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黃曉明 將欲,,是想要的意思,;必固,必須,,一定要,,等等。必,,是柲的初文,,是各種長兵器的木柄,所以是必不可少,,轉義為必須之意,。固,,本意是盾牌,引申為堅固,、牢固,,不變,一定,,必然的意思,。歙,收斂,、合上,;張,張揚,、打開,。將欲歙之必固張之,我們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想要收斂合上,,那么就一定先要張揚打開。但是我們想,,張揚,、打開之前的狀態(tài)是什么呢?其實還是收斂,、合上的狀態(tài),,所以我們從整體上來看,是歙-張-歙這樣的一個過程,。其實,,“將欲歙之,必固張之”,,這句話就是一個非常樸實的道理,,也看上去很不顯眼,好像我們誰都能夠講出來,。但是,老子講出來了,,而別人沒有講,,說明老子在生活當中他有這樣的洞察力,以及從生活當中的現(xiàn)象,,或者說天地萬物的現(xiàn)象之中,,提煉出一個哲理出來的這種能力。那么這個能力來源于哪里呢,?來源于他的修煉,,來源于他的參悟,,來源于他老師給他的指導。他的修煉,,他的參悟的水平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所以他才具備這個能力。從34章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我們可以猜想,可以推測,,至少他已經在先天混沌的太極境界,。28章“復歸於無極”,那么他到了無極的境界,,再從無極而太極,,太極而生天地,天地而有萬物,。所以,,雖然看似一個很普通的哲理,但是老子的思維高度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那么他提煉出這個哲理來,,并沒有歸結于:這句話是適用于什么情況?所以我們來看《老子》的時候,,往往對《老子》的解讀是根據(jù)我們個人的閱歷,,個人的知識結構以及生活的經驗來找出它的含義。其實哲理它是普適的,,可以從個人的修身一直講到修之于天下,,都可以普適。那么這句話從個人修身來講,,有他的道理,。49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這個渾是什么含義,?這個渾實際上就是混沌,,也就是說他的內心到達了混沌的境界。但是他如何到達混沌的境界呢,?圣人在天下,,歙歙焉。所以,,歙是收斂的含義,。收斂什么,?《說文》有個注解:歙,縮鼻也,,一曰斂氣也,。所以我們看到了原來歙,除了有形的收斂之外,,還有一個無形的氣的收斂,。所以,歙,,就是圣人收斂他的氣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人生所必須經過的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是從生下來是赤子,,再到嬰兒,再到孩,。那么在赤子的階段,,嬰兒的階段,氣質是收斂的,,是混沌的,,是柔弱的。隨著我們生命的成長,,氣質逐漸開始張揚,,開始稀薄,開始變得剛強,。那么我們等到讀完書,,進入社會,長大了,,一定會受到各種挫折,,按照現(xiàn)代人的話語,遭受社會的毒打,。慢慢,,氣質從張揚開始收斂,從尖銳開始變得圓潤,,從僵硬開始變得柔弱,。那么如果進入修身,就會收斂再收斂,,氣質就開始變化,整體上向嬰兒,,向赤子轉變,,向柔弱轉變,,向收斂轉變,變?yōu)榛煦纭?/span>我們一般解讀這句話的弱是理解為削弱,想要削弱它,,必須需要讓他強盛,。這個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也符合社會的現(xiàn)象,。但是老子全文中,,柔弱的義理都比剛強要好,所以把柔弱把弱解讀為削弱,、弱小,,是跟老子的全文柔弱的含義不相符合,而且跟后文的興廢有些重復,。