展的迅速,,其烹飪技術(shù)及菜品雖入選粵菜的組成部分,,在級別上與“東江風味”同級,但稍遜于“廣州風味”,。 注3:“東江風味”自1946年興寧人在廣州城隍廟前(潘老師按:今稱忠佑大街)開“云來閣飯店”(潘老師按:東江飯店前身)之后正式被粵菜接納為三大組成部分之一,。 有很多不明所以的客家學者對粵菜將“客家菜”稱為“東江菜”表示強烈不滿。 實際上,,正如粵菜包含“廣州菜”“潮汕菜”一樣,,“客家菜”包含“東江菜”,。“客家菜”是客家族群移居南方時形成的烹飪技法及飲食文化的體系,,這一體系分布廣東,、廣西、福建,、江西,、臺灣、四川,、湖南,、海南、浙江等廣泛地區(qū),。在廣東具代表性的客家群體生活在東江流域,,所以,粵菜只能包含東江流域形成的客家風味,,不可能長臂管轄囊括整個客家體系的風味,,而東江流域形成的客家風味,粵菜架構(gòu)將之定義為“東江風味”,。 1950年前后廣東省市縣示意圖 正文: 《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前言 我國飲食業(yè)有悠久的歷史,經(jīng)驗豐富,技術(shù)優(yōu)良,廣東人民對飲食制作技術(shù)累積了不少寶貴的經(jīng)驗,形成廣東地區(qū)有其特殊的地方風味,俗有“食在廣州”之稱,,為了保持和發(fā)現(xiàn)祖國的寶貴遺產(chǎn)與互相交流經(jīng)驗,故將各地菜點制作方法匯編成冊,。 本冊選擇廣州市部分品種在內(nèi)(《廣州名菜烹飪法》已另有單行本出版)一共搜集了廿多個市縣的主要品種,,大體分為廣州風味、潮汕風味,、東江風味三大類,。 至于石歧、江門,、臺山,、恩平、廣寧,、韶關(guān),、高明、合浦,、茂名,、文昌、四會,、從化,、東莞等市縣風味因與廣州風味較為接近,故編入廣州風味,。 潮州,、汕頭,、揭陽等地方之風味則編入潮汕風味。 惠陽,、連平,、梅縣、龍川,、興寧,、海豐等縣之風味則編入東江風味。 共計有名菜340種,;一般菜點和素菜123種,。 由于我們經(jīng)驗不足,又因時間短促,,因而缺點和錯誤在所難免,,希望讀者多予批評指正。 潘老師按: 注1:《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是由兩個主體構(gòu)成,,一個主體是“廣州風味”,,另一個主體是“潮汕風味”與“東江風味”。 由于收集資料需時,,為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廣東人民出版社將廣州飲食公司業(yè)已完成的“廣州風味”主體內(nèi)容出版成冊,稱《廣州名菜烹調(diào)法》,,于1957年1月同廣東人民出版社以鉛印發(fā)行。 《廣東菜點烹飪法》約于1957年7月完成全省的稿件收集,,廣東省飲食業(yè)公司為使書稿能趕在國慶節(jié)前發(fā)行,,采用邊審稿,邊刻字的方法,,于1957年8月將書稿刻版完成,,并經(jīng)油印、裝訂于1957年9月派送到全省各縣市的飲食業(yè)公司,,為建國獻禮,。 注2:從《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前言》可以看出,當時厘定“東江風味”僅以廣東地域劃分,,認為處于東江流域的惠陽,、連平一帶的飲食習慣與廣州、石歧一帶及潮州,、汕頭一帶的飲食習慣迵異,,所以將之作一風味類別看待。 在2000年之后,,有學者認為,,“東江風味”是為東江地區(qū)的“客家菜”,。自此,“客家菜”之名開始盛行,。 