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福,,1944年4月生于上海,。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部掌門人,上海市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傳承人,,“2014年中國圖書館榜樣人物”,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培訓導師,,重慶,、遼寧等多家省級圖書館的國家級古籍修復傳習所導師,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專家,,是當今國內全面掌握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碑帖書畫裝裱等技藝的大師級人物,。1961年,,趙嘉福入職上海圖書館,被分配至古籍修復組,,職業(yè)生涯已整整60年,。其間,他幾乎完整親歷了新中國古籍修復,、碑刻傳拓業(yè)的復蘇,、起步,,培育、發(fā)展,,消沉,、堅守,,振興,、飛躍的全過程。于其個人而言,,則經(jīng)歷了拜師求學,,繼承傳統(tǒng),融合技能,,悟道創(chuàng)新,,授徒傳業(yè)等內涵豐富并足以讓人稱道的人生軌跡。就其技藝特點和履歷魅力,,有三個方面尤為突出,,值得記錄。其一,,技藝全面,。古籍破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酸化,、老化,、霉蝕、粘連,、蟲蛀,、鼠嚙、絮化,、撕裂,、缺損、燼毀,、線斷等,,針對不同情狀,產生了揭,、洗,、補、托,、裱,、接、襯,、鑲等修復技法,,加之與其相關的裝幀,、函套制作、拓片,、刻碑等技術,,可謂是“十八般武藝”。更何況,,其中任何一門技術又由多個類別構成,,如“揭”可分為干揭、濕揭,、蒸揭,,濕揭還能細劃成溫水浸揭法、沸水泡揭法等等,,有時還需各種揭法的混合運用,。即使要掌握其中一項技能,也非得反復操練,、用心體會不可,。若將各種古籍修復方法包括碑刻傳拓技術等嫻熟于胸、精益求精且妙到毫巔,,舉目望去,,大師者只手可數(shù),而趙嘉福先生是當今公認的領銜者,。60年中幾乎未曾間斷的古籍修復實踐,,令他用遍了各種技法,手法之老到,、經(jīng)驗之豐富,、成果之豐碩,他人難望其項背,。難能可貴的是,,業(yè)界公認古籍修復有南北派之分,因氣候,、環(huán)境不同,,古籍的自然損傷特點有別,如北方氣候干燥,,紙張易脆,,南方潮濕,保護不當則會生霉斑,,南北派修復技法也因此各有所長,。眾所周知,北派代表為北京圖書館(現(xiàn)國家圖書館)第一代古籍修復專家,、中國近代古籍修復大師張士達,;南派的代表人物為當時上海圖書館的黃懷覺,、曹有福。趙先生入職后即拜師刻碑圣手黃懷覺,,又問道于精于古文獻修復的曹老師,,古籍修復的南派技法自不待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是,,1964年,,當時中央圖博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在北京舉辦為期2年的古籍修復培訓班,趙先生恰是其中的一員,,在一代宗師張士達的指教下學習,、感受北派修復的技法,、特點和魅力,。因此,他師從南北兩派名家,,兼收并蓄,,又勤問好學、領悟力強,,年復一年地經(jīng)歷實踐-感悟-實踐的過程,,機遇、天賦,、演練三者合一,,使兩大修復技藝融于一身。令人叫絕的還有,,由于趙先生在上海圖書館任職,,當時館長為大名鼎鼎的古籍版本、書法大家顧廷龍,,他深知懂書與修書,、懂字與刻字的關系,教導趙嘉福學古文,、練書法,,打好古籍修復的文史基礎。彼時,,每周六下午由古籍專家潘景鄭,、瞿鳳起教授文言文,而顧館長則親自書寫帖子供相關員工每天摹寫一小時,,并批改作業(yè),,圈點評判。由各界各派大師親炙,,這種今日難以復制的場景,,當是造就趙先生古籍修復,、碑刻傳拓、拓片書畫裝裱等技藝全面且融會貫通的重要因素,。其二,,作品傳世。受業(yè)于各路大師,,有天賦,、肯鉆研、勤琢磨,,加上數(shù)十年的操練,,趙嘉福先生留下了許多精品佳作。以古籍修復而論,,他曾參與搶救“山西趙城金藏經(jīng)卷”,、明代《西廂記》等一批國家一、二級文物的修復,,至于嘉定,、太倉等地古墓出土文獻和清華大學受損古籍等也是經(jīng)他手之后而獲新生。因歷史等原因,,雖如今難以用圖片展現(xiàn)其中的功力和奧妙,,但他修舊如舊、最小干預,、安全可逆,,以及恢復原貌及其功能的水準一直為業(yè)界交口稱贊。本書《鐵筆生輝》則旨在全面地展示他的碑刻,、牌匾,、篆刻、硯刻和壺刻的技藝,。于此,,趙先生師承有碑刻圣手之稱的黃懷覺,從磨刀為始,,長期在師傅身邊觀察,、學習、感悟,,然后試手,、模仿、體會,。拜師多年后,,他在屋內刻碑,以刀擊石的聲音,、節(jié)奏竟使來訪的行家于門外誤以為是師傅在操作,。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他終于修得正果,,不僅形似而且神似。及至壯年后,,他以實踐積累和綜合修養(yǎng)為基礎,,每每于作品中注入新的藝術內涵,令人稱道,。譬如一般而言,,文字上石,多先運用“雙鉤法”描摹于石,,再以刀刻之,。趙先生則以閱讀為先,反復體會原作的每筆每劃,,起勢,、停頓、轉折,、收筆,,揣摩寫字的過程甚至書寫者的情緒,。以立于上海豫園入門處的“海上名園”刻石為例,,該石采自于黃山祁門,石面未經(jīng)平磨處理,,呈凹凸不平的自然狀,。