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汽車行業(yè)的變化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本周汽車圈最大的新聞之一,就是奧迪打算從中國電動車企業(yè)購買平臺授權,燃油車時代占據(jù)絕對技術領先的德國品牌,,在電動化時代開始求助中國品牌,,風向確實變了。 對于這件事,,奧迪中國的回應是“中國汽車市場正處于有史以來最大的變革時期,,奧迪將攜手各方共同制定戰(zhàn)略方針,,共創(chuàng)成功未來,。” 雖然沒有直接承認,,但字里行間透露的意思是,,奧迪確實在為電動化的落后尋找出路。 不僅是奧迪,,德系豪華三巨頭BBA目前的電動化表現(xiàn),,都遠不及燃油車時代那般成功。這也是國內(nèi)新造車在推出新產(chǎn)品的時候,,敢喊出“媲美BBA”的底氣所在,,電動平權在豪華車領域確實成為了現(xiàn)實。 2022年,,寶馬集團在全球賣出了21.5萬輛純電動車,,占其新車總銷量比例為8.9%;梅賽德斯-奔馳(含smart)共賣出了14.9萬輛純電動車,,占新車比例的7.3%,;奧迪的純電動車銷量為11.8萬輛,占新車比例也是7.3%,。 而這一年,,特斯拉在全球賣出了131萬輛車,蔚來的交付量為12.2萬輛,,理想汽車為13.3萬輛,。 進入2023年,BBA的電動車銷量都有所增加,。 第一季度,,寶馬集團純電車型銷量6.5萬輛,同比增長83.2%,,新車占比增至11%,;梅賽德斯-奔馳的純電動車銷量增長89%至5.2萬輛,占比增至10%,;奧迪的純電車型銷量增長43%至3.5萬輛,,占比增至8.2%。 與寶馬和奔馳相比,奧迪的進步幅度最小,。 第二季度,,寶馬集團全球交付了8.8萬輛純電動車,增幅超過117%,;梅賽德斯-奔馳全球交付5.6萬輛純電動車,,同比增長123%。奧迪暫未公布二季度數(shù)據(jù),。 整個2023年上半年,,寶馬集團的純電動車累計交付量為15.3萬輛,梅賽德斯-奔馳的純電動車累計銷量為10.3萬輛,。 在中國市場,,BBA的電動車表現(xiàn)也呈現(xiàn)出相同的趨勢,根據(jù)乘聯(lián)會數(shù)據(jù),,今年前5個月,,寶馬在華電動車銷量3.6萬輛,梅賽德斯-奔馳為1.6萬輛,,而奧迪僅為7748輛,。 BBA前5個月在中國一共賣出的電動車數(shù)量,不及特斯拉一個月在中國的交付量,。 差距還在不斷加劇,,如今國內(nèi)電動車市場內(nèi)卷到不只是每個月1號比拼月銷量,新造車們已經(jīng)開始每周比拼上險數(shù)據(jù),,BBA的燃油車銷量成了對比標桿,。 對BBA來說,短時間內(nèi)它們依靠燃油車建立的規(guī)模護城河依然很難被電動車超越,,但這只是時間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大眾集團CEO對奧迪在中國表現(xiàn)感到不滿的原因所在。 如今對于挑剔的中國電動車用戶來說,,車企擁有自研的電動專屬平臺已經(jīng)是基礎門檻,,而平臺目前是奧迪的短板。 大眾集團的MEB平臺主要面向主流家用車,,奧迪與保時捷聯(lián)合開發(fā)的J1只是一個過渡平臺,,被寄予厚望的PPE 平臺要等到2024年落地,SSP平臺則推遲到了2027年后,。 如果能夠與中國品牌現(xiàn)有的成熟電動平臺合作,,對奧迪來說也算是打開了另一扇大門,至少是PPE平臺落地的有力補充,。 當然,,我們也該看到硬幣的另一面,。 能夠讓傳統(tǒng)豪華品牌主動進行技術合作,中國品牌確實揚眉吐氣了一把,。 實際上最近幾年這種合作已經(jīng)成為了新合資時代的趨勢,,戴姆勒與吉利合資推出電動smart、長城與寶馬合資成立光束汽車,、豐田與比亞迪合資開發(fā)電動車,,再到吉利與雷諾成立動力總成合資公司。 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已經(jīng)告別了過去市場換技術的時代,,開始了技術的輸出,,這是值得驕傲的。 不過跨國車企在電動化時代起步落后,,并不代表他們就徹底失去了迎頭趕上的機會,,這也是一種戰(zhàn)術選擇,當中國品牌鋪好了路,,外國品牌完全可以走捷徑追上。 畢竟目前在電動車領域,,除了比亞迪和特斯拉,,還沒有別的品牌盈利,所以大家的機會是均等的,。 而當BBA們已經(jīng)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開始迎頭追趕的時候,中國的電動車市場格局還將有新的變化,。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