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性天澄澈,,即饑餐渴飲,,無非康濟身心;心地沉迷,,縱談禪演偈,,總是播弄精魄。 一個本性純潔的人,,無非就是饑來吃飯困來眠,,餓了吃渴了喝,,無非是為了讓身體處于一個好的狀態(tài)。 一個若只是沉迷物欲的人,,即使整天討論佛經,,談論禪理,不過是在白白耗費自己的精力而已,。 322.人心有真境,,非絲非竹,而自恬愉,,不煙不茗,,而自清芬。須念凈境虛空,,慮忘形釋,,才得以游衍其中。 人的內心中有一個美妙的境界,,不需要絲竹管弦之音也會覺得閑適而又愉快,,不需要焚香烹茶也能感到滿室散發(fā)著清香。 只要心中感受真切,,意念澄靜,,心境虛空,自然也就能忘掉一切煩惱身無束縛,,這樣才能使自己逍遙游樂在這樣的美妙境界當中,。 323.天地中萬物,人倫中萬情,,世界中萬事,,以俗眼觀,紛紛各異,;以道眼觀,,種種是常,何須分別,,何須取舍,! 天地間的萬事萬物,人世間紛繁復雜的情感,,以及世上的各種事情,,如果以世俗眼光去看待,是千差萬別各不相同的,。 但是如果能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觀察,,就會發(fā)現任何事物,其實他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幾乎沒有分別,,又何必要有分別,?何必要有取舍呢? 324.纏脫只在自心,,心了則屠肆糟糠居然凈土,。不然縱一琴一鶴,一花一竹,,嗜好雖清,,魔障終在。語云:“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擺脫煩惱主要取決于自己意志,,只要內心足夠清靜無為,,即使身處屠宰場或雜貨店中,也會覺得那里是凈土一片,。 否則的話,,即使終日與琴鶴相伴,種花草竹木為樂,,喜好雖然清凈淡泊,,但內心無法安寧便是最大的障礙,終不能契入真境界,。 古人說:“能休塵境為真境,,未了僧家走俗家”,此言之意為只要能斷除一切煩惱邪念,,則不論身處何處,,皆是真理存在的境界。要是不能了悟紅塵是非,,即使出家深修,,仍止于俗人的境界。 325.以我轉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憂,大地盡屬逍遙,;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順亦生愛,,一毫便生纏縛。 以我為中心來操縱一切事物,,得到了固然不會覺得有什么特別值得欣喜的,,失敗了也不會感到特別的憂愁,,無限天地都會任他逍遙自在,因為他了無牽掛,。 以外物為中心而受物欲奴役的人,,一旦遭遇逆境,就固然感到厭煩,,處于順境時產生歡喜之心,。即使是一些微小的事也會把自己束縛住。 326.試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則萬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象先,。 想象一下,人在還沒有出生之前是什么樣子呢,?人死了之后又是什么樣子呢,?想一想生死,原先的頭腦中的各種念頭就都會像冷灰那樣熄滅,。 一個人的內心只要保持純真,、寧靜,就可以既超脫現存的事物,,又能遨游于天地之間,。 327.優(yōu)人傅粉調朱,效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殘場罷,,妍丑何存?弈者爭先競后,,較雌雄于著手,。俄而局盡子收,雌雄安在,? 演戲的藝人在臉上涂抹胭脂口紅,,將美麗和丑陋再現得惟妙惟肖,可是轉眼之間歌舞完畢曲終人散,,方才的美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 下棋的人爭先恐后,你爭我奪,,在手指間比個你高我低,,可是轉眼間棋局完了子收人散,剛才的勝敗又到哪里去了呢? 328.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萬物付萬物,;還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間于世間,。 能夠通過一己之身來了悟自己的人,,才能使萬物順其自然各盡其用;能夠把天下交還給天下萬民所共有的人,,才能身處塵世而心靈超越到塵世之外,。 329.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線不亂,,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此場中矣。 人的確有如一個木偶,,而這個木偶演戲演得是精彩還是拙劣,,完全在于自己的操縱技術。 