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春,,王維從嶺南回到長安,。不久他就辭去官職,,隱居終南山。從現(xiàn)有資料來看,,他當時并未遭遇什么意外的打擊,,為什么會突然辭職隱居?
此時李林甫做宰相已有好幾年,,大權(quán)獨攬,,炙手可熱,所以后人常把王維這次隱居的原因說成是對腐敗朝政和齷齪官場的厭惡,。雖說這種推測不無道理,,卻未必就是主要原因。
在中國古代,,仕與隱是常有的話題,,讀書人即使本人不被困擾,也會為此發(fā)出不少感慨,。做官有種種區(qū)別,,隱居也是各有不同,往往因時而異,,因人而異,。王維的隱居至少就有三個特點:第一是忽官忽隱,有時做官,,有時隱居,。第二是半官半隱,王維不只是常常出入于朝堂和山野之間,,即使身在朝堂,,往往也是心在山野。第三是亦隱亦禪,,隱居山野的日子,,通常也是他禮佛修禪的日子。
741年的王維已經(jīng)年過四十了,,官位不高,,名氣很大,。他以詩揚名,又以書法和繪畫著稱,。他的弟弟王縉在當時也大名鼎鼎,,文采和書法廣為人知,兄弟倆相得益彰,,相映生輝,。《舊唐書·王維傳》記載,,王維以詩名盛于開元,、天寶年間,兄弟倆都在長安,、洛陽做官,,大凡是諸王、駙馬,、豪族,、權(quán)貴之門,無不拂席恭迎,,寧王,、薛王對待他們?nèi)鐜熑缬选M蹙S尤其擅長五言詩,,書畫尤其神妙,,筆墨構(gòu)思,功參造化,。這段記載或許有所夸大,,何況王維的書法和繪畫今已失傳,但僅從今天所能看到的詩作來看,,王維在當時的名氣就可以想見,。如果說二十歲的王維是名聲遠揚的青年才子,那么四十歲的王維已是譽滿天下的名士,。唐代盛行隱逸之風,,以名士的身份隱居,其實就是可進可退,,進退自如,。厭于官場是非,倦于案牘勞形,,那就去山野放松放松,,清靜清靜。從出世的一面看,除了歸臥山林的高雅,,還有禮佛修禪的虔誠,。從入世的一面看,名士的隱居越發(fā)能增添身價,,下了終南山,,就可以進入朝堂。
此外,,王維想隱居就隱居,,跟他的經(jīng)濟條件也有很大關(guān)系。且不說他晚年做了高官,,俸祿很高,,即便中年時俸祿有限,王維的經(jīng)濟條件也應(yīng)該相當不錯,。他是家中的長子,,九歲喪父,,十五歲獨闖京城,,年輕時的經(jīng)濟壓力是很大的。但這時他的弟弟妹妹都早已自立,,大弟王縉在仕途上比他還要順利,。他三十歲喪妻之后再未婚娶,而且沒有子女,,所以也沒有拖家?guī)Э诘男量?。況且,以他在詩歌,、書法和繪畫的赫赫才名,,以及他在王公貴族等上層社會的影響力,自然也會得到一些潤筆費,、謝禮之類的報酬,。
王維隱居過的地方有好幾處,但在隱居輞川別業(yè)之前,,主要是在終南山,。終南山位居秦嶺山脈的中段,坐落在長安之南,,“壽比南山”所說的南山,,“終南捷徑”所說的終南,都是指終南山,。但很多人之所以對終南山有很深的印象,,還是因為王維的幾首詩。其中一首就題作《終南山》:
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這首五律,,前六句都在寫終南山的壯美,角度各有不同,。首聯(lián)從山下仰望,,頷聯(lián)從登山過程中領(lǐng)略,頸聯(lián)從山上俯瞰,。
首聯(lián)說“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上句寫山的高大,,下句寫山的廣闊,。“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天都”是傳說中天帝的居所,。站在山下,以人的渺小仰望大山,,只覺得聳入云端的終南山接近天帝的居所,,連綿起伏的群山延伸到海角天涯。
頷聯(lián)說“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看上去不過是寫山中的白云和霧氣罷了,,怎么就寫得這樣生動,!白云繚繞在山腰,人在其中,,只見這兒一片,,那兒幾朵。等到上得山來,,回首而望,,白云都聚合在一起,匯成白茫茫的云海,。山上白云消散了,,卻有青色的煙嵐飄來飄去,遠看是一團一團的,近看卻什么都沒有了,。很多人登山都會碰到類似的現(xiàn)象,,但很少有人去留意,王維這樣一寫,,就成了播傳人口的千古名句,。他不但從最尋常的事物中挖掘出精警的詩意,而且以最簡單的字眼提煉出奇妙的詩句,?!盎赝稀薄叭肟礋o”,多傳神,,又多自然,,兩者相對,更令人叫絕,!