所以我把弱解讀為柔弱,。人一開始氣質就像嬰兒一樣的柔弱,隨著生命的成長,,那么我們的氣質逐漸從柔弱變得剛強,,而且,從赤子到嬰兒,,到少年,,到青年,到壯年,,那么在生命的最旺盛的時候,,血氣方剛,而且對社會的認知是有限的,,那么在早期容易有一種剛強的個性,。同時,因為我們對社會認知有限,,智慧肯定也不夠,,那必然就會按照自己最原始形成的觀念,有各種各樣的我執(zhí),、見執(zhí),、固執(zhí),來做各種事情,,那么必然有一種不靈活,,有一種僵硬,。隨著歲月的成長,那么伴隨著不可缺少的挫折,,我們會逐漸的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如何相處,。結合學習經典,就會懂得:在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還是要去相互適應,,相互理解,相互溝通,,要懂得靈活變通,。剛強易折,剛強的個性,,不懂得靈活變通,,往往傷害的都是身邊的人,往往傷害的都是自己的家人,。因此我們來理解老子的原意,,總是先有了剛強的氣質,之后才會逐漸到達柔弱的氣質,,這是生命一般的自然過程,。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修煉而有意為之,達到更加柔弱的狀態(tài),。那么,,前兩句話“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這兩句話是純粹的哲理,,是可以普適的,,并沒有針對任何來講。但是,,《老子》的體系是天地人,,所以這兩句話也可以說是天地之間的萬物和人類來講的。《左傳》有句話,,“禹湯罪己,,其興也勃也;桀紂罪人,其亡也忽也,。”所以,,興廢應該指的是一個社會的興廢的過程,,老子是在一個比較大的時間尺度上觀察到的社會,、國家、家族的興廢的過程,,他發(fā)現(xiàn)往往興盛之后就走向了衰亡,。無論是王朝的興亡,家族的興廢,,那么到了現(xiàn)代有企業(yè)的興衰都是如此,。所以第9章講“金玉滿堂,莫之能守”,,30章講“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矣”,。老子講的興廢,,很有可能指的是一個國家的興廢。我們國家歷代興廢有種規(guī)律:一般的朝代,,它不超出300年400年,。也就是黃炎培講的歷史周期律。在老子全文中:取,,主要是解讀為管理天下,。比如說,“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那么想要管理好天下,百姓就先要得到利益,。王弼的版本是:將欲奪之,,必固與之。也有道理,。在我們民間當中,,有些人運作一些項目去吸收民間的資金,他就是用高利率來吸引你,,誘惑你,,先給你一部分的利息,最終實際上是盯著本金,本錢都要搶,。那么有一些人是用小利誘惑,,給一點雞蛋、油,、米,、面,最終還是想要剝奪你的財產,,剝奪你的存款,。那老子是不是教人權術,教人陰謀呢,?其實不是,,他只是看到了人間這種現(xiàn)象,提醒大家不要被世間的壞人欺騙,。所以我們整體來看,,這四句話都講了什么?其實,,老子講的所有東西都不會超出天地,,超出萬物。而萬物既可以指某個具體的物,,也可以指具體的個人,,還可以是家族、組織,、國家的,、人類的集合。第三,是萬物的變化,。當然,,萬物的變化也包含了人的變化。所以我們來參悟這四句話的時候,,是可以把這四句話放在這三個方面,,來看是不是符合于老子講的這個哲理。“是謂微明”是個總結,,顯然它是承接這四句話,,意思是,如果你能夠把握理解這四句話的內涵,、精微,、奧妙,就是到達了微明的境界,。什么是微,?微,表示非常的小,,是無形的,,肉眼并不能直接看到。那么這四句話:歙和張,、弱和強、廢和興,、取和與,,這種變化之中,已經隱藏了各種眼睛看不到的征兆,。那誰能看見?。空l能觀察到,?圣人,。圣人為什么能觀察到?