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見到一幅民國八年五月的《嘉興城全圖》(以下簡稱《全圖》),。由于原圖(圖片)模糊不清,為了給自己,,也給感興趣的同好參考,,整理如下: 整理內容: 一。線條重新描繪,,因紙張折疊,、磨損造成的變形適當修正。 二,。所有文字重新輸入,。采用簡化字、從左向右自上而下排列,。屬異體字的保留異體字,。如“鉏頭橋”,。 三。與志書或其他地圖有區(qū)別的地理名稱,,保留原樣,,以反映當年可能存在的習慣稱呼。如“葡萄橋”①(核桃橋),、“齊云橋”(縣橋),、大興橋(磚橋)、興隆橋(蔣家橋),、恒升橋(西板橋),、賢倡弄(賢娼弄、鹽倉弄②),、牛脮浜(天后浜)等,。 四。對于明顯錯誤,,如“集鳳橋”誤作“鳳橋”,;城隍廟西側“天慶橋”與“廟橋”上下反置。仍保留原樣,。 五,。無法識別,志書又有明確記載的,,按志書,。如“廣道橋”、“育子弄”等,。 六,。在原比例尺基礎上增加米比例尺。 根據(jù)比例尺“四千分之一”,,如果地圖比例正確,,那么原圖尺寸約為43X47厘米。 根據(jù)推斷,,圖中道路一側繪虛線的,,表示道路該側無建筑物(如房屋、院墻等),。 這是一張手繪圖,。該圖右下側寫有“民國八年五月浙江第二中學③四年級生測繪”。 學生們自稱“測繪”,,不敢恭維,,那時的學生再能干,也不可能測繪出這么一張精度相當高的地圖。很可能“測繪”二字實質為“描繪”,,并根據(jù)當時城市實際要素的變化進行調正,。 《全圖》詳細地繪制了街道、河流,、橋梁和城墻,。并標志了大部分橋梁的名稱。 由于是中學生繪圖,,我們可以看到地圖上標志的學校特別詳細,,多達20所。這對于十年后(1929年)還只有4.4萬人口的縣城來說,,絕對證明了清末民初嘉興社會各界對于舉辦教育的重視,。 學校當年的名稱,也給嘉興市的教育史,、校史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現(xiàn)將學校名稱登列于下: 浙江第二中學校③、秀州書院④,、浙江第二師范⑤、女子師范⑥,、商業(yè)學校⑦,; 縣立第一高小⑧,、第二高?、帷㈢娦阈W⑩,、碧漪小學?,、慎遠小學、城東小學,、南區(qū)小學,、南薰小學?、周氏小學,、第一國民學校?,、明滰學院?、碧漪女學,、縣立女校?,、啟秀女校?、秀州女校,。 《全圖》中,,唯一的經(jīng)濟實體是“電報局”。看來,,這與地圖繪制者有關,。繪制者為中學生,而能在民國初期唸中學的必為嘉興及附近的富裕家庭子女,,當年還沒有電話,,他們與家庭聯(lián)系最快捷和方便的就是電報。地圖分發(fā)給同學們,,方便大家與家庭聯(lián)系,。 《全圖》除了學校,還標志了大量的公共單位:如政府單位,、醫(yī)院,、祠堂、廟宇(佛教,、道教),、教堂(天主教、耶穌教,、回教)和其它公共建筑和設施,。 難能可貴的是《全圖》標志了嘉興城內孑存的兩座千年古墓。 一座是天寧寺街的嚴將軍墓,,嚴將軍墓又稱嚴助墓,。嚴助(約前188-前105年)西漢著名辭賦家,曾任會稽太守,,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之久,。嚴助墓今尚存,為嘉興市文物保護單位,。 另一座特別珍貴,,在賢倡弄標志了“蘇小墓”。蘇小小為南北朝時南齊(479-501年)名媛,,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歷史,,“蘇小墓”徹底毀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度珗D》為確認嘉興“蘇小小墓”的確切位置提供了可靠的地理信息,。這在民國至現(xiàn)今公開的地圖中是絕無僅有的。 現(xiàn)在大眾能見到的民國早期嘉興地圖,,主要有三幅,,另兩幅,一幅是民國六年嘉興永明電燈公司印刷發(fā)行的《嘉興城市全圖》,,另一幅是保存在民國十八年《嘉興新志》上的《嘉興城市全圖》,。 比較三份地圖,,可以發(fā)現(xiàn)城墻內部分基本相同。