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于有初編和重編的書,注意不要把初編本誤認(rèn)作殘本擯棄不顧,。一部書印出以后,,流傳過程有了殘缺,那是殘本或殘書,。而初編本印出的時候就是那些內(nèi)容,,并沒有缺失。這一點值得注意,。因為初編本往往比較少見,,學(xué)者和藏家都會給予特別的關(guān)注,而殘本一般不受歡迎,。2.鑒別初印和后印時,,還要把舊版重印和翻版重刻區(qū)分開來。舊書店比較兩部書是否同版所印時,,習(xí)慣選兩部書的同一葉,,一本沿對角線折葉疊在另一本上,看二者是否密合無間,。折葉需防留下痕跡,,一般可以比較邊欄和字跡斷線處是否相同,,于書無傷。除了欄線和字跡以外,,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后印本版框會縮短,相差可達(dá)半厘米,,不要誤認(rèn)為重刻,。3.重刻時一般要加上刻書者的序跋,說明刻書的經(jīng)過,,至少也會加上重刊的刊記。如果不加任何重刊標(biāo)記,,就有可能跟原版混淆,。特別是摹刻,年代一久,,缺乏文獻(xiàn)記載,,本來就很難分辨,再加上書商作偽,,削去重刊痕跡,,就更加撲朔迷離,難辨真?zhèn)?。北宋本跟南宋本混淆,,宋本跟元明本混淆,,元本跟明本混淆,,原因就在這里。清代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清朝末年,,淮南書局就曾覆刻前人所刻的佳本,常見的有《復(fù)古編》《東都事略》《四書章句集注》等,,甚至原書刊記也照刻,,只是在封面上寫明淮南書局刻,版心下方有刻工名,,可據(jù)以分辨,。如果封面被撤去,那就注意一下版心的刻工,,不要僅據(jù)刊記誤作原版,。4.前人的鑒定一般的傾向是時代偏前,。清人經(jīng)常把一些書定為北宋本,,如今原書具在,,幾乎全部改為南宋本。有些書看看諱字已經(jīng)清楚,,有些書則是依靠刻工名姓作證據(jù),予以改判,。這里有藏書之家矜奇自高身分的成分,,也有受時代限制,、鑒定手段不夠全面的因素。5.宋本文字上最值得注意的是諱字,。宋代刻書通例避諱,,遇到宋代皇帝名諱,,一般要少寫一筆,,這叫做“為字不成”,。有時不用原字,加上小注說明所缺的字是某帝的名諱,,如“今上御名”“淵圣御名”等,。根據(jù)避用哪些皇帝的名諱,可以推斷書可能刻于何時,。6.對于各個時期的古書,,一般都以字體版式最為重要,,宋本則注意避諱和刻工,,元本注意筆法,明本注意字體,,清本注意諱字,。其余像宋代的麻紙、明代的白棉紙,、清代的開化紙等特殊紙張和簾紋寬狹,,都可以參考,但是應(yīng)用范圍有些限制,。7.元刻與明前期刻本字體,、紙張、版式風(fēng)貌都相近似,,不易分辨,。有些書坊從元至明,,延續(xù)年代久遠(yuǎn),刻書活動連綿不斷,,更難斷代,。這段時期兩朝都不避諱,諱字鑒別法根本用不上,。以刻工名定性是長距離的兵器,,元末、明初時間相接,,而且好多書沒有刻工名,,效用也大打折扣。在許多情況下,,斷定屬元屬明只能依賴原書的序跋,、刊記和前人的文獻(xiàn)記載。 《金史》元至正五年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刻本 8.明代中期出現(xiàn)了版面清朗,、字體方正、上下白口的風(fēng)格,,可以想見它們翻版仿刻的對象大抵是宋代的浙刻本,。然而這種風(fēng)格出現(xiàn)時已經(jīng)跟宋代相去至少也有二三百年,經(jīng)過元代的變革,,工藝,、風(fēng)尚和物料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變化,無論如何追摹,,明本的字體雕工都和宋本有差異,。我們說過,從宋代雕版興盛以來,,古書的字體可以說是從書寫體逐步走向版刻體,。宋本無論行字如何整齊,即使“布如算子”,,仍然是結(jié)構(gòu)謹(jǐn)嚴(yán),,筆畫起伏帶有寫意,而明代仿宋本逐漸向橫平豎直發(fā)展,,書寫的韻味越來越淡,。這是宋本和后代仿宋本在字體雕工方面最重要的差異。明仿宋本的紙張一般跟宋本有明顯區(qū)別,,可以從顏色,、紋理、簾紋寬窄,、透明程度等方面觀察,。紙張的辨認(rèn)是古書版本鑒別的一個要點,。