一個人只要堅持做人的原則,,把握住正確的人生方向,,不管世事怎么變化,我依然是我,,任何誘惑和挫折都奈何不了我,。 330.當雪夜月天,心境便爾清澈,;遇春風和氣,,意界亦自沖融。造化人心,,渾合無間,。 當面對白雪鋪地的夜晚和有明月的天空,心緒就會清靜明凈; 遇到春風吹拂氣候暖和,,人的情緒也跟著變得輕松起來,,大自然與人的心靈渾然一體,緊密無間,。 331.山居胸次清灑,,觸物皆有佳思。見野鶴孤云,,而起超絕之想,;遇清泉白石,,而動澡雪之思;撫老檜寒梅,,而勁節(jié)與之挺立;侶沙鷗麋鹿,,而機心與之頓忘,。若一入塵寰,無論物不相關,,即此身亦屬旒贅矣,。 隱居在山間,胸懷自然開朗灑脫,,因為所見所觸都能引發(fā)美好的思緒,。 看見孤云野鶴,就會想想超凡脫俗也蠻好,。遇到山谷溪間的流泉,,就會想到這流水可以洗滌一切世俗雜念的思想; 撫摸著聳立在風霜中的老檜寒梅,,心中不由會涌起效法它們威武不屈的剛毅氣節(jié),;終年與溫和的沙鷗和麋鹿在一起,勾心斗角的邪念也會消失,。 假如重新再走回煩囂的都市,,即使不主動去接觸各種聲色犬馬的環(huán)境。也終究會覺得自己就像旗幟的飄帶一樣毫無用處,。 332.世態(tài)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在世出世法也,。 人情世故時冷時熱,,可我卻從不感到憤怒與歡喜。人世滋味有濃有淡,,可我卻感受不到開心或厭煩,。 絲毫不落入人情世態(tài)的老套子中,這便是身在俗世紅塵中卻能超脫俗世的方法,。 333.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 人在安靜的環(huán)境中,并且平心靜氣時候,,才能發(fā)現心性的真正本源,,悠閑自在的時候,人的氣概才會像晴空白云一般舒暢悠閑,,這時才能發(fā)現心性的真正玄機,; 平淡的時候,人的內心才會像平靜無波的湖水一般謙虛和藹,,這時才能獲得人生的真正樂趣,。要想觀察人生的真正道理,莫過于這三種方式了,。 334.魚得水逝,,而相忘乎水;鳥乘風飛,,而不知有風,。識此可以超物累,可以樂天機,。 魚在水中優(yōu)哉游哉地游著,,但是它們本身并沒有在水中的感覺,鳥借風力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翱翔,,但是它們卻不知道自己置身風中,。 人若能認清這個道理,就可以超然置身于物欲的誘惑之外,,享受人生的樂趣,。 ?335.林間松韻,石上泉聲,,靜里聽來,,識天地自然鳴佩;草際煙光,,水心云影,,閑中觀出,見乾坤最妙文章,。 風掠過森林,,使蒼松發(fā)出象海濤般的樂章,泉水濺落在巖石上,,使巖石發(fā)出陣陣沖擊聲,,靜靜凝聽,,便可以認識自然界的和諧聲音。 江邊的棵棵蘆葦,,原野盡頭上升起的迷蒙煙霧,,水中央倒映的白云美景,悠閑看去,,便能領略到天地間最美妙的景色,。 336.水流而石無聲,得處喧見寂之趣,;山高而云不礙,?悟出有入無之機,。 江河的水一直不停地流動,,但是兩岸的人卻聽不到流水的聲音,這樣反而能發(fā)現鬧中取靜的真趣,;山峰雖然很高,,卻不妨礙白云的流動,這種景觀可使人悟出從有我進入無我境界中的玄機,。 337.袞冕行中,,著一個山人藜杖,便增一段高風,;漁樵路上,,來一個朝士華衣,便添許多俗氣,。固知濃不勝淡,,俗不如雅也。 在衣著華麗的高官顯貴之中,,如果出現一位手持拐杖身穿粗布衣衫的隱士,,自然能增加無限高雅的風韻;在漁夫樵夫中,,如果有一位穿著華麗朝服的達官顯貴,,反而大煞風景增加很多俗氣。所以說,,榮華富貴并不如清淡寧靜,,庸俗比不上高雅。 338.一字不識,,而有詩意者,,得詩家真趣;一偈不參,,而有禪味者,,悟禪教玄機,。 一個字也不認識的人說起話來卻有詩意,這才是真正得到了詩的意趣,;一個偈都不參悟的人說起話來卻有禪機,,這才是真正領悟了禪宗的玄妙佛理。 339.釋氏之“隨緣”,,吾儒之“素位”,,四字是渡海的浮囊。蓋世路茫茫,,一念求全,,則萬緒紛起。惟隨遇而安,,斯無入而不自得矣,。 佛家講的凡事都順其自然、不必勉強,,儒家講的要做好自己的分內之事,,不要去羨慕自己的身外之事。 “隨緣”和“素位”這四個字對于人們的作用,,就像人們渡海時候使用的浮囊一樣重要,。因為人生路漫長渺茫,如果凡事都想做得完美,,那么會惹起許多煩惱,。只有隨遇而安,才能處處都體會到怡然自得的樂趣,。 340.發(fā)禿齒疏,,任幻形之凋謝;鳥吟花笑,,識本性之真如,。 頭發(fā)脫落、牙齒稀疏,,這是人到老年后自然的生理現象,。人們大可任其自然不必為此傷心。從小鳥唱歌鮮花盛開中,,我們認識了人類本性永恒不變的真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