頸聯(lián)說“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胺忠啊敝阜纸?,“中峰”指主峰,上句是說地域分野到了高高的終南山主峰就劃分開來了,。地域分野多是以高山大川來劃分的,,終南山位居秦嶺山脈的中段,秦嶺被視為中國地理的南北分界山脈,。但詩人說的“分野中峰變”完全是夸張手法,突出的是終南山主峰的高大,?!瓣幥纭敝副酬幒拖蜿枴O戮涫钦f那眾多的山谷或背陰或向陽,,光線的變化各不相同,。這兩句尺幅千里,氣魄雄大,,下筆的角度也與眾不同,,以分野的劃分突出主峰的高峻雄偉,以光線的變化展現(xiàn)千山萬壑的幽深廣闊,。
末兩句筆墨一轉(zhuǎn),,“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詩人說自己想投宿人家過夜,,隔著溪流向樵夫詢問。乍然一看,這最后兩句與前邊六句有些不太和諧,,但越是玩味,,越覺得有味。其一,,如王夫之所說,,有了這兩句,“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沈德潛也說:“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泵C4笊街?,想找個投宿人家難,想找人打聽也難,。終于見到打柴的樵夫,,他卻遠在溪流對岸。其二,,古代山水畫喜歡把人物點綴其中,,營造意境氛圍,清代畫家王概稱之為點景人物,。王維是畫家,,深知其中妙處。他的《使至塞上》在“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之后,,末兩句是“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督K南別業(yè)》在“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兩句之后,,末兩句是“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其三,,“隔水問樵夫”自成一幅古意盎然,、充滿野趣的動態(tài)畫面。與前六句相比,,構(gòu)成另一番情致,。全詩在筆墨一轉(zhuǎn)后旋即結(jié)束,余韻裊裊,。
在宋人記載中,,這首詩又題作《終南山行》,。從詩的內(nèi)容來說,題作《終南山》或《終南山行》,,兩者皆可,。因為詩人是在寫終南山,也在寫終南山之行,。表現(xiàn)這樣的內(nèi)容,,如果寫得太實,就很容易干巴巴地落入俗套,。詩人以身臨其境為實,,以想象發(fā)揮為虛,巨筆如椽,,又手法高超,,寫出了一個好像是半在人間半在世外的大山。明末清初的詩人徐增就說這首詩“如在開辟之初,,筆有鴻蒙之氣,,奇觀大觀也”。
如果說這首詩是大筆揮灑,,豪邁雄放,,渾然沒有時空的局限,讓人在恍惚之間,,好像回到了蒼茫大山的遠古歲月,,那么另一首五律《山居即事》則完全是另一種寫法。詩的場景畫面有其特定的地點和時間,,地點是隱居之所的柴門前以及望中之所見,,時間是黃昏時分詩人要關(guān)閉柴門的一小會兒。全詩如下: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詩以“寂寞”二字開頭,,作為隱居者的詩人并沒有刻意掩飾內(nèi)心的孤獨,。山野獨居,況且又是黃昏之時,,一天要過去了,,詩人在寂寞中掩上柴門,。此時夕陽西下,暮色蒼茫,,讓他不由得望著晚霞斜照悄然佇立,。首聯(lián)兩句,就是一幅由詩人自己,、柴門和遠處落日余暉構(gòu)成的山野隱居圖,。
頷聯(lián)以對比手法寫對偶句,“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巢”在這里是動詞,,棲息的意思,。“蓽門”是指荊竹編成的門,,也就是柴門,。上句說棲息的群鶴遍布在松樹的周圍,下句說柴門來訪的人稀疏零落,,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這里是遠離喧囂的大自然,城里見不到的鶴到處都有,,塵世熙熙攘攘的人卻很少前來,。詩人要的就是山居的幽深和寧謐,與世無爭,。
但這里并非枯木亂草,、荒涼死寂之地。頸聯(lián)接著寫山居的靜美,,同時也寫出了自然界的勃勃生機,。竹子剛生長出來,竹節(jié)周圍常有一層白粉,,蓮花開到特定的時刻,,花瓣是一片一片墜落的。詩人隱居山野,,心境恬淡,,觀察入微,由此提煉出擬人化的妙句:“綠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嫩綠的竹子含著薄薄的新粉,,美麗的蓮花一片片脫下舊衣,。
而且這山居之地離田家不遠,,有田園牧歌之美,“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夜幕降臨,渡口處星星點點的漁火亮起來了,,到處都有采菱人蕩舟歸來,。詩寫到這里,戛然而止,,以“寂寞”二字開頭的詩人,,此時心情如何?隨著色彩的亮麗,,節(jié)奏的明快,,其心情的變化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