不過,,學者們不是潛心鉆研“客家風味”的烹飪技術(shù),卻忙著“地圖開疆”,,號稱廣東的梅州,、惠州、河源,、韶關(guān),、深圳,江西的贛州,,福建的龍巖,、三明,廣西的賀州,、玉林,、防城港,,臺灣的新竹、苗栗,、桃園等地都是“客家菜”的區(qū)域范圍,。 筆者認為所謂學者的理據(jù)完全是偷換概念,相信有的地方連當?shù)厝艘膊恢浪麄兪亲鲋统灾翱图也恕蹦兀?/p> ◎一.廣州風味 1.名菜 *廣州市* ◎豉油皇雞出售店:文信飯店,主制人:溫朋 原料:光雞一只(約一斤四兩),鹵水豉油盆:用上等生抽,、天頂抽,、冰糖、玫瑰露酒,、桂皮、八角(潘老師按:大茴香)、丁香,、甘草,、羅漢果、川姜、沙姜等制作而成。 制法:將配料一齊放在盤內(nèi),,滾成鹵水豉油料,將光雞放在豉油盆內(nèi),慢火浸熟即成,。 注:此菜制法應(yīng)注意宰雞時除毛淥水的技術(shù),。 豉油雞 ◎口福雞(柱侯瓦罉焗雞) 出售店:利口福飯店,,主制人:戴錦堂 原料:光雞一只(約一斤六兩),,柱候醬二錢,,味粉一錢,,蜜糖五錢,,燒酒,、白糖、生蔥、麻油(潘老師按:芝麻油)適量。 制法:將雞宰洗干凈,,以柱候醬,、味粉,、麻油(潘老師按:芝麻油)、燒酒與白糖攪勻,,涂于雞肚(潘老師按:腔)內(nèi),,并放入生蔥一二條,將蜜糖搽勻雞皮上,,然后放在瓦罉內(nèi),,用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半煎焗約十五分鐘即熟,取出切件上菜,,用原汁加些生抽(潘老師按:豉油,。原料項中無列)淋上。食時佐以姜,、蔥,、鹽、油,、芥醬,。 潘老師按: 注1:“豉油皇雞”即是1920年代至1980年代廣州大名鼎鼎的“豉油雞”,廣州人一度被視為雞饌的最高境界,,為“食在廣州”的標志性美食,。 此雞由在老廣州繁華之地太平南(潘老師按:人民南路與十三行交界處)以“姑蘇風味”招徠食客的酒家——“陸羽居”始創(chuàng),始創(chuàng)人真實姓名無從查證,,僅留下“撈松(潘老師按:老兄)熬”的外號,。 因始創(chuàng)地在廣州,,后來也就理所當然地成為粵菜的組成部分。 “豉油雞”之所以成名,,關(guān)鍵是俗稱“鹵水豉油盆”的精鹵水,。 然而,從主制人溫朋師傅描述的字里行間去看,,當時已經(jīng)迷失制作精鹵水的精髓,,只是簡單地圍繞在“鹵浸”的工序上,完全忽略“鹵水豉油盆”即是雞饌的調(diào)味介質(zhì),,也是雞饌烹飪介質(zhì)的重要性,。 雞饌的成敗并不是如文中所說“應(yīng)注意宰雞時除毛淥水的技術(shù)”這一方面。 精鹵水(潘老師按:鹵水豉油盆)配方乍看是由豉油(潘老師按:醬油),、冰糖,、玫瑰露酒(潘老師按:也有用“紹興花雕酒”)及香料(潘老師按:當時稱“藥材”)四個部分組成,并無什么精妙之處,。 但實際上卻融合了一層套一層的智慧在其中,。 首先,豉油(潘老師按:醬油)作為鹵水的基底,,咸味過高,,于是加入玫瑰露酒(潘老師按:或紹興花雕酒)降低咸味。 并且調(diào)入冰糖增加甜味,,使鹵水呈現(xiàn)大咸大甜的特質(zhì),。 調(diào)入冰糖的技巧遠不止這么簡單,關(guān)鍵還是煉制冰糖,,使冰糖焦化呈現(xiàn)焦糖香氣,,這樣既降低甜度,又使鹵水變得濃稠,,繼而讓雞饌致熟后獲得亮澤的效果,。 香料(潘老師按:藥材)則由多種材料組成,以回津為首要目標,。 由于鹵水大咸大甜,,容易惹痰,配料當中還要有化痰的材料,,如這里沒有介紹的蛤蚧,。 注2:“生抽”與“天頂抽”都是豉油的制品?!俺椤笔恰啊钡挠瀸?。 “”是大豆發(fā)酵后隔渣取油的工具,第一趟取出的豉油稱“頭抽”或“天頂抽”,。加水再發(fā)酵再取出的豉油稱“生抽”,。 注3:“玫瑰露酒”是糖漬玫瑰泡浸曲酒后萃取的白酒,。 