因此,,它們很可能都源自民國六年嘉興永明電燈公司印刷發(fā)行的《嘉興城市全圖》,。 ------------------------------------------------------------- ①嘉興人方言,“核桃”稱“蒲桃”,?!捌咸选迸c“蒲桃”音近。 ②嘉興現(xiàn)存最早方方志,,1288年至元《嘉禾志》,,在“好德坊”條下有“好德坊:在鹽倉巷,巷有晉歌妓蘇小卿之墓,,故立是名,,欲使人知有好色不如好德之義?!彼卧从小胞}倉巷”,。 ③光緒二十七年(1901),嘉興府在天官牌樓原“鴛湖書院”創(chuàng)設嘉興府學堂,;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名“嘉興府中學堂”,;宣統(tǒng)三年(1911)改名“浙江第二中學堂”;同年五月改名“浙江省立第二中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名“浙江省立第二中學?!薄榧闻d市第一中學的前身(見《嘉興市第一中學建校100周年紀念特刊》),。 ④光緒二十四年(1898)美國傳教士到嘉興辦學(先在梧桐樹街),光緒二十六年(1900)校舍落成,,定名《秀州書院》,,宣統(tǒng)二年(1910)遷入項家漾今校址。為嘉興市秀州中學的前身,。(見1997年《嘉興市志》) ⑤民國五年(1916),,浙江省議會第二次決議,要求各舊府設立省立師范學校,。嘉興遂于民國六年建立“浙江省立第二師范學?!保O于嘉興縣學宮內,。(見1997年《嘉興市志》),。為嘉興學院平湖師范學院的前身。(見嘉興學院官網(wǎng)2023,,嘉興學院平湖師范學院歷史沿革),。 ⑥民國元年(1912)嘉興人方英在南門范蠡湖畔吳公祠創(chuàng)辦“嘉興女子師范學?!保涡iL,。民國13年(1924)“嘉興女子師范學?!备臑楣ⅲ麨椤凹闻d縣立女子中學”,。方英繼續(xù)任校長,。(見1997《嘉興市志》) ⑦宣統(tǒng)元年(1909),嘉興塘灣街商紳發(fā)起,,在端平橋堍原 “賓鴻學堂”設““賓鴻商科學堂””,。宣統(tǒng)三年(1911年)租借外月河錢業(yè)公會會館作新址,定名“嘉興第一初等商業(yè)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名“嘉禾私立第一商業(yè)學?!保文旮臑榭h辦,,改名“嘉禾縣立乙種商業(yè)學?!薄C駠四辏ü?/span>1929年),,遷入西道弄西側,,名“嘉興縣立初級商科職業(yè)學校”,??谷諔?zhàn)爭起停辦。(見1997《嘉興市志》及《嘉興縣立初級商科職業(yè)學?!纷髡邨罘f立,。但兩文均未談及“商業(yè)學校”建址于北門一事,?!度珗D》和1929年《嘉興新志》地圖都將“商業(yè)學校”標志在北門天寧寺北,,直到1933年嘉興地圖才將“縣立商中”標志在道前街西道弄西側,。《全圖》也可作為志書對“商業(yè)學?!睔v史描述的補充,。) ⑧光緒二十九年(1903),嘉興縣將“陶甄講舍”改為“嘉興縣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名為“嘉興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改名嘉興縣第一高等小學(見1997《嘉興市志》)。為“東門小學”(1982年),、“秀州路小學”(1990年)的前身,。2005年“秀州路小學”并入“南湖小學”,。 ⑨光緒二十七年(1901),秀水縣在天官牌樓創(chuàng)設“秀水縣學堂”,,光緒三十三年(1907)改名為“秀水縣官立高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嘉興、秀水兩縣合并,,改名“嘉禾縣第二高等小學”,;三年后,因嘉禾縣復稱嘉興縣,;改稱“嘉興縣立第二高等小學”,。為“嘉興縣立韭溪小學”前身。1937年毀于侵華日軍的轟炸,。(見1997《嘉興市志》,、1931年《嘉興縣立韭溪小學三十周年紀念冊》) ⑩創(chuàng)辦于民國元年(1912),為鳴陽門小學,,后稱少年路小學的前身,。