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終于有時間來說說“巖”和“奇”這兩個字了,。 它們是人教版語文八下第三單元的,。 “巖”在《小石潭》里,原句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語文教材編者為“坻”和“嵁”作了注,,分別是“水中高地”和“不平的巖石”的意思。但是沒有給“嶼”和“巖”這兩個字下注,,大概覺得它們意思顯豁沒必要下注吧,。然而這為學生正確理解“巖”字埋下了隱患,。 很多學生自然而然地認為“巖”就是“巖石”的意思。 但把“巖石”放到原句中又有點于理不合,。為什么呢,?因為上文說過“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就是說岸邊的這些東西都是巖石,既然這么說,,那還有什么必要在后邊說“為巖(成為巖石)”呢,?還有,“巖石”是一大類,,它應(yīng)該包括上文所說的“坻”,、“嶼”、“嵁”,,大類和它包含的小類并列,,在邏輯上講不通。比如,,我們不能說“馬路上跑著卡車,、小轎車、救護車,、車輛”或“我提著香蕉,、蘋果、梨,、水果”,。 所以“巖”不能簡單解釋為“巖石”。 查看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里的參考譯文,,它的翻譯比較取巧:“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巖”是什么東西,?依然語焉不詳,。 那就查工具書吧?!豆艥h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對“巖”有3種解釋: ①高峻的山崖,。 ②險峻,險要,。 ③山中洞穴,。 這樣,,感覺第①和第③都說得通。再放到原句中,,似乎第③更合理,,那句就可譯為“成為水中高地,成為小島,,成為不平的巖石,,成為多孔洞的巖石”。 “巖”有個異體字,,寫為“嵒”,,這可看成會意字,“口”代表“山洞”,,可解釋為“山中洞穴”或“多孔洞的巖石”,。 再看另一個字“奇”。 這有什么好奇怪的,? 你先別急,,接著往下看。 “奇”字出于《核舟記》中“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課下對“奇巧人”三字作注為“指手藝奇妙精巧的人”,。 這初看是沒有問題的。 關(guān)鍵是有教輔出題單考“奇”字是什么意思,,于是學生和答案都簡單化為“奇妙”,。 這就是問題! 我們把解詞放到原句去看,,“明朝有個手藝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遠,。”其中的“奇妙”和“精巧”構(gòu)成并列關(guān)系,,感覺表意啰嗦且不合常理,。 再求助工具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對“奇”字有3種解釋: ①奇異的,,罕見的,,不尋常的,。 ②出人意料的,。 ③很,非常,。 另有讀jī的兩個義項我就不羅列了,。 經(jīng)過比較,我認為第③解釋很適合,?!捌媲伞本褪恰胺浅>伞?,完全講得通。放到原句中也更加簡潔——“明朝有個手藝非常精巧的人叫王叔遠”,,這多合生活常理,,我們誰不是上來把人往高里夸啊,這才吸引眼球,。 教材的注解有點舍近求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