附帶說一下,有些書著錄為元刻明印本,,如果確認(rèn)為元刻,,而且沒有明人序跋或版片修補(bǔ)等明顯的證據(jù),那么十之八九是因為紙張,,例如典型的明代白棉紙,,把印書時間推到了明代。9.清刻本年代鑒定比較容易,,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清代刻書有諱字,。康熙避“玄燁(燁)”,、雍正避“胤禛”,、乾隆避“弘曆(歷)”,有助于確定清初本的時代,,“寧(寧)”是道光帝諱,,避“淳”是同治的標(biāo)記,這幾個字最有實用價值,。不過諱字也不能絕對信賴,,有時也有例外。《西昆酬唱集》清康熙刻本(耆齡本“燁”不諱) 10.作偽的方式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減”,,另一方面是“加”?!皽p”指的是消除一切可以看出真實年代的痕跡,,刊記、序跋最先遭到毒手,。有些書本來有刊記,,可是今天見到的本子幾乎都沒有刊記。有些書本來有刻書時的序或跋,,流傳到今天也是十之八九不復(fù)存在,。這都不是自然的損耗,而是書賈作偽,,故意挖掉刊記,、撤去序跋,讓人摸不清底細(xì),,混充前代印本,。“加”指的是加上前代才有的標(biāo)記,,偽造刊記又是一項慣技,。11.初印伊始,,一般首先刷紅色或藍(lán)色,,最后才用墨印。最初的印本除了一兩部用作校樣外,,都是留下自用和饋贈師友,,所以往往是好紙好墨的精印本。這些特印本特別值得注意,,因為它們刷色特異,、紙墨精良、開本寬大,,印本寥寥,,珍貴難得。12.清末藏書賞鑒之風(fēng)漸濃,,出現(xiàn)了一些刻印精工的佳本,。淮南書局刻的書就有內(nèi)部人士自藏的日本皮紙初印本,,剛剛從紅印改墨印,,黑里透紅,非常精美,。民國初年好古的賞鑒家更為講究,像董康,、吳昌綬,、徐乃昌、陶湘,、傅增湘,、周叔弢等刻印書籍都有特印本,使用明代舊紙,、高麗紙,、公牘紙、棉紙,、羅紋紙等,,十分珍貴。《冬心先生續(xù)集》清乾隆三十八年刻本 13.一般而言,,初印本外觀明麗,,印數(shù)很少,文物性突出,,這是賞鑒的佳品,。雖然有時候后印本文字更好,,內(nèi)容更多,但是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貨賣一張皮,占有這兩條,,初印本理所當(dāng)然是藏家的寵兒,。過去舊書店里,遇到初印本總要特別注明,,同樣的書就能貴出一倍以上,。如果遇上極初印本,甚至是校樣本或好紙好墨的特印本之類的絕品,,那就伊于胡底,,更不知要貴上多少倍了。要講華麗精美,,后印本自然要退避三舍,。然而,一旦后印本有???,甚至有增訂,以資料性見長時,,讀書治學(xué)就不能不以此為熊掌,。而且有些書后印增訂本傳世極少,甚至不為人知,,自然更為珍罕可貴,。14.從形式上看,明代前期,,從洪武到正德年間的刻本還保留著很多元刻本的樣式,,字體濃重,有的飄逸一點,,還有元刻行書的風(fēng)貌,,有的重濁一些,趨于平正的楷體,,略有臺閣書風(fēng),。一般是黑口,粗欄,,墨色沉重,,所謂明初“黑口本”,歷代藏家給予很高的評價。《李翰林集》明正德十四年陸元大刻本(何焯校并跋) 15.汲古閣所刻各書珍罕程度不一,,其中不乏難得之本,,其初期印本以“綠君亭”為名者一般少見,值得收藏界三致意焉,。汲古閣刻過很多唐,、宋、元人詩文集,,版本大抵精善,,一般匯為叢刻行世,今日都不多見,,故老相傳《四唐人集》獨為難得,,而《牧潛集》《清江碧嶂集》《滄螺集》等若干種單行者尤其罕見。16.清代印書一般是白色用連史,,黃色用竹紙,。清初的精品得名于開化紙印本,光潔細(xì)膩,,紙白墨黑,,賞心悅目。嘉,、道以后的開化紙質(zhì)量漸差,,逐漸絕跡。此外,,羅紋紙,、高麗紙、皮紙都有可取之處,。有些書有特印本,,使用特殊紙張,工料講究,,專門印制,以備收藏,。這種印本不多,,有時僅有一兩部歸名家收藏,保留到今天就是珍品,。17.一部書品相如何,,要看它的字體,、刀工、墨色、紙張,、刷印,、裝幀,包括是不是完整如新,,有沒有名人批點,。字寫得好,刻得好,,還要選用好墨好紙,。好墨印在紙上,漆黑光亮,,甚至帶有一股香氣,。不同時期生產(chǎn)的紙張有所不同,像白棉紙,、開化紙,、太史連以及后來的宣紙,都十分出名,。木版印書會磨損,,印得越早字跡越清楚,越漂亮,。裝幀以保持原樣為宗旨,,講究原裝未動。書以天地頭寬大,、完整潔凈為好,,不要隨便寫字,看起來賞心悅目,。