注4:“川姜”為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芭蕉目[Scitamineae]姜科[Zingiberaceae]姜亞科[Zingiberoideae]姜族[ZINGIBEREAE]姜屬[Zingiber]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的根莖曬干品,又稱“干姜”,。 注5:“口福雞”是以“焗”法烹成,。這種方法與“煀”的區(qū)分在于溫度。 簡單而言,,“焗”的加熱溫度屬于中溫,,主要是通過水汽作傳熱介質(zhì)致熟;而“煀”的加熱溫度屬于高溫,,主要是通過油汽作傳熱介質(zhì)致熟。 注6:“柱侯瓦罉焗雞”原文寫作“柱喉瓦罉焗雞”,,今作更正,。 ◎桔香雞出售店:蓮苑酒家,主制人:蔡猷廉 原料:光雞項一只(約一斤),,豉油王三兩,,豬油二兩,白糖五錢,,桔香料二錢(潘老師按:即花椒,、八角、蔥,、蒜),,菜遠(潘老師按:?)三兩。 制法:先燒猛鑊落豬油,,將桔香料炸透后,,取出桔香料的渣,僅留其汁(潘老師按:油),,然后將雞放入,,再加上豉油王及清水八兩,加蓋蓋(潘老師按:冚)密,,將雞滾至僅存汁二兩即可,。將雞取起,切塊(潘老師按:斬件)放在碟中,。滾(潘老師按:灼)熟菜遠(潘老師按:?)放碟底(潘老師按:圍邊),,再用原汁淋上即成。 風味特點:皮爽肉滑,,骨有香味,。 ◎蜜糖梅子甑鵝出售店:務(wù)農(nóng)飯店,主制人:林華 原料:肥光鵝一只(約三四斤),,蜜糖六兩,,冰糖六兩(或白糖十二兩),,梅子十二兩,蒜頭二錢,,子姜二錢,,果子露少許,酸料(潘老師按:酸姜及酸蕎頭)約一斤,。 制法:(一)先將鵝宰洗干凈,,除去四柱骨(潘老師按:翼、腿,、腳腿骨),。用白醋淋遍鵝身(使其油脂不外流,以免鵝肉收縮) (二)蒜頭及子姜均拍成茸,,連同梅子及冰糖煮滾,,放入鵝肚(潘老師按:腔)內(nèi),隔水甑之,,約二小時,,至焾(潘老師按:腍)為止。 (三)食時切塊,,用酸料墊底,,然后將梅子、原汁加上蜜糖及果子露等打獻(潘老師按:芡)淋上,。(蜜糖應(yīng)最后加上,,因為溫度高,蜜糖可能變質(zhì)變味) ◎瓦罉焗乳鴿出售店:文信飯店,,主制人:溫朋 原料:肥大乳鴿一對(約十二兩),,生抽(潘老師按:淺色醬油)二錢,味粉二錢,,白糖一錢,,柱候醬五錢,豬油一兩,,陳皮一錢,,蔥茸、蒜茸各適量,。 制法:現(xiàn)將乳鴿宰凈,,去毛去臟,用瓦罉燒熱先下豬油,、蔥,、蒜、柱候醬爆香,再下乳鴿略煎勻,,然后加上生抽(潘老師按:淺色醬油),、味粉、陳皮,、豬油等,,加蓋焗透,約十分鐘后取出,,切件(潘老師按:斬件)放碟中,,以原汁淋上。 風味特點:味鮮肉滑,,富有營養(yǎng),。 潘老師按: 注1:“桔香雞”是典型的以“煎焗”形成烹制而成的雞饌。 細心的讀音會留意到此雞饌與“口福雞”的做法同出一轍,,兩者區(qū)別在于調(diào)味風格不同,,一個是“桔香料”,一個是“姜蔥料”,。以及加熱器皿不同,,一個在鑊上,,一個在罉上,。 注2:“雞項”的“項”的正確寫法為“”。 “”讀作hong2或hong6,。因?qū)懛ㄆ孑?,后來約定俗成地改寫“項”。 注3:“蜜糖梅子甑鵝”是舊筵席“三蒸九扣”所衍生出來的肴饌,。此肴饌最大的技巧是用白醋淋遍鵝身,。 白醋除了有解油膩的功能之外,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功能,,就是收斂肉蛋白的作用,。 這個作用恰恰與堿性物質(zhì)(潘老師按:如食粉、純堿及陳村枧水等)的作用相反,。后者有擴充肉蛋白的作用,。鵝皮經(jīng)白醋腌制,會相對收斂及收緊,。