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時代,百家爭鳴進入白熱化階段,,各種學說爭相競起,,儒家分為八派:有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樂正氏之儒,;墨家分為三派:有相里氏之墨,、鄧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道家分為三派:有老莊之學,、黃老之學、楊朱之學……邪說怪論也層出不窮,。然而,,儒家自孟子后,再未出過大師,,荀子有感于儒家道統(tǒng)的衰落,,欲撥亂反正,,摒棄邪說,故作《非十二子》,,對當時影響較大的學說一一加以駁斥,。據馮友蘭先生說,西漢的經師多得荀子傳授,,荀子的學問是廣博精微的,,他說:“君子知夫不全不萃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荀子又擅長批評哲學,有唯物論傾向,。所以,,此篇中的評價多數是很中肯的,值得我們借鑒思考,。 假今之世,,飾邪說,文奸言,,以梟亂天下,,矞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在者有人矣,。 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它囂、魏牟也,。 點評:它囂之名僅見于此篇,,不知何許人也。魏牟,,即魏公子牟,,因封于中山,所以也叫中山公子牟,。早年曾與公孫龍交好,,亡國后改宗莊子。魏牟是道家主張縱情性派的人,認為遏制情欲會損傷神志,,適當順從情欲是合理的,,過度就難免成為“禽獸行”,荀子的批評大概由此而來,。 忍情性,,綦谿利跂,茍以分異人為高,,不足以合大眾,、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鰌也,。 點評:陳仲也叫陳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賢士。與前面提到的它囂,、魏牟主張放縱情欲不同,,他主張“忍情性”,。他是戰(zhàn)國時期齊國貴族田氏的后裔,,其兄是齊國的卿大夫,封地在蓋邑,,年收入達萬鐘之多,。他認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義之產而不去住,避開哥哥,,離開母親,,住在於陵這個地方。有一天他回家里去,,正好看到有人送給他哥哥一只鵝,,他皺著眉頭說:“要這種呃呃叫的東西做什么呢?”過了幾天,,他母親把那只鵝殺了給他吃,,他的哥哥恰好從外面回來,看見后便說:“你吃的正是那呃呃叫的東西的肉??!”他連忙跑出門去,“哇”地一聲便嘔吐了出來。孟子曾批評他說:“母親的食物不吃,,卻吃妻子的,;哥哥的房屋不住,卻住在於陵,。像他那樣做,,只有把人變成蚯蚓才能夠辦到?!?/span> 史鰌(qiū),,字子魚,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的大臣,。史鰌為官忠誠,、正直,立志為國家推薦賢才,,斥退奸臣,,活著的時候沒能說服國君,死后還以尸諫,。衛(wèi)靈公最后聽從了史鰌的建議,,衛(wèi)國政治因而得到了改善。史鰌是中國古代諫臣的榜樣,,開了“尸諫”的先河,。 荀子將史鰌與陳仲放在一起批評,大概是史鰌后學超世離俗,,與隱者為伍,,不利于遵守倫常禮義,故而被荀子批評為“欺惑愚眾”,。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墨翟,、宋钘也。 點評:墨家主張節(jié)用,、兼愛,、非樂,宋钘主張欲寡,荀子認為他們都違背人的本性,,故而進行駁斥,。 尚法而無法,下修而好作,,上則取聽于上,,下則取從于俗,終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慎到,、田駢也。 點評:法家有三派,,一重勢,,即慎到一派;一重術,,即申不害一派,;一重法,即商鞅一派,。田駢是黃老學派的人物,,但學說與慎到相近。慎到也提倡法律,,但卻沒有“成文法”,,所以荀子說他“尚法而無法”,。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點評:惠施,、鄧析都是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張“操兩可之辭,,設無窮之變”,,所以荀子說他們“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猶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弊铀汲陷V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弓為茲厚于后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點評:子思是孔子的孫子孔彶,,是曾子的弟子,,孟子是孔彶的后學。荀子認為他們“材劇志大,,聞見雜博”,,學問不精。所以,,雖然知道先王之道,,卻難識其本質,故而造出許多諸如“五行”之類的“邪說”,,這是子思和孟子的罪過,。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tǒng)類,,而群天下之英杰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奧窔之間,,簟席之上,,斂然圣王之文章具焉,佛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愿以為臣,。