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葉,,強鄰壓境,外患頻仍,,國勢凌夷,,民生凋敝。一般有識之士,,鑒于日本維新,,國富兵強,乃有變法維新之舉,。光緒二十四年(1898),,學臣訂立《學校章程》,規(guī)定縣設小學,。戊戌變法,,雖告失敗,洋務運動,,相繼而起,。廢科舉,辦學堂,,成為舉國一致要求,。光緒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詔改書院為學堂,。湘撫俞廉三即嚴札各府,、州、廳,、縣籌款設立,。光緒二十九年,頒布《重訂學校章程》,。是年七月,,縣令社鼎元,督同紳董李永瀚,,改建瓊湖書院為沅江縣小學堂,,初、高兩級,,學制均四年,。其宗旨“培養(yǎng)國民之善性,擴充國民知識,,強壯國民之氣(質(zhì))體”,。設修身、讀經(jīng)講經(jīng)、國文,、算學,、史學、輿地,、格致(聲,、光、電,、化),、圖畫、體操,、樂歌,、習字等課。監(jiān)督竇安敦,,聘湘潭曹典植長正教習,,是期招收學生60名,書院原有準備赴府應試童生,,大部分轉入小學堂肄業(yè),。光緒三十三年,沅江縣小學堂初等有學生45人,,高等48人,。教習7人,其中初級師范畢業(yè)生3人,。師生均男性,。 民元改制 民元改制,實施新教育,,其宗旨為“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軍國民教育輔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沅江縣小學堂更名沅江縣第一高等小學校(簡稱“一高”),。為三年制。校長皮金固,,系清末優(yōu)級師范生,,主持新學。設國文,、算術,、修身、自然、英語,、音樂,、圖畫、體育等課,,為現(xiàn)代文明先導,。民國9年(1920)。知縣張以祥令勸學所開辦沅江鄉(xiāng)村師范講習所,,設“一高”內(nèi),,校長吳守誠,系常德西路師范畢業(yè)生,。民國10年,,“一高”校長黃光照,系高等師范學堂畢業(yè)生,,辦學認真,,力主實施新教育。民國11年師范講習所改為沅江縣立乙種師范學校,,學制一年,。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生皮國杰任校長。民國12年,,吳守誠任“一高”校長,。民國14年,高等小學改二年制,,確立了小學“四二制”,。 “一高”照案停辦 民國15年下期,縣“一高”照案停辦,,即籌集沅江初級中學,,呈準立案,公舉廖廷藩任校長,。翌年春,,設立沅江農(nóng)村師范講習所,與初級中學并立,,仍由吳守誠任校長,。是年夏,大革命爆發(fā),,工農(nóng)運動高漲,,主校事者紛紛離沅,初中無形停頓,。入秋,,旋即恢復“一高”,,與農(nóng)村師范講習所合并辦理,民國17年(1928)春,,講習所更名沅江縣立師范講習所,,系二年制,石中玉任校長,。秋,,又更名甲種師范講習所,招收簡師第一班,。民國18年,,國民黨政府加強三民主義教育,務期民族獨立,,民權普遍,,民生發(fā)展,以促進世界大同,。1月,,縣甲種師范講習所更名沅江縣立鄉(xiāng)村師范學校,并恢復初中班(老初中第一班),。此一時期,,高小、初中,、鄉(xiāng)師三部合一,,為沅江最高學府,由吳守誠兼任校長,。民國20年冬,,鄉(xiāng)師改三年制,嗣又更名沅江縣立簡易師范學校,,系四年制,。民國23年下期,改稱沅江縣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學校,,設立簡易鄉(xiāng)村師范科,。民國28年下期,吳守誠去職,,上海大夏大學畢業(yè)生鐘振翮,、湖南第一師范畢業(yè)生曹邦訓、湖南大學畢業(yè)生張樹敬相繼任校長,。其間,,老初中第一班于民國21年(1932)畢業(yè)后,因縣境遭受嚴重水災,,初中復停辦,。后再呈請恢復原案,未獲批準,。民國24年秋,,簡師創(chuàng)辦初中部,招收新生一班,,省教育廳未準立案,,學校將該班轉簡師五班。時西路師范畢業(yè)生李田元,,任校長一期,。至民國31年8月,方準于簡師部附設初中科,,招收初中1班,。湖南第一師范畢業(yè)生楊堯農(nóng)任校長。高小班移往下瓊湖槐村,。民國32年下期,,上海復旦大學畢業(yè)生劉國賢任校長。翌年夏,,日軍陷沅,,奉命遷校漢壽龍文鄉(xiāng)(今軍山鋪鄉(xiāng))老竹山,吳守誠復任校長,。全校分為初中,、簡師兩部,初中部設侖下劉家灣,,簡稱部設羅家灣,。民國34年上期,開學未達兩月,,日軍竄擾軍山鋪,、老竹山,學校被迫再度解散,。同年8月,,日本投降。9月6日,,簡師部遷回縣城,,張樹敬、湖南大學畢業(yè)生李國柱相繼任校長,。中學部建址于古城塘民生工廠,,仍由吳守誠任校長,。斯時文卷,、圖書、儀器散失殆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