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淋白醋時應(yīng)限制在淋鵝皮,,不要淋到鵝肉上,,否則鵝肉會喪失嫩滑,呈現(xiàn)的質(zhì)感。 注4:“密糖梅子甑鵝”內(nèi)容上的“焾”是“腍”的訛寫,?!盁垺痹恰澳怼钡腻e別字,根本不是表示食品質(zhì)感表現(xiàn)的用字,。而“腍”是食品質(zhì)感的表現(xiàn),,與“軟”的意思相近。兩者不同的是,,“軟”通常是指兩端無力承托所呈現(xiàn)的質(zhì)感,,而“腍”則是指上下無力承托所呈現(xiàn)的質(zhì)感。 注5:“瓦罉焗乳鴿”是時代的趨勢所使然,。大體當時的食客較喜歡食物呈現(xiàn)軟滑的質(zhì)感,。所以,讓食物呈現(xiàn)爽彈質(zhì)感的“煀”只能暫時偃旗息鼓,,后來再以所謂的“啫啫”現(xiàn)身。 ◎西汁焗乳鴿出售店:愉園菜館,,主制人:區(qū)焰 原料:乳鴿二只,香菇五錢,,芹菜三錢,,味粉二錢,,白糖三錢,茄子二兩,,喼汁、鹽,、干蔥少許,。 制法:將乳鴿宰凈,炸至八成熟,,再將干蔥,,芹菜炸香,加水十兩煮成汁,,放入乳鴿下汁中焗約十分鐘。然后撈起斬件,,原汁淋回,。 風味特點:甘香可口,。 ◎燒乳豬出售店:小南園飯店,主制人:高國 原料:毛乳豬一只(約十一二斤量為適宜),,五香粉五錢,,白糖五錢,麥芽糖二兩,,千層餅(即做飽的發(fā)面皮)十二兩,。 制法:將乳豬宰洗干凈,開肚(潘老師按:膛),,用鐵叉叉好,,以五香粉、白糖,、生鹽(潘老師按:原料無列)涂于乳豬肚(潘老師按:膛)內(nèi),,用滾水將乳豬淋過,使它略硬一些,,將麥芽糖搽上,;先用炭爐將乳豬肚(潘老師按:膛)內(nèi)部及頭尾燒熟,再燒乳豬皮,。然后將乳豬皮切(潘老師按:片)成小塊,,以碟盛住,夾千層餅食,。其余乳豬肉也切(潘老師按:斬)件上碟,,第二次食。 風味特點:皮薄肉嫩,,甘味可口,。 ◎生炒排骨出售店:巧心茶樓,,主制人:黃煊 原料:排骨四兩,,雞蛋半只,生粉(潘老師按:綠豆淀粉)一兩,,糖醋二兩,,辣椒五錢,生蔥二錢,,生抽(潘老師按:淺色醬油),、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馬蹄粉,、蒜茸和姜(潘老師按:片)各適量,。 制法:將排骨斬件,以生抽(潘老師按:淺色醬油)醃(潘老師按:腌)過,;將雞蛋與生粉(潘老師按:綠豆淀粉)攪勻,,即將排骨放入拌過;用滾油慢火(潘老師按:將排骨)炸至七成熟撈起,隔幾分鐘再炸透撈起,。然后將辣椒,、蔥條、蒜茸,、姜片等起鑊,,加入糖醋打獻(潘老師按:芡。用的是“馬蹄粉”打芡),,放入炸好的排骨,,兜(潘老師按:炒)勻上碟。 風味:酸甜香酥,。 潘老師按: 注1:“西汁焗乳鴿”的做法來源了“太平館”西餐廳,。這也是后來認為“焗法”來源于西餐的原因。 此鴿饌的技巧是利用油炸將肉質(zhì)緊湊,、難熟的乳鴿快速致熟,,再利用汁水以較短的時間致熟(潘老師按:利用汁水以較長時間致熟的為“炆”),使乳鴿保持彈滑的質(zhì)感(潘老師按:“炆”則讓乳鴿呈現(xiàn)腍滑的質(zhì)感),。 注2:“燒乳豬”的做法歷史悠久,。在近代廣州的“滿漢全席”及“陳塘風味”都有其身影。這里介紹的估計是“滿漢全席”的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不知是受字數(shù)的限制,還是當時的真實做法,,這里所介紹的制作流程竟然沒有至關(guān)重要的“焙皮”工序,。 須知道,涂抹麥芽糖的目的是讓乳豬表皮呈現(xiàn)紅彤的色彩,,而呈現(xiàn)紅彤色彩是麥芽糖發(fā)生焦糖化反應(yīng)所得的結(jié)果,。 