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秋天,,當上海圖書館在該市浦東區(qū)開設(shè)了一家大型新分館時,頭條新聞往往集中在兩件事上:它的規(guī)模和建筑師克里斯·哈迪 (Chris Hardie) 的設(shè)計,,除了慣常的書架外,,還包括展覽、表演和活動空間,。 在這一切中有些迷失的是圖書館的藏品,,這是擴建的首要驅(qū)動因素之一。(全面披露:作為圖書館的一名員工,,我負責部分館藏,。)尤其是,上海圖書館擁有可以說是世界頂級的中國家譜館藏,,包括近 40,000 種不同家譜的 300,000 多冊,,共有456個姓氏。 族譜是記錄單一祖先的血脈譜系,、家庭成員之間的血緣關(guān)系以及家庭財產(chǎn)和習俗的歷史文件,。可以包括歷史上名門人物的描寫、姓氏起源的考證,、宗族規(guī)章制度,、祠堂建設(shè)的資料,甚至是詩詞,。名門世家的族譜,,往往有專門記載的檔案,包括皇帝的詔書,、命令、皇帝賜給家族官員的書信等,。(他們通常不包括的一件事是與家庭女性成員有關(guān)的記錄,。) 上海圖書館展覽中展出的族譜,。黃維提供 特別是古老的家譜會有幾十個不同時期的序言,由不同世代的成員撰寫,,試圖將數(shù)百年的歷史組織成清晰易懂的東西,。一些學者認為,這種做法可以追溯到商朝(公元前 1600-1046 年),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大約公元 220-581 年)才達到頂峰,。在一個由強大的氏族統(tǒng)治的時代,,家譜是建立家庭聯(lián)系、血緣關(guān)系,、婚姻聯(lián)盟甚至官僚職位的重要手段,。當時選官,不是看功勞,,而是看家業(yè),,各家九品。 從隋朝(581-618)開始,,科舉制度逐漸取代了原來的九品制度,,士族的權(quán)力開始衰落。從宋朝(960-1279)開始,,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家譜風格:編年史,。編年史本質(zhì)上是一個人或事件的概況。多為著名政治家,、學者為前人或特別杰出的當代人所作,,有點像名人代筆的名人傳記,一直流行到民國初期(1912-1949),。 同時,,在明(1368-1644)和清(1644-1912)時期,政府試圖鞏固對孝道和宗族制度的信仰,,以此作為抵御社會動蕩的堡壘,。康熙、雍正皇帝都召集族譜,,地方官員都勸說家族編撰,。隨著運動的深入人心,人們開始相信“沒有家譜就沒有家”,。 翁同和家譜,,上海圖書館藏。翁氏是清代著名的儒生,、導師,。黃維提供 考慮到中國悠久的家譜歷史,這似乎很奇怪,,那么多的人會告訴你p 在上海——不是一個以與傳統(tǒng)文化聯(lián)系著稱的城市,。新中國成立后,家譜的收集工作基本停止,。除1950年和1951年印行少量1949年以前編纂的族譜外,,長達二十多年的族譜記載空白,。家譜被貼上了宗法制度的“封建”同謀的標簽,編纂家譜的人冒著被指責懷念舊中國的風險,,許多卷宗被送往紙漿廠,。 幾千年的歷史岌岌可危,一位名叫顧廷龍的上海圖書館員冒著風險組織了一個團隊,,盡可能多地拯救那些被化學制漿或扔進垃圾填埋場的家譜,。他們的作品占圖書館當前藏品的五分之二,其余來自 1960 年代以來的藏品,。 家譜的歷史價值因時代而異,。例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族譜是學者們豐富的資料來源,,包含了那個時代的家庭,、政治、婚姻甚至民族關(guān)系的細節(jié),。但他們的可信度并不是絕對的:由于中國有著“敬老,,說名人”的悠久傳統(tǒng),因此成員的血統(tǒng)和事跡往往被夸大,。 最近,,中國學者開始強調(diào)一種更國際化的家譜研究方法。這導致與耶穌基督后期圣徒教會(通常被稱為摩門教徒)建立不太可能的伙伴關(guān)系,。由于摩門教教義非常重視家庭,,摩門教徒積累了大量的家譜資料。International Genealogical Index 是教會于 1894 年創(chuàng)立的全球性非營利性家譜研究機構(gòu),,已與 150 多個國家的 10,000 多個檔案館,、圖書館和其他機構(gòu)合作。其中包括上海圖書館,,它與 IGI 合作編制了《中國家譜綜合目錄》,,向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開放其檔案。 譯者:馬特·特納,;編輯:吳海云,。 (標題圖片:安徽省蚌埠市盛姓家族的家譜,2014 年,。李斌/IC,;中圖:Pepifoto/VC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