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新聞讓我心痛,。 “女兒成績一落千丈,,媽媽擅自停掉其抗抑郁藥,換成維生素”。 原來,,女孩從小被嚴格要求,,初三時已出現(xiàn)自殺傾向,,但父母無法接受其成績下滑,,就鋌而走險,,放棄治療,。 △來源:《錢江晚報》報道 《2022國民抑郁癥藍皮書》顯示,,我國18歲以下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shù)的30.28%,。在抑郁癥患者群體中,,50%為在校學生,,41%曾因抑郁休學,。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 但即使在抑郁越來越常態(tài)化的今天,,我總能聽到很多人說: “什么厭學抑郁,,就是怕吃苦”; “一個孩子能有什么壓力,,想想我們那時候”; 又或聲淚俱下,,下跪請求孩子: “求求你,,快點好起來吧......” 能理解父母一時的難以接受和諸多壓力,但不要忽略了,,最痛苦的,始終是那個受困于病痛和至親的不理解中的孩子,。 只有ta,,既要面對疾病的痛苦,又要面對世界的眼光,。 所以,,有評論一針見血地指出: “需要吃藥的是大人,,不是孩子,。” 為什么呢,?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時候,生病的或者病得最重的那個人,,不是孩子,。 也可能是大人,,是整個家,。 這也是目前青少年心理問題中,,常見又可悲的現(xiàn)狀—— “父母生病,,孩子吃藥”。 孩子的病 或是家庭問題的投射 為什么孩子出現(xiàn)心理問題,,病得更重的可能是父母,或整個家庭呢,? 系統(tǒng)式家庭治療理論認為,,家庭猶如一個小型生態(tài)系統(tǒng),。 系統(tǒng)內(nèi)部成員作用力此消彼長,,很多困擾往往是一家人共同“醞釀”出來的。 而占據(jù)經(jīng)濟和權力雙重地位的父母,,有時是家庭里作用力最大的一方,。 生病的孩子背后,大多有個內(nèi)耗對抗式家庭,。 真正讓我意識到,家庭系統(tǒng)如何影響一個人的,,是一個叫思樂的男孩。 思樂總是無法集中注意力,,連日常作業(yè)都無法完成,,情緒低落,。 醫(yī)生診斷思樂是抑郁,但母親覺得,,真正的原因是——手機,。 “給他玩手機,,他就挺好的,。一到學習,,就各種不舒服,。抑郁癥就是借口,?!?/span> 當我給父母孩子說明咨詢的相關事項時,,思樂開始有點注意力不集中,。 這很正常,畢竟才10歲,,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紀,還可能受到情緒的影響,。 母親打斷他:“老師跟你說話,,你要認真聽啊,不然你怎么懂,!” 這個句式衍生的負性情緒,,或許曾無數(shù)次在這個家庭蔓延,。 突然間,,一直在旁邊沉默的父親低吼了一句:“都是你慣的,被你養(yǎng)成了廢物,!”然后,,不耐煩地走開了。 一切都像家庭劇一樣,,在我面前上演,。 我感到一陣窒息,突然有個猛烈的念頭竄入腦海: 如果是我,,我可能也會抑郁啊,。 母親始終認為,孩子的病源在手機,,而在那一刻,,我看到了真正的“病人”: 一個典型的內(nèi)耗對抗式家庭—— 對家庭投入精力最多,強控制欲的母親+容易指責抱怨,,養(yǎng)育缺位,,缺乏耐心的父親。 這些年,,他們互懷恨意,,指責攻擊,,一家人就像糾纏多年的鋼絲線一樣,,反復拉扯,,彼此折磨,。 而中間,夾著一個無能為力,,對一切習以為常到麻木,,最后走向絕望的孩子。 如此,,孩子身上容易出現(xiàn)的抑郁,焦慮,,強迫,,厭世,便顯得那么的“合情合理”。 為什么家庭有問題,一般生病的是孩子呢,? 因為,,孩子可能會無意中成為家庭的“心理咨詢師”,。 上寄宿高中時,,父母帶著水果零食,驅車幾十公里來看她。 近半年未見,,她非常感動,。 見面之后,,她卻發(fā)現(xiàn)氣氛不同尋常,,最后得知:父母吵架嚴重到鬧離婚,不知如何是好,。 表面來看望孩子,實際卻是來尋求解決的方式,,向一個孩子。 那是她人生里,,對家人最為失望的一個瞬間,。 當然婚姻不總是充滿痛苦的,但為什么孩子卻總是那個受傷最深的人呢,? 原因是,,有些父母是“自戀”的,還未在心理上成為一個成熟個體,,是心理意義上的“兒童”。 TA們?nèi)狈斫馑?,控制情緒,,建立關系,,維持內(nèi)在穩(wěn)定的能力,。 又在沒有形成獨立的自我,不具備與另一個人建立穩(wěn)固關系的能力之前,,就一頭栽進婚姻,。 你就能理解:
當仍是“心理兒童”的父母無法處理這些矛盾時,,幼小的孩子便成了轉移矛盾的“最佳目標”,。 “生一個孩子就好了,就不會離婚了,?!?/em> “只要你聽話成績好,爸媽就不會吵架了,?!?/em> “我們吵架都是因為你?!?/em> ...... 20世紀50年代,,一群人類學家、溝通學家和精神病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發(fā)病期似乎與其父母的婚姻沖突息息相關。 一旦父母爭吵激烈起來,,子女就會發(fā)病,,把生病當作維持家庭穩(wěn)定的滅火器。 一方當著孩子的面,,大肆辱罵另一方,,或逼孩子站隊,這種將孩子當作斗爭武器或同盟的方式,,是極不負責的,。 而無論家庭關系多么惡劣,孩子們都會試圖以犧牲自己的方式,,幫助修復家庭裂痕,。 因為在孩子眼里,沒有家,,就沒有自己,。 這個隱形的角色——家庭關系調解專家將影響ta一生的抉擇和際遇。 所以,,不要讓孩子成為家庭的“心理咨詢師”,。 