如果不對乳豬進行“焙皮”處理,乳豬皮的水分就會影響麥芽糖的焦糖化反應(yīng)的進程,,含水量低的位置先著色(潘老師按:發(fā)生焦糖化反應(yīng)),,含水量高的位置卻未著色(潘老師按:發(fā)生焦糖化反應(yīng)),就會使乳豬皮出現(xiàn)花斑,。 單純用麥芽糖涂抹乳豬表皮所燒出的制品稱為“光皮乳豬”,,在麥芽糖的基礎(chǔ)上再加入白醋和曲酒涂抹乳豬表皮所燒出的制品稱為“麻皮乳豬”。兩者所使用火候略有差異,,前者火候較低,,后者火候較高。 因為“光皮乳豬”對火候的要求不高,,所以既可用手摝燒,,也可用掛爐燒,。 另外,乳豬上叉后才用滾水淋淥是“傳統(tǒng)”做法,,這個工序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改變,,即先將乳豬放入滾水里燙淥之后才上叉。詳情可參閱《粵廚寶典·味部篇》或《燒鹵制作圖解》,。 注3:“生炒排骨”在1930年代前叫“咕嚕骨”,。 之所以改名,是因為有一家食肆用熬過上湯的熟排骨充作“咕嚕骨”的原料被報社揭發(fā),,致使其他食肆為免食客誤會,,紛紛改稱“生炒排骨”以示清白。 ◎四寶炒牛奶出售店:務(wù)農(nóng)飯店,,主制人:曹敘明 原料:鮮奶五兩,,雞蛋白四只,蟹肉一錢,,鮮蝦肉七錢,,雞肝三錢,濕冬菇三錢,,威化三錢,。 制法:先將鮮奶與雞蛋白攪勻,蟹肉折(潘老師按:拆)絲,,鮮蝦仁成只,,雞肝切成小粒,冬菇切粒,,韭黃切粒,,混和(潘老師按:合)味粉(潘老師按:原料項中無列)等配料,用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起鑊兜(潘老師按:炒)過,。然后將拌勻的奶蛋放落鑊中兜(潘老師按:炒)勻(潘老師按:要注意火候,,如果火太猛,須將鑊已開火爐才落奶蛋),,即行(潘老師按:可)上碟,。用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炸香的杬(潘老師按:欖)仁(潘老師按:“欖仁”在原料中無列)鋪在面上,,干蝦片炸成的威化放在牛奶周圍,。 風味特點:香脆爽口,富有營養(yǎng),。 ◎炒綿羊出售店:北區(qū)食堂,,主制人:封柏泉 原料:綿羊肉八兩,冬筍五兩,,濕冬菇八錢,,生姜二錢,,豆粉(潘老師按:綠豆淀粉)、生抽各少許,。 制法:(一)綿羊肉切絲泡過油,;冬筍、冬菇,、生姜切絲,。 (二)先將冬菇絲、冬筍絲,、生姜絲落鑊炒過,。加上泡過油的綿羊肉兜勻,打紅獻(潘老師按:芡),,即可上碟,。 ◎南乳扣狗肉出售店:倫記,主制人:劉桂康 原料:狗腩肉一斤二兩,,荔浦芋十兩,,南乳半碗,生粉(潘老師按:綠豆淀粉)二兩,,汾酒一兩半,,白糖三錢,味粉七分,。 制法:(一)狗腩原件走過油,,切成片,用汾酒腌過,,再用生粉(潘老師按:綠豆淀粉)拌過,。然后以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炸香。 (二)荔浦芋滾熟,,也切成片以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泡(潘老師按:這里有歧義,,不知是泡在油里,還是用油泡炸)過,。 (三)一塊狗肉夾住一塊荔浦芋,,放入瓦罉中。 (四)將南乳攪爛,,加上白糖,、味粉等一起拌勻,放入排好的狗肉與荔浦芋之上,,扣之卅五(潘老師按:35)分鐘即成,。 潘老師按: 注1:“四寶炒牛奶”實際上是四樣原料與配上牛奶的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炒成的蛋饌。 