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齊,,一個如夢似幻的朝代,。中國藝術史上一部分最精致的佛教造像就誕生在這個時代,戰(zhàn)爭和殘暴的君王也誕生在這個時代,,鮮血與藝術是這個時代留給歷史最深的刻痕,。 北朝歷史地圖 響堂山古稱鼓山,石窟坐落在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qū),,峰峰礦區(qū)因礦得名,,但現(xiàn)在是一個市轄區(qū),當?shù)厝税选胺濉弊x為二聲,。 響堂山石窟最早就是北齊時開鑿的,,因為石窟幽深,人們在山洞里擊掌甩袖,,都能發(fā)出宏亮的回聲,,所以叫它“響堂”。 響堂山石窟位置 01 北響堂 中國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這樣描述過北響堂的大佛洞: 北響堂石窟大佛洞可以與龍門石窟賓陽洞,,鞏縣第五窟以及云岡各大窟相媲美,。 周總理談起北響堂石窟的遺存情況時也說:“耳聞其景,向往莫及,?!?/span>究竟是什么樣的“絕景”,,能讓見多識廣的范文瀾先生和周總理都紛紛豎起大拇指,? 北響堂山石窟 常樂寺 北響堂石窟前,,有一處“河溯第一古剎”,便是常樂寺,,這座古剎始建于北齊,,剛開始就叫石窟寺,到了北齊天統(tǒng)年間(565-569年)改叫智力寺,,一直到北宋的嘉祐年間(1056-1063年),,才最終定下“常樂寺”的名字。 綠樹掩映的常樂寺(重建) 常樂寺本來是一處南北向的寺廟建筑群,,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門,、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寶殿和地藏殿,,形成一條中軸線。南側有一宋塔,,稱普同塔,,并有一座自來佛殿與之呼應。 普同塔 可惜的是,,1947年遭了一場祝融之災,,地面上的建筑基本都被毀了。八十年代的時候,,遺址上曾發(fā)掘出了一批雕刻精美的唐代紅砂石佛教造像,,印證了常樂寺昔日輝煌。 常樂寺遺址(佛塔) 常樂寺遺址(三世佛殿) 現(xiàn)在的天王殿,,應該是當年祝融之劫后僅存的木建筑,。三世佛殿八面須彌座石臺上三尊佛像,頭部全部損壞,。殿前有一石塔,,風化嚴重。遺址內(nèi)還有兩座宋代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jīng)幢”,,及十幾通歷代石碑,。 歷代石碑(常樂寺碑記) 北洞(第三窟大佛洞) 北響堂石窟第三窟外景 北響堂石窟現(xiàn)存編號佛窟二十一座,其他小龕不在其內(nèi),,大小佛造像725尊,。其中藝術價值最高的有三窟,其一是大佛洞,,也稱北洞,;其二是釋迦洞,,也稱中洞;其三則是刻經(jīng)洞,,也稱南洞,。 第三窟中心柱塔廟窟 先來看看大佛洞吧,它的形制是中心塔柱廟窟,,分為前后兩室,,前室是仿木結構的密檐,密檐上部有摩尼寶珠和覆缽丘,,因為年代久遠和人為破壞,,這些裝飾已經(jīng)損毀了,十分可惜,。 神獸形象 這種神獸應該是畏獸,,畏獸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東晉郭璞《山海經(jīng)注》中。它獸面獠牙,,三個手指兩個腳趾,,上身袒露,下身穿短褲,,肩上有羽翼或者火焰形狀,,因此又叫焰肩獸。 主尊造像為三世佛題材,,中心柱基壇上雕多個神王形象,,窟室四壁以平行排列的方式開鑿十六個塔形龕。三世佛的兩邊分別站立二菩薩脅侍像,。 窟壁塔形龕之一 北響堂石窟由北齊皇家主持開鑿,,開鑿時間為北齊文宣帝高洋年間。這是高洋為其父高歡專門開鑿的,,傳說高歡的棺材實際上就在這,。 中心柱塔廟窟正面主尊大佛 從入口進去,一尊大佛跏趺坐在佛臺之上,,左臉有一處破損,,手印已經(jīng)損毀,但仍有莊嚴寧靜之感,。身旁有兩位脅侍,,一尊已經(jīng)損毀,只剩一些衣紋,,另一尊頭部也已損毀,,只余殘身。大佛的背光以火焰紋和忍冬紋為主,其間有飛龍,,還殘留一些顏色,。 畫面正中為飛龍,飛龍左側為火焰紋,,右側圈中為忍冬紋 這忍冬啊,,是一種蔓生植物。俗稱“金銀花”,,通稱卷草,。這種花相當頑強,,凜冬時節(jié)都不凋零,,所以也有忍冬之稱。畫在石窟壁畫上,,又稱卷草紋,,因為它越冬而不死,所以被大量運用在佛教壁畫與造像上,,比喻人的靈魂不滅,、輪回永生。 金銀花(忍冬) 中心柱窟共有三面,,除中心大佛外,,左窟還有一尊半跏趺坐的佛像,眉眼含笑,,有兩位脅侍,,背光也以忍冬紋和火焰紋為主,佛座下還有神王守護,。 左窟大佛與脅侍 右面就損毀得比較嚴重了,,佛像的姿態(tài)已經(jīng)看不出,但一樣精美細膩,。 左窟佛座 不過嘛,,在大佛洞中,還藏著一件“歷史謎題”,,剛剛我們知道了,,這一窟是北齊時期,文宣帝高洋為他父親專門開鑿的,。