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附子10克 僵蠶10克 全蟲6克 蟬蛻6克 地龍15克 李根皮30克 白芍20克 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各服1次。 【臨證加減】 兼風(fēng)寒表證者,,加防風(fēng),、白芷各10克; 風(fēng)熱表證者,,加薄荷,、鉤藤各10克; 肝火甚者,加龍膽草,、黃梔子各10克,; 血淤甚者,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水蛭3克; 肝腎陰虛者,,加枸杞,、女貞子各15克; 失眠多夢(mèng),,加夜交藤,、龍骨各30克。 2)生地黃25克 梔子10克 柴胡10克 黃芩10克 龍膽草10克 當(dāng)歸10克 川芎6克 地龍10克 蜈蚣3條 全蟲5克 白芍12克 細(xì)辛5克 白蒺藜30克 甘草3克 3)川芎10克 全蝎3克 蜈蚣2條 荊芥6克 防風(fēng)10克 白芷10克 細(xì)辛2克 羌活6克 甘草6克 每日一劑,,水煎服,,分2次服。 【臨證加減】 (1)肝胃熱盛,,熱極生風(fēng),,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者加草決明15克,,鉤藤9克,。 (2)肝風(fēng)頭痛,眩暈甚者加天麻12克,、鉤藤10克,。 (3)肝火頭痛,伴口苦咽干,,舌苔黃膩者加龍膽草9克,梔子6克,。 (4)肝腎陰虛生風(fēng)頭痛,,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者,,加生地12克,,首烏12克。 (5)氣滯血淤,,熱淤生風(fēng),,頭痛,舌質(zhì)紫而瘀暗,,脈弦澀者,,加赤芍9克,丹參9克,桃仁9克,。 (6)血虛生風(fēng),,頭痛,氣血虧虛,,面色無華,,舌淡,苔薄白,,脈細(xì)無力者加當(dāng)歸9克,,熟地9克,枸杞子9克,。 (7)氣虛而伴短氣神疲者,,加黃芪15克,黨參12克,。 (8)濕熱偏甚,,舌苔黃膩者,加川連3克,,夏枯草9克,。 (9)熱象明顯、面紅耳赤者,,加龍膽草6克,,生牡蠣15克。 (10)痰濕重,,舌苔白厚者,,加制半夏9克,茯苓10克,。 【在外風(fēng)方面】 (l)風(fēng)寒挾濕頭痛,,或頭痛劇烈者,羌活使用劑量可加至9克重,。 (2)寒厥頭痛者,,加川烏6克。 (3)風(fēng)熱頭痛目赤者,,加蔓荊子9克,,菊花10克。 (4)風(fēng)濕頭痛如裹,,并以前額為主者,,羌活使用劑量可加重9克。 (5)左側(cè)頭痛甚者,,加柴胡5克,,連翹9克,。 (6)右側(cè)頭痛甚者,加白芍12克,。 (7)眉棱骨疼痛甚者,,加藁本6克。 (8)兩眼及頭巔頂脹痛者,,加石決明15克,。 (9)耳后、頸側(cè)前脈脹痛者,,加僵蠶9克,,鉤藤10克。 4)海馬3條 全蝎6克 蜈蚣3條 僵蠶10克 川芎12克 天麻12克 羌活9克 鉤藤(后下)18克 石決明(先煎)30克 毛冬青30克 【臨證加減】 寒重者,,加制川烏3克,,北細(xì)辛3克; 熱者,,加生石膏30克,,水牛角30克; 陰虛者,,加龜板30克,,女貞子20克; 陽虛者,,加黃芪30克,,桂枝6克; 面部肌肉抽動(dòng)者,,加白附子6克,,珍珠母30克等。 5)全蟲6克 蜈蚣3條 白芷15克 僵蠶15克 白附子9克 羌活9克 防風(fēng)9克 天麻9克 川芎9克 何首烏18克 當(dāng)歸12克 上藥先用水浸泡30分鐘,,再煎煮30分鐘,,每劑藥煎兩次,將藥汁混合,。每日一劑,,分2次服。 【臨證加減】 (1)屬寒者,,加制川烏3克,細(xì)辛6克,; (2)屬熱者,,加黃芩12克,生石膏24克,; (3)陰血不足明顯者,,重用首烏,、當(dāng)歸; (4)陽亢脈弦者,,加白芍18克,,石決明30克。 由于本方以風(fēng)藥為主,,不宜久服,,頭痛緩解后應(yīng)改用扶正固本方藥鞏固療效。 6)龍膽草12g,,生梔子10g,,黃芩10g,柴胡10g,,生地24g,,車前子10g,生石膏20g,,天麻15g,,白芍20g,川芎20g,,蜈蚣2條全3g(研末沖服),,甘草10g?!竟πА壳甯螢a火,,熄風(fēng)止痛。 【主治】三叉神經(jīng)痛,,屬肝火上擾者,。癥見顏面部陣發(fā)性劇痛,眩暈,,面紅目赤,,耳鳴口苦,心煩易怒,,少寐多夢(mèng),,大便秘結(jié),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