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這里有兩種斷句:
第一種是,,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第二種是,,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
個人認為,,第一種斷句更合理,且聽我慢慢道來,。
《道德經(jīng)》中,,加上本章,“樸”在六章中出現(xiàn)八次,,分別是:
15章:敦兮,,其若樸。
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28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fù)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
37章:化而欲作,吾將鎮(zhèn)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
57章:我無欲而民自樸,。
可見,,“樸”是個獨立的概念,,它像是道的化身,但又不是道,?!皹恪笔桥c“素”并舉的一個概念,是自然的,,合于道的,,像未經(jīng)加工的原木那樣純粹的品質(zhì),是道的本質(zhì)屬性,。
道非常真切,、樸實,道是要把一切好看的,、表面的東西全部都拿掉,,根底處、本源處的才是道,。
東晉煉丹家葛洪的書《抱樸子》中,,也提倡一種樸素的生活方式,讓大家像樸素的嬰兒一樣活著,,沒有任何偽裝和功利,。
第二種斷句中“樸雖小”雖通順,但意義上卻說不通,。樸是道的屬性,,卻被硬生生用來替代道了,樸成了天下莫能臣的東西,。下文“守”的對象“之”,,指的是道,而不是樸,;樸只是揭示了道的本質(zhì)屬性,。
第一種斷句中,樸是道的重要屬性,,“雖小”的主語仍是道,。“天下莫能臣”是說道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zhuǎn)移,,誰也不能改變它,。
所以,本句的意思是,,道永遠是無名而質(zhì)樸的,,雖幽微不可見,但誰也不能主宰它,支配它,。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人的主觀與客觀規(guī)律,,誰是主宰地位,?
侯王是高高在上,強大無比的,,他有人間最大的權(quán)力,。但哪怕是侯王這樣強大的人,也要恪守道的原則,,自覺按道的要求去做事,。如此,萬物就會自動賓服,,各安其序,,天下安寧。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道”作用于萬物,,猶如天地之氣陰陽交合,降下甘露,,無須人為干涉,,不用誰去指揮,就能達到均勻,,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展開過程,。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1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8章: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始制有名”有兩種解釋:
一是樸散則為器,,圣人設(shè)官分職,必須有名分職位,??鬃诱f:“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彼抉R光寫《資治通鑒》,開篇就說:“臣聞天子之職莫大于禮,,禮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痹谝粋€組織中,,要確定上下尊卑,各司其職,,靠的就是名號和稱呼,。
二是天地始生萬物,有了萬物之后,,便制名以指實,。
老子擔心的是,有了名之后,,便有執(zhí)著,,分別和競爭,人們?yōu)樨潏D更多的名,、更好的名,,而為欲望所驅(qū)使,。所以要知止,適可而止,。
這段話的核心是,,按照道來做事,會產(chǎn)生很多世俗的回報和名相,,但不可執(zhí)著于此,,不要太在意這些收獲。
拿我自己來說,,剛開始寫自媒體,,主要是為了分享讀書和思考的心得,把學到的東西分享出來,,自己能收獲更多,。慢慢的,竟然讀者越來越多,,閱讀量高了起來,。有了這些數(shù)據(jù)反饋,又激勵我堅持去分享,。此時,,真是有點“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的感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做正確的事,得到不錯的結(jié)果,。
后來,,會收到各種合作的邀請,還有人約著要線下吃飯見面,,也有各種報告會,、分享會叫我去,,算是“始制有名”了,。“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這時候必須要適可而止,要放棄很多機會,,否則會把自己累死,。每天都在忙這些,必然導(dǎo)致文章質(zhì)量的下降,,即失掉了根本,。
還有,,閱讀量的提高剛開始是激勵,但如果只追求高閱讀量,,去寫一些販賣焦慮,,嘩眾取寵的文章,說一些違心的話,,就會忘記初心,,自身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路越走越窄,。
很多人都是這樣,,剛開始賺錢,是為了滿足自身需求,;后來,,變成了互相比較,為此奔波忙碌,,浪費生命,。
最好適可而止,知止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這里以川谷比樸,,以江海比天下,。谷雖小,而水從中出,,流為江海,,就像道生天下萬物。
不要迷失在這些華麗的表象中,,不要被一些虛頭巴腦的概念所糊弄,。一旦搞懂了道,抓住了本質(zhì),,明白了底層邏輯,,萬變不離其宗,就能由一滴水看到整片大海,,一粒沙子看到整個沙漠,,一棵樹看到整個森林。
當你對某件事迷茫時,,不妨思考下,,其本質(zhì)是什么?比如,,投資的本質(zhì)是什么,?生活的本質(zhì)是什么,?婚姻、幸福,、工作,、學習等等,本質(zhì)是什么,?
理解本質(zhì),,就知道該做什么。
昨天,,有讀者問我,,飲食健康的原則是什么?
我們目前的問題,,不是沒得吃,,而是身體進化太慢,跟不上食物的變化,。我們是南方古猿的后裔,,吃蔬菜水果等植物的歷史有幾千萬年。哪怕今天的猴子,、猩猩和狒狒幾乎都是素食的,。我們的身體跟蔬菜水果最匹配,所以應(yīng)該多吃,。
我們吃肉的歷史,,有幾百萬年,其適應(yīng)性也還行,,所以肉食應(yīng)該是次要地位,。但我們吃糧食的歷史,只有幾千年,,身體對其的適應(yīng)性最差?,F(xiàn)在的很多毛病,都是高碳水糧食吃多了導(dǎo)致的,。
回歸本源去思考,,我們對什么多吃,什么少吃,,就沒有迷茫了,。
1,、不看是正常的,,古代也沒多少人看,一向如此,。所以不要說什么內(nèi)卷,,大家都是在一些低層次上卷,,一旦拔高維度,就沒什么人卷了,。2,、寫這種文章,求的就不是閱讀量,,尋的是知己,。知己肯定是少的。最近市場噪音太大,,一些非常淺薄的言論到處傳播,,不如寫這種文章來得安靜。
如果心情容易被K線波動影響,,那投資不會有好心情,,因為最少有一半時間是跌的,相當于人生的一半是陰霾,。必須想辦法避開這種影響,,換個角度看問題,比如還能不能漲回來,?是不是給機會定投更多,?股息有沒有影響?
老子是第一個人,,他不會把自己給自己學說命名,,孔子也一樣,他們只是在闡述自己的理論,,這是初始的無名狀態(tài),。等他們的弟子出來后,就會給自己這派起名字了,。很多時候也不是界限分明,,比如法家跟道家有很深的淵源,荀子也不是純粹的儒家,。
本文的樸,,是未經(jīng)雕刻的原木;嬰兒,,就是未經(jīng)修飾的人類,。所有這些比喻,都是在告訴我們,,要回歸本源,,去思考本質(zhì)。比如,,我們中國人喜歡大智若愚,,樸實,,簡單的人格,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后世道教有新的發(fā)揮,,那不是老子的本意了。道德經(jīng)不能看幾句話去自己擴散,,可以從第一章開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