如果有名人批校墨跡,,或校善本,或注心得,,甚至僅僅蓋上個印章,,都會給書增加身價。舊書店目錄一旦給書注上“寫刻,、精刻,、初印、開化紙,、原裝,、某某批校”等字樣,,肯定要加錢,。18.《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劃線原則上在清乾隆,,這是為了當(dāng)時全國普查工作的便利,,不能不規(guī)定一個普通人也可以掌握的標(biāo)準(zhǔn)而已,并不是說其后的書就不珍罕,??纯催^去的行情就知道,康,、乾本不一定比嘉,、道本貴,關(guān)鍵還是要看到底是什么書,。如果硬要劃一條線,,那么清代順、康本和道光本珍品最多,,其中大有極其難得甚至不見著錄的東西,,書店定價時也未必知情,很可能當(dāng)普通書賣,,有志于藏書者需要認(rèn)真對待,。19.值得注意的是,嘉慶朝僅25年,,不及康熙,、乾隆的一半,道光也才30年,,但這兩朝所占比例獨高,,很有些書值得注意。特別是學(xué)術(shù)著作,,嘉慶,、道光時期有不少價值高、印量有限的名作,。20.明以來的活字本的年代雖然不及趙宋,、金、元那么久遠(yuǎn),,但是傳本并不多見,;外觀可能不如寫刻嫵媚,不如套印艷麗,,但是內(nèi)容富有文獻(xiàn)價值,,而且一些少見的特種活字印本還是珍貴的印刷史料,。以活字本為收藏專題,,這應(yīng)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除了別具只眼、人棄我取保存有用的歷史文獻(xiàn)以外,,還可以享受搜集和鑒賞之樂,。《晏子春秋》明活字印本 21.不妨看看時下的熱點,一取珍奇,,要宋,、元本,要天祿琳瑯,,要乾隆御筆,;二取美觀,要寫刻,、精刻,,要開化、白棉,,要朱墨套印,,要版畫插圖,要藍(lán)印,、紅印,。稿本已經(jīng)不大行,抄本和批校本就更受冷落,,繆荃孫當(dāng)年界劃的善本營壘已經(jīng)是半壁山河,。這是不難理解的,宋元和美觀是一目了然的鐵門檻,,稿本和抄校都需要甄別,,好壞真假很難鑒定。不過書店還是老標(biāo)準(zhǔn),,抄本定價都比較高,,所以往往不能成交。但是正因為需要一定的鑒別能力,,不僅一般人很難賞識,,即使是行家,匆匆之間也難下斷語,,所以這些書中很可能有難得的佳本,。22.現(xiàn)在民間流傳的叢書已經(jīng)不多,,不僅書店很少有貨,,拍賣會上也難見蹤影。但是由于部頭大,,需要一定的收藏實力,,藏家很少注目,,價格一直偏低,買起來很上算,。23.明代的印刷技術(shù)高度發(fā)展,明刻版畫一百年來一直是收藏的熱點,,彩色套印本近來也蔚為風(fēng)氣,,活字印本更是難得一見的珍本。另外還有一些其他有收藏價值的明刻本,,包括明毛晉汲古閣刻本,、清代的禁書,以及明代舊版刷印本,,等等,。《宋名家詞六十一種》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毛校) 24.從目前的市場看,若印刷和裝幀沒有出奇之處,,清刻本中經(jīng)部諸書大概只有小學(xué)類還可以吸引買主,,史部的熱點則在雜史、輿圖,、目錄和金石書籍,,子部中術(shù)數(shù)、藝術(shù),、譜錄,、佛家、道家近年都曾升溫,,集部則各取所需沒有集中的熱點,。有史料價值的文獻(xiàn),大抵只是學(xué)者關(guān)注,。25.民國初年以來歷久不衰的似乎只有版畫書,,直到今天也是大家注目的熱點所在。今天版畫書名品大抵已歸公藏,,市面上已經(jīng)難得一見,。雖說版畫書仍舊熱門,貨源卻沒有多少,,所以書上有圖就沾光,。(上文節(jié)選自《古籍版本十講》)
本書分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活字本,、抄本,、批校本、叢書的鑒賞與收藏,,初印和后印共十講,涵蓋了古籍版本鑒藏的方方面面,。全書深入淺出,,圖文并茂,直觀形象,,集中展現(xiàn)了作者長期從事古籍收藏,、鑒定和研究工作的親身體會和重要心得,頗有鑒藏教材的意味,,可為廣大古籍整理研究者和收藏愛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指導(dǎ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