中心大佛頭頂上有一個龕洞,,據(jù)說高洋的父親——北齊高祖高歡的棺槨就放在這。 紅圈處為空心龕洞 這一謎題,,還得從《資治通鑒》說起,,據(jù)其記載: 虛葬齊獻武王于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頂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匠,。及齊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發(fā)石取金而逃,。 要知道響堂山之前就叫鼓山,這就意味著河北臨漳的義平陵只是一個虛冢,。不過高歡是不是真的曾經(jīng)埋在大佛頂上,,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得而知。 窟壁 山花蕉葉(上)及火焰寶珠(下)紋樣 中洞(第六窟釋迦洞) 釋迦洞(第六窟)與大佛洞是同一時期開鑿的,。釋迦洞的形制是中心方柱式塔廟窟,,有四柱三開間,窟分前后室,,后室正中雕方柱,,方柱左、右,、后壁上部與山體相連,,下部形成甬道。 方柱正中大龕 方柱正中開大龕,,內(nèi)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外間兩側大龕內(nèi)各雕菩薩、力士像,。 外間的力士和菩薩 窟外立面為覆缽式塔形,,釋迦洞的洞窟結構和大佛洞比較相似,也是中心方柱式,。不同的是中心方柱只有正面開一個大龕,,龕內(nèi)雕刻著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五身像。 外間的菩薩,,衣飾細節(jié)華美 方柱正中的主像一手施無畏印一手施與愿印,,衣紋流暢簡潔,座下的蓮花還保有一些色彩,,背光以火焰紋為主,,座下還有兩個人猴,可惜頭部已經(jīng)殘毀,,只見人身,,不見猴頭。 座下的小人猴,,頭部損毀 窟壁上的其他造像 窟壁上也有其他造像,,這一龕中的部分造像衣飾有道教風格,。 有點像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婦人 窟壁其他造像 這一尊臉型圓潤,頂髻也圓潤,,衣飾線條也比較圓潤,,眉間沒有白毫相,看來還要加緊修行啊,。 南洞(第八窟刻經(jīng)洞) 刻經(jīng)洞(第八窟)位于北響堂的最南端,,所以又名南洞。是北響堂南區(qū)的主要洞窟,,分為內(nèi)外兩室,。 內(nèi)室三壁開三帷幕帳形龕,窟頂蓮花鑿井浮雕裝飾,,主尊造像為三世佛,。前室前壁為拱門,窟外有仿木構屋檐形,,頂部為覆缽塔樣式,。 覆缽塔 實際上,,覆缽塔在早期佛教中是為了安葬佛祖釋迦牟尼特意創(chuàng)造出來的,,屬于釋迦牟尼的專屬,不過傳到中國后,,使用場景就廣泛了許多,,不僅是釋迦牟尼,一些高僧大德圓寂后也能使用這種形制的塔存放舍利子,。 刻經(jīng)洞窟,,門上方的門楣像不像覆缽塔的“覆缽”? 走進窟中,,可以看到平頂頂部雕刻著蓮花藻井,,這朵蓮花每一片花瓣都非常均勻,花瓣之間還能看到下層的花瓣,??梢钥闯觯ò晔欠凵?,周圍的背景是黃色,,色系的搭配相得益彰,不難想象剛剛雕刻完成的時候它有多美,。 頂部蓮花藻井 前壁甬門兩側刻《無量義經(jīng)》,,前兩側為窟廊,里面刻著鳩摩羅什翻譯的《維摩詰經(jīng)》,。 窟壁上的部分佛經(jīng) 欣賞一下北響堂其他洞窟的造像吧,! 文官洞(第二窟)主龕與蓮花藻井 大業(yè)洞(第九窟)主龕 隋佛龍(第一窟) 七佛洞(第四窟)主龕 02 南響堂 高阿那肱的故事 不同于開鑿北響堂時的“皇字當頭”,南響堂的開鑿原因,頗有一番“懂的都懂”之趣味,。 南響堂寺 這一切要從一位奸臣高阿那肱身上說起,。北齊文宣帝高洋死后,朝廷奪權激烈,。此時高阿那肱權傾朝野,,但內(nèi)心空虛,所以動用手中的權力和手段,,大規(guī)模雕鑿了南響堂石窟的佛像,。一是求佛祖保佑,二是討好崇尚佛教的北齊皇室,。 南響堂寺的宋代佛塔 不過無論開鑿石窟的動機如何,,這些石窟流傳下來,藝術與美也留住了,,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華嚴洞(第一窟) 南響堂的開鑿時間晚于北響堂,規(guī)模和精美程度相比北響堂也差了一些,,現(xiàn)在有編號的洞窟一共是八個,,北齊時代的洞窟有七個,宋代有一個,。 南響堂石窟平面圖 圖源:鐘曉青《響堂山石窟建筑略析》文物. 1992(05) 在南響堂中,,最值得一看的有兩窟,一窟是華嚴洞,,一窟是千佛洞,。先來看編號為第一窟的華嚴洞。實際上冀南豫北一帶的北朝石窟大多盜損嚴重,,盜走造像頭部的,,或者是將整座造像徹底盜走的。 相對于這些盜損嚴重的石窟,,華嚴洞主龕完整的主像就顯得尤為可貴,。 