牛奶能在鑊里炒制并螯合,,完全是依賴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而肴饌呈現(xiàn)嫩滑的質(zhì)感,,要依賴操作者所具備駕馭火候的動作要領(lǐng)。 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熟得慢,,水分外滲,,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熟得快,水分丟失,,惟有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以不滲不失最飽滿的狀態(tài)致熟才會呈現(xiàn)嫩滑的質(zhì)感,。 實際上,掌握動作要領(lǐng)之外,,傳熱速度也會影響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的效果,。 本文不僅沒有講述傳導油——與牛奶、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一同攪勻的花生油,,甚至連加熱油——用以起鑊的花生油都沒有介紹,。 花生油具有緩沖和授熱的功能,用以調(diào)節(jié)雞蛋白(潘老師按:雞蛋清)的受熱狀況,。 注2:“杬仁”是廣州廚師約定俗成對“欖仁”的寫法,。 “欖仁”為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蕓香目[Rutales]蕓香亞目[Rutineae]橄欖科[Burseraceae]橄欖屬[Canarium]烏欖[Canarium pimela Leenh.]的果仁。 其果肉即“欖角”(或稱“欖豉”),。 烏欖以廣州增城西山村所產(chǎn)的最馳名,,有“西山烏欖”之稱,商家甚至將當?shù)氐臋烊手苯臃Q作“西山”,。 “西山烏欖”雖與其他烏欖一樣都呈橄欖形,,但欖尖通常偏于一方,所以又有“歪嘴”的別名,。 注3:“炒綿羊”制法的“泡過油”是指將綿羊肉絲放入150℃~180℃的熱油里預熟,,這個工藝稱作“泡”。 然而,,“泡”除了作為工藝名稱之外,,還可作為一般的動詞,如“泡茶”,,以及作為形容詞,,如“松泡”等。這也是編者認為“南乳扣狗肉”制法上說蒸熟的荔浦芋“以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泡過”有歧義的原因,。 注4:很多自詡是粵菜食家的人認為,,羊饌是北方人食品,粵菜是沒有羊饌的,,以至于質(zhì)疑《燒鹵制作圖解》介紹“燒全羊”是不是粵菜的作品,。 實際上,這類所謂粵菜食家顯然是井底之蛙,,羊肉只是眾多食材之一,,是否作為粵菜食材,不是作為是否是粵菜的評價指標,。 1957年出版的這套《廣東菜點烹調(diào)法》就有“炒綿羊”的做法,,難道就要否定這本書不是粵菜的作品? 注5:“南乳扣狗肉”是歷史肴饌,,是舊筵席“三蒸九扣”的作品之一,。 需要強調(diào)的是,現(xiàn)在有法規(guī)限定狗肉不能膳食,,這里謹作為原書炒錄的歷史資料,,并無意提倡狗肉入饌。 ◎生燴老貓公出售店:倫記(潘老師按:飯店),,主制人:劉桂康 原料:四年以上的老貓公一只(約六斤以上),,毛雞一只(約一斤四兩),鮮菇一兩五錢,,枚(潘老師按:脢)肉四兩,,冰糖三錢,陳皮三錢,,味粉一錢,,開水一斤。 制法:(一)老貓公宰好洗凈(潘老師按:去毛時先用開水淥身,,后淥頭),,斬骨起肉,滾過起絲,;毛雞宰好洗凈,,也斬骨起肉切絲。其余鮮菇,、枚(潘老師按:脢)肉,、陳皮等均切絲。 (二)貓肉絲用生油(潘老師按:花生油)泡(潘老師按:這里有歧義,,不知是泡在油里,,還是用油炸)約五分鐘,加冰糖及滾開水一斤再煮一小時,,即將肉絲,、雞絲、冬菇絲,、陳皮絲等會(潘老師按:燴)約五分鐘,,打上少量的清獻(潘老師按:芡)即成。(該菜下水放冰糖后,,不用下蔗) 風味特點:清甜可口,,滋陰補腎,。 ◎北菇燴兔出售店:兔林,主制人:黃森 原料:兔腿八兩,,北菇六錢,,甘筍二錢,姜一錢,,白糖一錢,,生粉(潘老師按:綠豆淀粉)、燒酒,、蔥絲各少許,。 制法:(一)先將兔腿肉切絲,北菇切絲,,甘筍切絲,,生姜切絲。 (二)兔肉絲先用生粉(潘老師按:綠豆淀粉),、生抽,、白糖、燒酒等拌勻爆過油,;甘筍(潘老師按:絲)也爆過油,。然后將兔絲、(潘老師按:甘)筍絲,、北菇絲一齊會(潘老師按:燴)上,,后加蔥絲即成。 ◎淮杞燉兔出售店:兔林,,主制人:黃森 原料:公兔肉三兩,,淮山、杞子各一錢,,圓肉二枚,,熟鹽、上等生抽(潘老師按:淺色醬油)各適量,。 制法:將兔肉切成小件,,和淮山、杞子,、圓肉等藥材一齊放入瓦盅內(nèi),,加上滾水四兩,以猛火燉(潘老師按:燉)至四小時,,然后加上適量的熟鹽和生抽(潘老師按:淺色醬油)調(diào)味即成,。 風味特點:不寒不燥,清甜而無腥味。 潘老師按: 注1:“生燴老貓公”原本標題寫作“生會老貓公”,,今作更正,。 《易·干卦》云:“亨者,嘉之會也,。”——使物嘉美之會聚,。 所以,,“會”是多種食材煮在一起,,后來加火字傍成“燴”字,更為形象,。 注2:“生燴老貓公”需要強調(diào)的是,,現(xiàn)在有法規(guī)限定貓肉不能膳食,這里謹作為原書炒錄的歷史資料,,并無意提倡貓肉入饌,。 注3:“北菇燴兔”原本標題寫作“北菇會兔”,今作更正,。 注4:“甘筍”是粵菜廚師對“紅蘿卜”的叫法,。 “紅蘿卜”又稱“賽人參”,為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傘形目[Umbelliflorae]傘形科[Umbelliferae]芹亞科[Apioideae]胡蘿卜族[DAUCEAE]胡蘿卜屬[Daucus]胡蘿卜[Daucus carota var. sativa Hoffm.]的肉質(zhì)根,。 注5:“淮山”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百合目[Liliflorae]百合亞目[Subordo Liliineae]薯蕷科[Dioscoreaceae]薯蕷屬[Dioscorea]周生翅組[Sect. Enantiophyllum]薯蕷[Dioscorea polystachya Turczaninow]的塊莖切片曬干的商品,。 注6:“杞子”為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合瓣花亞綱[Sympetalae]管狀花目[Tubiflorae]茄科[Solanaceae]茄族[Solaneae]枸杞亞族[Lyciinae]枸杞屬[Lycium]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的果實曬干品。 注7:“圓肉”為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無患子目[Sapindales]無患子科[Sapindaceae]無患子亞科[Sapindoideae]龍眼屬[Dimocarpus]龍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果實曬干品,。 待續(xù)…… 粵廚寶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