(見《嘉興記憶》鳴陽門·少年路小學,作者:陸明先生,。)1978年8月少年路小學并入建設中心小學,,1987年建設中心小學改名為嘉興市實驗小學。見嘉興市實驗小學校史,。 ?光緒三十年(1904)嘉興望族譚氏家族譚新嘉在芝橋街創(chuàng)辦碧漪初等小學堂,。(見《被淡忘的芝橋街》作者劉映月)為芝橋街小學的前身。1956年芝橋街小學與安樂橋小學一起并入新馬路小學,。1979年后新馬路小學并入其他學校,。 ?南薰小學,創(chuàng)建于民國二年(1913),。(見1997年《嘉興市志》) ?原圖過于模糊,,“第一國民學校”校名未得到其他資料佐證,。西道弄西側歷來為學校用地。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秀水縣在天官牌樓創(chuàng)設“秀水縣學堂”,,校舍未完工之際,,將西道弄西(原文為東)邊的莫氏房屋啟封開辦“蒙養(yǎng)學堂”,言明作為“秀水縣學堂”的分校,。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秀水縣學堂”改校名為“秀水縣官立高等小學堂”。附屬的“蒙養(yǎng)學堂”改名為“秀水縣立初等小學堂”,。民國元年(1912)嘉興,、秀水兩縣合并,,高等小學堂改名“嘉禾縣第二高等小學”;三年后,,因嘉禾縣復稱嘉興縣,;改稱“嘉興縣立第二高等小學”。(見1931年《嘉興縣立韭溪小學三十周年紀念冊》)如果《全圖》校名屬實,,說明此時“秀水縣立初等小學堂”已改名為“第一國民學?!薄,?勺鳛榧闻d教育史的補充,。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該處校舍掛牌“嘉興縣立初級商科職業(yè)學?!?。(見《嘉興縣立初級商科職業(yè)學校》作者楊穎立,、1933年《嘉興城區(qū)圖》),。 ?原圖過于模糊,“明滰學院”校名未得到其他資料佐證,。所在地姚家埭是一條小路,,埭南河道早在八九百年前宋元時代即已消失(《嘉禾志》及以后方志從未描述),清末民初十分荒涼,。“天主堂”在1918年還只有個小堂(1904年建),,位于今天主堂的東南角,(見見1997年《嘉興市志》)沈家弄北側,,沈家弄上世紀九十年代尚存,,位于姚家埭北約50米。姚家埭一號(弄東)為清末民初學者,、官僚和?;逝缮蛟担?/span>1850—1922年)的故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沈曾植任安徽提學使時,創(chuàng)辦過“存古學堂”,。宣統(tǒng)二年(1910年)十月,,沈曾植辭官返回嘉興,埋頭讀書,,不聞政事,。宣統(tǒng)三年(1911),沈曾植移居上海,,直至去世(見“沈曾植紀念館”介紹),。姚家埭二號(弄西)為“仁愛堂”。由法籍修女巴底希在海鹽(今屬海寧)車輻濱創(chuàng)辦,,直屬法國天主教會仁愛會,,后遷入嘉興城內,。1917年,姚家埭“嘉興仁愛會修女院”(仁愛堂)落成,。仁愛會專門從事慈善事業(yè),,開辦醫(yī)院、育嬰堂,、孤兒院,、養(yǎng)老院等機構。當年,,仁愛會并未辦學,。因此,《全圖》中的學院很可能是利用沈曾值老宅辦的學堂,。 ?光緒三十一年(1905),,王琬青女士在道前街節(jié)孝祠(俗稱“貞節(jié)祠”)建創(chuàng)“道前街女子小學堂”;三十三年(1907)員工由嘉興縣,、秀水縣地方政府發(fā)薪,,更名為“嘉秀公立女子學堂”;民國元年(1912),,嘉興廢府,,嘉興縣、秀水縣合并改稱嘉禾縣,,學校改名“嘉禾縣立女子高等小學”,;民國三年(1914),,;嘉禾縣復名嘉興縣,,學校更名為“嘉興縣立女子高等小學”。為嘉興市實驗小學的前身,。(見1997年《嘉興市志》,、嘉興市實驗小學校史。) ?光緒三十年(1904年)尤季良在北門獨資創(chuàng)辦“嘉興啟秀女子兩等小學堂”,。這是嘉興女學始創(chuàng),。(見1997年《嘉興市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