華嚴洞中心柱窟 南響堂石窟分上下兩層,華嚴洞在下層,,有前后室,,因窟洞壁面刻有《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而得名。 窟面的經(jīng)文 一進華嚴洞,,就能看到中心柱窟,,主像的頭部還在,但其余四尊像的頭部已經(jīng)損毀,。 這幾尊像的頭部都已經(jīng)損毀 主像一手呈與愿印,,另一只手好像握著什么東西,,五官雕刻不追求立體,細眉長目,,雙眼微閉,,嘴角略微上揚,顯出似有似無的笑意,,面部表情祥和寧靜,,體現(xiàn)了鄴城地區(qū)“面短而艷”雕刻風格。這是南北響堂山石窟內(nèi)保存下來為數(shù)不多的北齊佛頭之一,,十分珍貴,。 主像 身旁的四位菩薩形態(tài)各異,有提著絲絹的,;有雙手合十的,;也有雙手捧著器物的。 左數(shù)第三位菩薩手里拿的好像是經(jīng)書 佛座下還有獅子和其他漂亮的浮雕,,據(jù)說獅子曾駝著釋迦在普光明講法,,后面更多作為佛教護法的標識,中心柱的上部還刻著千佛,。 獅子與其他部分浮雕 中心柱另一面與上方的千佛 窟壁上也有許多單獨的小龕,,里面的佛像不同于主像莊嚴的跏趺坐,姿態(tài)相對隨意一些,。 窟壁上的獨立龕 千佛洞(第七窟) 接下來就到了精美的第七窟千佛洞,,窟內(nèi)三面佛龕均刻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像,洞壁為千佛造像,,據(jù)說有1028尊。 可以看到窟壁上密密麻麻的千佛 但是千佛洞的精美卻不在“佛”,,而在洞頂?shù)纳徎ㄔ寰惋w天,。洞頂以蓮花藻井為中心,四面一共有八身飛天,,兩兩相對,。 千佛洞中心龕 有正在跳舞的,這兩身的動作是對稱的,,衣物柔軟,,絲織感很強,隨風飛起,。 正在跳舞的兩身 這兩身應該是在演奏樂器的,,一人手中形似豎琴的應該是箜篌,另一人演奏的樂器則是“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的笙,。 一人彈箜篌,,一人吹笙 這兩身也是演奏樂器的天人,一人吹笛,,還有一人手中拿著的是彈撥樂器,,有可能是琵琶,但后端不像琵琶的水滴形,,但仔細看看這人彈奏的手勢,,左手五指都扣在琴弦上,除了琵琶,,其他的彈撥樂器是不需要五指都扣在琴弦上的,。 一人吹笛,一人彈琵琶 還有兩身,,手捧蓮花,,相互背對。表情似羞怯,,又似訣別,。 手捧蓮花的兩身 蓮花藻井與飛天仰視 03 海外館藏 可惜的是,今天的響堂山已經(jīng)無法向我們呈現(xiàn)出當初絢麗多彩的藝術成就,,因為它已經(jīng)殘缺不堪,。 二十世紀初,清政府的覆滅和辛亥革命給中國帶來了極端的動蕩時期,,對于古物的管理和保護力度大不如前,。 大勢至菩薩佛頭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由于這些石窟被當局忽視,在數(shù)十年中,,石窟內(nèi)的文物受到了大面積的破壞,。窟中大部分的獨立造像都已經(jīng)被盜走,,洞窟中的許多浮雕也被人為的切割竊取,,剩下石像的頭部和手部也被盜走了一部分。 佛手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今天,,就只能通過圖片,,來欣賞它們的美貌了。 佛立像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佛頭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佛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佛頭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佛頭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佛頭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佛立像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立像(三件) 賓大博物館藏 石碑 賓大博物館藏 高而薄的石碑,,頂部略呈圓形,,為深色石灰?guī)r,已風化成金棕色,。正面和反面均分三格,,龕內(nèi)有菩薩。正面銘文為“北齊武平六年四月初八日”,,即公元575年5月3日,。 龕頂浮雕 賓大博物館藏 佛頭 賓大博物館藏 佛頭 賓大博物館藏 04 結語 石頭就是石頭,,即便涂上華麗的色彩,雕鑿成佛陀的模樣,,也還是石頭,。這些經(jīng)過打磨雕鑿的石像代表了那個時代杰出的藝術和審美,但愿你我仰望這些造像的時候,,能有感于其法相,,徹底放下心中的貪嗔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