因為他修到了內明的境界,,他才能夠用修出來的玄覽來洞察其中變化的征兆以及轉變的樞紐,。“天下之理,有張必有翕,,有興必有廢,,有予必有取,此春生夏長,、秋斂冬藏,、造化消息盈虛之運固然也。然則張之,、強之,、興之、與之之時,,翕之,、弱之、廢之,、取之之幾(幾)伏在其中矣,!幾雖幽微,而事已顯明也。故曰:是謂微明,?;蛘咭源藬?shù)句為權謀之術,非也,。圣人見造化消息盈虛之運如此,,乃知常勝之道,是柔弱也,。蓋物至于壯則老矣,。”范應元這一段話很長,他的意思是:以上四句中,,雖然尚未變化,,但是變化的微妙的征兆已經潛伏在其中了。所以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就是能夠觀到其中的變化規(guī)律,,知道柔弱才是常勝之道,而不至于到壯,,壯就必然走向了衰老,。“天下之物,勢極則反,。譬夫日之將昃zè,,必盛赫。月之將缺,,必極盈,。燈之將滅,必熾明,。斯皆物勢之自然也,。故固張者,翕之象也,。固強者,,弱之萌也。固興者,,廢之機也,。固與者,奪之兆也,。天時人事,,物理自然。第人所遇而不測識,,故曰微明,。”憨山的意思是:物極必反,,是天下、萬物與社會運作的自然,。他舉了天地的日月,、萬物的燈的例子來說明。只不過是這些現(xiàn)象,,一般人雖然能經常遇到,,實際上并不懂其中的變化的機制、征兆,、萌芽,、氣象。所以,,稱之為微明,。那么,圣人能夠明白天地萬物的道理,,洞察了其中幽微的征兆,,轉變的樞機,那么他就能夠或者能延緩這種變化,,或者能推動這種變化,順勢而為,。什么是柔弱?柔和弱有什么區(qū)別,?柔,,有種隨著外部環(huán)境、人物而自然適應,,自然變化,,靈活變化;弱,,可以滲透,。什么是剛強?剛,,指僵硬而不知變通,;強,強大,,但是因為逞強使用蠻力,。柔弱或者剛強,都可以體現(xiàn)在心態(tài),、言行,、氣質,。柔弱勝剛強的勝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自勝,,一個是勝人,。自勝就是戰(zhàn)勝自己,從原來的剛強變?yōu)槿崛?。怎么理解,?當然,老子這一章主要是指國家,。那么從國家角度講,,國家領導人始終保持戰(zhàn)略定力,保持在一種柔弱的狀態(tài),,才能有生機,。在國家弱小的時候韜光養(yǎng)晦,低調發(fā)展,;但是發(fā)展到了強大的時候,,經濟總量很大的時候,科技很發(fā)達了,,事實上也很強大了,,那么也不稱霸。用王道,,而不是用霸道戰(zhàn)勝敵人,。敵人意味著剛強、霸道,、欺凌,。王弼《老子論》:“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也就是說,,要因勢利導,,順勢而為,讓敵人自己爆炸,,自取滅亡,。這里的因物之性,就是要懂得這四者其中的變化的關鍵樞機,。那既然柔弱這么好,,從我們個人的修身講,怎樣從原來的堅硬,、剛強,,把原來尖銳的氣質轉變?yōu)槿崛醯臍赓|,?無非是從命功和性功兩方面著手。那么性功就是指可以通過讀經而參悟,,而明理,。我們心里明白了這個道理,自然氣質就會產生了變化,。命功就是通過靜坐,、站樁,、動功等等,加強身體的靈活性,,加強自己的氣量,。過去曾國藩講讀經可以改變氣質,可以改變骨相,。但是我們很多人讀經時間很長了,,為什么還沒有變化氣質?可能是因為沒有讀對經,;也可能因為沒有跟對老師,;也可能因為沒有真正的下工夫?!独献印愤@一本經典既要全文背誦,、滾瓜爛熟、爛熟于心,,還要從訓詁也就是小學,文字學入手,,字斟句酌,,一個字一個字地讀,一個字一個字地悟,,從解經三原則“名”“章”“文”來進行理解,。慢慢就會有會于心,,有所領悟了,。那我們從字面上來理解,,魚在深淵里頭,等于是在它的主場,,搖頭擺尾,,自由自在,興風作浪,,發(fā)揮它操控水流的能力,。但是一旦脫離它的主場-深淵,他就失去能力了,,任人宰割,喪失生命,。