臟腑病證,是指臟腑在發(fā)生病理變化時反映于臨床的癥狀和體征,。由于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有所不同,,故表現(xiàn)的病證也多種多樣。根據(jù)各個臟腑不同的生理病理辨析病證,,這就是臟腑辨證,。人體是以臟腑為中心的有密切聯(lián)系的整體。五臟之間有生克乘侮的關系,,五臟與其相應的六腑,、四肢、皮膚,、筋,、脈、肉,、五官七竅等組織器官構(gòu)成了人體臟腑系統(tǒng),。從臟腑經(jīng)絡系統(tǒng)、氣血津液、升降出入以及四時與五臟相應等方面,,把握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內(nèi)涵非常重要,。因此,在進行臟腑辨證時一定要從整體觀念出發(fā),,不僅要考慮一臟一腑的病理變化,,還必須注意臟腑間的聯(lián)系和影響,才既能準確認識某一臟腑病的本證,,又能把握病變?nèi)?。五臟六腑通過各自所屬的經(jīng)絡,將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聯(lián)結(jié)成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整體,所以臟腑的病證與十二經(jīng)脈又密切相關,,因此,,認識臟腑的病證應聯(lián)系經(jīng)脈的循行部位,綜合分析,。 氣血津液由臟腑化生,、輸布,而臟腑又賴之以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臟腑發(fā)生病變則可影響氣血津液的化生和輸布,而氣血津液的病變也可影響臟腑的功能活動,,所以氣血津液的病變不能離開臟腑的病變而孤立存在,。 臟腑病證,既涉及氣血津液,,又與經(jīng)絡密切相關,,雖然錯綜復雜,但歸納其證候性質(zhì),,仍不出八綱辨證的范圍,,因此,臟腑辨證,,還必須以八綱辨證為基礎,,進行分析研究,才能全面地認識病證的本質(zhì),。 肺肺居胸腔,,左右各一,其位最高,,又稱五臟之“華蓋”,,與大腸互為表里。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通調(diào)水道,朝百脈而主治節(jié),。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液為涕,,在志為憂,通于秋氣,。因肺葉嬌嫩,,不耐寒熱,又為呼吸之通道,,故外感病邪,,常先犯肺,又稱“嬌臟”,。肺朝百脈而通他臟,,故他臟有病,也常累及于肺,。肺之病證,,有邪實和正虛兩端。邪實者,,多為外邪所致,,或寒閉,或熱壅,,或痰阻,;若病久不愈,正氣日虛,,或肺氣虧虛,,或肺陰耗傷。 (一)辨證原則 肺系病證的辨證應分虛實,。虛證有陰虛,、氣虛、氣陰兩虛,;實證有風,、寒、熱,、痰,、飲,、瘀等。 (二)辨主癥 1,、辨咳嗽 由于邪阻于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作,。據(jù)其病程的久暫,,可分為暴咳與久咳兩類。暴咳,,病程短,,外感所致,每多夾有表證,,分為風寒,、風熱、風燥等,。久咳,,病程長,內(nèi)傷所致,,多伴他臟形癥,,常因感受外邪發(fā)作或加重,分為痰濕,、氣火,、陰虛、氣虛等,。 2,、辨喘 以呼吸喘促,甚則張口抬肩為特征,。主要病機為肺氣升降出入失常,。辨證可分為虛實兩大類,。實喘,,由外邪、痰濁壅肺,,肺氣失于宣降所致,。多呈急性發(fā)作,呼吸深長有力,,氣粗聲高,,脈數(shù)有力。虛喘,,由于久病體虛,,精氣虧損,,肺不主氣,腎不納氣所致,。病程遷延不已,,病情時輕時重,呼吸短淺難續(xù),,氣怯聲低,,脈來微弱。 3,、辨痰 此痰指有形之痰液,。由于肺氣失于敷布,津液停聚而成,??蓮奶档纳①|(zhì),、量,、氣味等辨其病理性質(zhì)。外感時邪所致之痰,,病程短,,多伴表證,有風寒,、風熱,、痰熱、風燥等不同,。內(nèi)傷之痰,,多屬久病,反復纏綿,,有肝火,、脾濕、寒飲,、氣虛,、陰虛之別。 4,、辨咳血 多為火盛傷絡,,絡損血溢,或陰虛火旺,,灼傷肺絡所致,。常分虛實兩類。屬實熱證者,,咳痰帶血,,血色深紅,,或咳血量多。屬于虛者,,常為陰虛所致,,癥見干咳痰少,痰中帶血,,血色鮮紅,,時作時止。 5,、辨失音 語聲嘶啞,,或喑而不能出聲者為失音。分虛實兩類,。實證,,屬外感,時邪阻遏肺氣,,會厭開合不利所致,,多為猝發(fā),稱為“暴喑”,,伴有風寒,、風熱表證。虛證,,屬內(nèi)傷,,因陰精內(nèi)耗,咽喉,、聲道失于滋潤,,以致發(fā)音不利,大多由漸而成,,又稱為“久喑”,。 (三)治則治法 肺實者,宜疏邪祛痰利氣,。偏于寒者宜溫宣,,偏于熱者宜清肅。肺虛者,,應辨其陰虛,、氣虛而培補之,。陰虛者,,滋陰養(yǎng)肺;氣虛者,,補益肺氣,;氣陰兩虛者,,治當兼顧。 (四)辨治概要 肺病辨治概要見表,。 肺病辨治概要
(五)臨證備要 1,、肺主氣,居上焦,,用藥宜輕,,味宜辛。清·吳鞠通《溫病條辨》云:“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故選方用藥宜輕揚而忌重濁,,多用苦甘辛平肅降肺氣,,或用苦辛溫開肺氣,或用微辛而酸以斂肺氣,,一般不用血分藥,。倘肺氣虛而不能攝納,則又當佐以和營養(yǎng)血之品,,有利于肺氣之肅降,。如痰濁夾有瘀血阻滯,苔膩舌紫,,則當使用化痰祛瘀之法,。 2、由于肺合皮毛而開竅于鼻,,因此皮膚干燥,,或痛或癢,或麻木不仁,,或風疹瘙癢,,甚至皮膚變硬等癥,辨治均可參用宣肺潤降之品,。經(jīng)常鼻塞流涕或鼻孔干燥,、衄血等,也可參用清肺氣,、養(yǎng)肺陰之類藥物,。 3、肺與大腸相表里,,臨床治療肺經(jīng)實熱證,,可以通過瀉下通腑,使肺熱下行,。若因肺氣失宣不能布津,,大腸失潤,,燥屎干結(jié)難行者,當于潤腸通腑藥中,,增入開提肺氣之品,,使腸潤便通。 4,、他臟病及肺者,,或肺病及他臟者,應重視其他臟腑的治療,。如肺實火證,,出現(xiàn)氣火咳逆時,可用瀉肝而達到清肺的目的,;肺氣虛弱之久咳,、痰多、納差者,,可用培土生金法健脾以補肺,。若外感風邪,肺氣不宣,,不能通調(diào)水道,,肺病及腎,開闔不利,,成風水證者,,治當宣肺利水,猶如提壺揭蓋,,使小便暢而浮腫消,。 |
|
來自: 壹團和氣養(yǎng)形神 > 《疾病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