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多用仲景原方,基本方為:柴胡15g,、黃芩3g,、桂枝10g、干姜12g,、牡蠣30g,、天花粉12g、炙甘草10g,。 第二 各藥用量有嚴(yán)格要求:黃芩用量最小,,僅僅用2g、3g,,偶爾用4g,。 因已見太陰脾寒的陰證機(jī)轉(zhuǎn),故減少黃芩用量(仲景原用三兩,,合今用量9g),,以防苦寒再傷脾陽。干姜用量增大,,多用12g,,或14g(仲景原方用二兩,合今用量6g),,意在加重理中湯法以溫太陰,、散脾寒。 桂枝用10g,,或用12g,,以加強(qiáng)溫陽散寒、通陽化氣的作用,。增加牡蠣用量,,多用30g(仲景原用二兩,合今用量6g),。 目的一是用其開脅下痞結(jié) 二是仿吳瑭《溫病條辦》一甲煎法,,以其治便溏。其中黃芩用量尤其嚴(yán)格,。 第三 據(jù)證略作加減:如兼中氣虛,,少氣,、脈軟者,,仿小柴胡湯原法與理中湯法,加紅參3-6g,; 如兼水氣,,舌苔水滑者,仿苓桂術(shù)甘湯法,加茯苓20g等,。 臨床上,,劉渡舟先生只要見到便溏、腹脹屬太陰脾寒而兼見小柴胡湯證如口苦,、胸脅苦滿者,,輒用此方。按照劉渡舟先生的說法,,就是用其治“少陽病有陰證的機(jī)轉(zhuǎn)”,,出現(xiàn)了太陰病的脈證。他用此方治療的病例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五點(diǎn),。 其一 最多者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因肝病早期最容易被誤治,,這就是過用清熱解毒而導(dǎo)致脾陽損傷。脾陽傷則腹瀉,、便溏,、腹脹;肝膽郁熱存則口苦、心煩,、脅痛,。遇此,只有用柴胡桂枝干姜湯一面清疏肝膽郁熱,,一面溫脾陽,、散中寒,才能契合這種肝寒熱錯雜的病機(jī),。 其二 是糖尿病,。此病被歸屬為消渴,醫(yī)者多用寒涼清滋藥,,往往損傷脾陽,,導(dǎo)致太陰脾家寒而出現(xiàn)便溏、腹脹,。此病口干或渴的伴隨癥多見心煩,、口苦、胸脅不適等,,表現(xiàn)有小柴胡湯證,,如再顯便溏、腹脹者,,就是典型的柴胡桂枝干姜湯證,。而且,,此方有天花粉可生津止渴,有桂枝可通陽化氣布津,,頗能切合糖尿病肝膽郁熱,,津液不布,又陽損傷,,脾家生寒的復(fù)雜病機(jī),。 其三 是腸胃病。慢性結(jié)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脾胃病多以腹瀉為主癥,,此類病與精神因素密切相關(guān),精神壓力過大則腹瀉加重,,從而出現(xiàn)肝膽郁熱與太陰脾寒并見之證,。劉渡舟先生常用此方治療具有這一病機(jī)的腹瀉。 其四 是心臟病,。冠心病,、風(fēng)心病、肺心病多會有心悸,,柴胡桂枝干姜湯含桂枝甘草湯,,可溫心陽、止動悸,。心血管病不僅多見心陽不足,,而且更多見心陽、脾陽俱傷之證,,表現(xiàn)為心悸,、便溏、腹脹等,。此證如兼見口苦,、心煩、胸悶脅脹之小柴胡湯證者,,劉渡舟先生則用柴胡桂枝干姜湯調(diào)治,。 其五 是肩背痛手指麻。多見于慢性所病,?;颊咄纫娒{痛。痛向后拽,、進(jìn)而向下牽掣到腰,,向上牽掣到肩背,疼痛難忍,,而且手指發(fā)麻,。腹多脹,脈弦而緩,。此由肝脾不調(diào),,導(dǎo)致少陽經(jīng)脈與太陽經(jīng)脈不利面=而成。柴胡桂枝干姜湯在兩調(diào)肝脾之中有柴胡可以疏利少陽,。有桂枝可以疏利太陽,。有天花粉可以柔潤經(jīng)脈。用此方后,,肝脾調(diào)和,,太、少經(jīng)脈通暢,,則肩臂痛手指麻自愈,。 |
|
來自: 昵稱63003163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