龍困淺灘,,虎落平陽;龍困淺灘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當然了,,淵還可以深解,。08章講“心善淵”,,所以內心要深藏韜略;第4章“淵兮似萬物之宗”,,意味著要跟大道溝通,,才能夠到達柔弱。要扭轉乾坤,,就需要有大道的能量,。所以這句話雖然是引出下句作為全文的總結,但是呢,,它本身也有它的一個深刻的含義。利,,用刀具來收割成熟的谷物,。所以利就兩個含義:第一,,是鋒利的刀具,;第二,,是因為收獲而帶來的利益,。器可以是器物,可以是人,。天下都可以是神器,,那么人當然也可以是器,以及國家的權謀,、法令,、制度等等都是器。那什么是國之利器,?如果從單單這句話來理解,,那么國之利器,,可以理解為給國家?guī)砭薮罄娴募夹g,,比如古代的絲綢,、瓷器,、茶葉;也可以理解為戰(zhàn)略性武器,,起到威懾保護作用,保護國家的利益,。那么,,根據(jù)解經三原則,國之利器就必須跟全文相關,,跟上面所說的有關,。那么利器是什么?利器就是前面講的微明,,就是柔弱。而圣人,,只有圣人才能具備微明,才具備有柔弱的能力來勝過剛強,,戰(zhàn)勝敵人,。這就是需要有非常大的智慧,。雖然柔弱,但是卻是真正的利器,,是可以給國家?guī)砭薮罄娴摹?/span>第一,,國家級別的權謀,、韜略本來就不應該讓百姓知道,,更不能讓敵人知道。讓百姓知道了不就大家都知道嗎,?大家都知道了,,這個韜略不就失效了嗎,?第二,,圣人的柔弱勝剛強是無為,無為是無形層面上的為,,是沒有辦法示人的,是不可能示人的,。所以,,《莊子》對國之利器有個注解:故曰“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這就跟全文結合上了,也跟本章的首句有個呼應,。圣人怎么修道,?圣人怎么做到的?那么首先還是通過前兩句說的道理,,應用到修身之中,,變化自己的氣質,由剛強變?yōu)槿崛?,由張揚變成收斂,進入混沌,。那么進入混沌的意味著可以滌除玄覽,。所以,進一步修成玄覽,。修成了玄覽,自然就能洞明上面四句講的其中的征兆和樞機,他只要順勢而為即可,。所以,,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把這一章的中心思想給點明了,。那么,我們普通人學這一章有什么收獲呢,?必然是應用到修之于身,、修之于家、修之于鄉(xiāng)的過程當中,。那么有這么四點需要注意:第一,,利的兩面,。利會帶來利益,也往往有一種鋒利,,所以呢,,要把這種鋒利隱藏起來,否則容易傷人,。年輕的時候我就用壁紙刀,,很鋒利,,差點就把手指割掉了,所以懂得利器不可以示人,。刀不用了,,就要隱藏刀刃,收入刀鞘,,及時歸位,。那么有些利器是潛在的,,比如說家里的玻璃杯,、瓷器等等,一旦破裂之后呢,,就會有鋒利的邊緣。利器本身是方便人類的,,但是利器具有兩面性:既有利益的一面,也有容易傷到別人的一面。所以,,我們在家庭,、生活、工作當中就要注意,。第二,,利是利益的所在,,有利益的地方往往就是糾紛的所在,,也就是矛盾的所在,那么就要注意隱藏自己的利益,,不必在世人面前炫耀。第三,,個人要掌握謀生的技能,。那么前面講的是國之利器,我們就可以想有沒有“家之利器”“鄉(xiāng)之利器”,?個人謀生的技能屬于家之利器,,是我們安身立命,是我們養(yǎng)家的利器,,所以這種利器就要深藏。第四,,我們要注意柔弱,,不要剛強。什么是剛強???剛,表示堅硬而不知變通,;強,,表示因為逞強而不知柔弱,放下身段,。剛強,,一是會失去生活工作中的很多機會;第二容易傷到別人,,自己也會受傷,。為什么會剛強,?本質上還是我們的思維不夠靈活,,想問題比較簡單,,比較單一,,缺少迂回曲折的思路,。如何由剛強變?yōu)槿崛??就需要參悟經典,,讓自己的思維和大腦靈活,提高智商,,提高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