父母努力保持心理健康 是給家庭最好的支持 除了作為情感紐帶,孩子生病還有一個重要的動力,,也是TA心理成長的目標—— 阻斷代際傳遞,,發(fā)展獨立自我。 我們會看到,,不少青少年抑郁癥,,是出于父母的過高期待,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客觀地看待其優(yōu)缺點,。 而這背后有父母自己的未竟愿望,童年沒有被滿足的愛與尊重的需要,以及在現(xiàn)實中受到的各種打擊或挫折,,對未來焦慮的影響等,。 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交匯形成了父母的“心理創(chuàng)傷”,。 為了克服這種創(chuàng)傷,便轉換成高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借由孩子的成功得到治愈。 很殘酷,,也足夠真實,。 但神奇的是,家庭成員也總會用某種方式互相治愈,,這種方式有時非常隱蔽,,難以發(fā)現(xiàn)。 比如,,生病,。 我曾遇一位母親,在重男輕女的家庭長大,,從未被家人重視,。 少女時期被迫輟學打工,擔起養(yǎng)家責任,。成家后繼續(xù)接濟家人,,卻依舊不被重視。 “她多么自私??!大家都覺得她有病,讓我?guī)メt(yī)院,?!?/em> 母親無奈又憤怒。 的確,。 小時候,,聽話乖巧的自己,無比希望獲得和哥哥一樣的照顧和愛,; 青春時代,,在工廠打工的自己也總是默默流淚,幻想要是能讀書該多好,; 她希望成為理想,、自由的自己,為自己而活,,卻一直被迫為家庭付出,,做一個“好女兒”。 而自己的女兒,,卻與她相反,十分自我,,不那么在意他人,。 在內(nèi)心深處,她是無比羨慕女兒的,。 或許,,女兒的這份自我只是表象,實質上她在通過“生病”,,去阻止一種可能出現(xiàn)的代際創(chuàng)傷傳遞,。 她的自我一直在潛意識層面,,治愈著母親多年缺愛,,不被家人重視,被家庭遺棄的痛苦,。 而也是為了不再受父母創(chuàng)傷的影響,,更好地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她才發(fā)展出“病癥”,。 認為只有毅然決然地成為自己,,才能阻斷這樣的代際傳遞,,讓自己的下一代,不再重復受傷,。 因此,,父母直面自己的創(chuàng)傷,嘗試成長,,努力保持心理健康,,就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而當這位母親明白這一點,,她不再那么討厭女兒,,能看到她的優(yōu)缺點,母女關系和緩許多,。 她也開始為自己著想,,接受心理咨詢,撿起自己的興趣愛好,,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身上,,為自己而活。 一個生病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內(nèi)耗式家庭。 不管是抑郁癥,,還是其他心理問題,,大部分時候,它不是孤立存在的,。 孩子不是源頭,,是表象。 病癥,,不是敵人,,是信使。 它是來告訴你,,你的家庭可能生病了,,它需要修復,需要幫助,,需要治愈,。 它是來告訴你,核心問題是: 這個家沒有真正的情感連接,,孩子們沒有安全感和值得信任的人,,家人之間沒有被充分地理解和尊重,找不到各自存在的價值,。 而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每個家庭成員,都會面對現(xiàn)實多重,、復雜的壓力,,社會激烈的競爭,教育的內(nèi)卷…… 所以比起批判和對立,,我們更需要的,,是理解和改變。 那怎么做呢,?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青少年心理問題專家賀金波認為,解決青少年抑郁等問題,,能起實質作用的,,是家庭能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種健康成長的心理土壤。 這種心理土壤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一是平等,。 家庭中的每個人,,人格上平等,都有權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都可有不同意見,,每種意見都應得到彼此尊重。 二是自主,。 每個人都有向往的理想生活,,有想為之奮斗的目標,不要強加干涉,,更不能相互替代,,或轉移目標和責任,。 三是示范,。 父母言行一致,不推卸生活的責任,,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努力,。孩子就會以此為榜樣,追逐更好的自己,。 “家庭不是一個實現(xiàn)功利性目標的單元,,而是一個相互支持的情感港灣。生活觸礁或情感受挫,,你總有一個溫暖的地方在,。” 你不用擔心失意時,,有人冷嘲熱諷,,不用害怕生病時,,被指責攻擊。 越是困難,,成員之間越需要互幫互助,,共渡難關。 我們可以假想,,在這樣一個“心理互助式”家庭里,,沒有過度的內(nèi)耗,反復的對抗,,我們都會活得更好,,更容易接近幸福,發(fā)展得更為順利,。 雖然這并不容易,,但這樣的家庭,是我們?nèi)巳丝梢詾橹Φ?,特別是新一代家庭,。 因為,那是一個人最后的盾,,也是真正治愈抑郁的良藥,。 世界和我愛著你。 注:文章中出現(xiàn)的咨詢案例均經(jīng)過處理和改寫,,不涉及個人隱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