是圣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一天下,,財萬物,長養(yǎng)人民,,兼利天下,,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者遷化,則圣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圣王之跡著矣,。 點評:舜,、禹是古代圣王,仲尼即孔子,,子弓具體所指何人不詳,,有人認為是仲弓(冉雍),有人認為子是貢(端木賜),,前后有數十種說法,,未知孰是。荀子認為,,當時之世應建立舜,、禹的制度,效法仲尼,、子弓的學說,,這樣才能“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圣王之跡著”,。 如今這個時代,粉飾邪惡的說法,,美化奸詐的言論,,用來擾亂天下,用那些詭詐,、夸大,、怪異、委瑣的言論,,讓天下人混亂地不知道是非標準,、治亂原因的,已有這樣的人了,。 放縱情緒性情,,習慣于無拘束,行為如同禽獸一樣,,談不上和禮義合拍,、和正確的政治原則相貫通;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它囂,、魏牟就是這樣的人,。 抑制情緒性情,故作高深,、離世獨立,,如果以追求與眾不同為高尚,,不能夠團結民眾、不能彰明綱領,;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陳仲,、史鰌就是這樣的人。 不懂得統(tǒng)一天下,、建立國家的法度,,崇尚功利實用、重視節(jié)儉而輕慢等級差別,,甚至不容許人與人間有分別和差異,,君臣之間有上下等級;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墨翟,、宋钘就是這樣的人,。 推崇法治卻不講法治,看清賢能又喜歡自作主張,,對上聽從君主,,對下依從世俗,整天談論制定禮儀制度,,反復循省審察這些典制,,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脫離實際沒有著落點,不可以用來治理國家,、確定名分,;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慎到、田駢就是這樣的人,。 不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不贊成禮義,而喜歡鉆研奇談怪論,,玩弄奇異的詞語,,明察秋毫卻無價值可言,雄辯動聽但不切實際,,做的事很多卻沒有什么實際功效,,不能夠作為治國的綱領,;但是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有據,,他們解說論點時又有條有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惠施,、鄧析就是這樣的人,。 大致上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而不知道他們的要領,然而還是自以為才氣橫溢,、志向遠大,,見聞豐富廣博。根據往古舊說來創(chuàng)建新說,,把它稱為“五行”,,非常乖僻背理而不合禮法,幽深隱微而難以講說,,晦澀纏結而無從解釋,,卻還粉飾他們的言論并恭敬地說:“這確實是先師孔子的言論啊?!弊铀汲珜?,孟軻附和它,社會上那些愚昧無知的儒生,、七嘴八舌地不知道他們的錯誤,,于是就接受了這種學說并傳授它,以為是孔子,、子弓立此學說來嘉惠后代:這就是子思,、孟軻的罪過了。 至于總括治國的方針,、策略,,整治人們的言論行動,統(tǒng)一治國的綱紀法度,,匯聚天下的英雄豪杰,、把上古先王的禮法告訴他們,教給他們最合理的治國之道,;在室堂之內,、竹席之上,那圣明帝王的禮義制度集中地具備于此,,那太平時代的風俗蓬勃地興起于此,;上述六種學說是不能進入講堂的,那十二個人是不能接近講席的,;他們雖然沒有立錐之地,,但天子諸侯不能和他們爭奪名望,,他們雖然只是處在一個大夫的職位上,但并不是一個(諸侯國的)國君能單獨任用的,,不是一個諸侯國能單獨容納的,;他們的盛名比同于諸侯,各國諸侯沒有不想讓他們來做臣子的,。這是圣人中沒有得到權勢的人,,孔子、子弓就是這種人,。統(tǒng)一天下,,利用萬物,養(yǎng)育人民,,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凡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人不服從,,上述六種學說立刻消聲匿跡,,十二個人也遷移變化,這是圣人中得到了權勢的人,,舜,、禹就是這種人。當今講究仁德的人,,該致力于什么呢,?對上應師法舜、禹的政治制度,,對下應師法仲尼,、子弓的主張,以求消除上述十二個人的學說,。像這樣,,天下的禍害除去了,仁人的任務完成了,,圣明帝王的事跡也就彰明了,。 主編:王濤 欄目主編:畢光蔭 / 責編:楊衢 審校:閆晨 / 美編:楊衢 聲明: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編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申請轉載或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 想要獲取更多高中語文教學資料 參與投稿/提建議/加入全國語文教師群 可掃描上方二維碼添加楊衢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