倘機械地深淺一致復錄文字,必因受光照而影響視覺效果,。為表現(xiàn)原作的風采和神韻,,他細心領會書法精髓,精心構思布局,,果斷將飽蘸濃墨的“?!弊值谝稽c作深度鐫刻處理,讓觀者一眼望去即感覺到起筆的力與勢,。同時,,將運筆、用墨特點與石面起伏相結合,,粗顯力道,,細如游絲,完美地再現(xiàn)了原作的面貌,。如此創(chuàng)作,,給人以極強的藝術感染,深得行家和游人的好評,。又如華東師范大學閔行校區(qū)有一塊“大師石”,,石長10.8米,,高3.2米,一面刻有“師大”二字,,也可讀作“大師”,。如何在這塊碩大石頭上刻字?陰刻,,會使字陷于大石中,,不得遠眺;陽刻,,且不說工程巨大,,還會影響藝術表現(xiàn)力;著色,,則會因經(jīng)年累月的日曬雨淋而污染原石,。為此,趙嘉福先生想出了“不陰不陽”的刻法,,以四周勾陰凸顯陽刻的兩字,。此構想著實罕見,卻是真正奠定這件傳世作品的重要基礎,。其實,,趙嘉福先生的碑刻、石刻技藝的高明之處不僅在于“真”和“像”,,忠實書畫真跡,,如實反映原作;而且在于“靈”和“氣”,,字跡靈動,,氣韻生動,富含金石氣息,。無論是位于浦東新區(qū)陸家嘴的“世紀大道”,、龍華烈士陵園的“丹心碧血為人民”,還是“詩人徐志摩遺像”,、“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等作品,均顯示了這種特質,。他是當代碑刻高手中的佼佼者,,堪稱一代“國手”,其作品贏得許多機構爭相收藏,。其三,,傳承圓滿。古籍修復、碑刻傳拓等屬于手感,、分寸和火候的技藝,,雖有技術法則和藝術內涵可作歸納,但手藝中遍布“技術訣竅”,,如用多少力量“揭”,,怎樣的干濕度使拓片恰到好處,刻碑中如何運刀令作品充滿靈氣等,,均難以用理論文字完整表述,,它的傳承一向依靠一代代師傅口傳心授。其中師傅能否傾囊相授,,徒弟是否有悟性且有反復實踐的機會和恒心,,都是該項技藝可否成功傳承的關鍵點。舊時師傅多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觀念,,趙嘉福先生曾數(shù)次坦言,,當年學徒時,竭盡晚輩本分,,備齊材料,,甘做下手,在師傅操作時于一旁觀察,、猜測,、揣摩,隨后則多加訓練,、感悟門道,,他戲稱此為“偷”技。十年后,,待師傅對他有了足夠的信任度并感佩其天賦和毅力時,方有了坦誠的點撥和交流,,這也使得他對師傅黃懷覺的技藝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當之無愧地成為第二代掌門人?;蛟S是趙先生對學藝初期的“不爽”有切膚之痛,,故而他在上世紀80年代末收徒張品芳和邢躍華后,即一反“?!睉B(tài),,言傳身教,傾力而為,。鼓勵徒弟上手嘗試,,邊做邊教。雖然,,他經(jīng)常敲打批評徒弟,,從不輕易表揚,,但是,凡有詢問必有回應,。傳藝過程中,,有兩點顯得格外珍貴:一是倒篋傾囊、不留一手,。致使兩位徒弟從古籍修復,、刻碑傳拓、托裱裝幀等無一不會,,成為今日業(yè)界人所共知的高手,,經(jīng)常赴各地示范交流,收弟子傳教,,使上海圖書館始終保持南派修復技藝重鎮(zhèn)的地位,,并傳承有序地使一批員工、同行成為第四代門徒,。二是凡接得重大刻碑項目,,必帶弟子一同作業(yè)。如“陳云紀念館”,、“逸興亭”和“大廈大學”等,,都是以師傅主刀、徒弟協(xié)同操作完成的,。他于關鍵處示范指點,,充分發(fā)揮了師徒制貼身傳藝模式的優(yōu)勢,從而使徒弟在實踐中積累寶貴經(jīng)驗和自信,。張品芳在2017年和2020年先后獲得上海市首批工匠和上海市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邢躍華在2019年被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授予“上海市技術能手”稱號,表明兩位徒弟在藝品和人品方面均得到社會肯定,。值得一提的還有,,趙嘉福先生除了在上海圖書館收徒傳藝外,2008年起他先后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遼寧省圖書館等單位擔任古籍修復培訓導師,,每年赴全國各地傳授技能,本書中就有他和重慶圖書館徒弟陳勇合作的碑刻作品,。2014年,,他還受邀擔任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特聘專家,在教學第一線指導研究生,,即使他兩次罹患重癥,,仍在手術休養(yǎng)后堅持完成帶教任務,“只要干得動,就一直干下去”,,他說,,“我有責任把手上的東西毫無保留地傳給年輕人”。2007年全國古籍保護會議后,,繼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成立后,,各地紛紛設立分中心,古籍修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形勢大好,,這是趙嘉福先生等一批名師大展身手的重要背景。就趙先生及其兩位徒弟而言,,先前幾十年日復一日學習,、操作、體悟所成就的基本功和經(jīng)驗,,于技藝是磨煉,,于人生是修煉,這才是將古籍修復技藝發(fā)揚光大的前提,。后學和同行不妨以本書為鑒,,對照比較,共同努力,,并努力吸收最新科研成果包括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技術,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周德明 2021年9月14日 恩師趙嘉福作品集在其從業(yè)60周年之際付梓,意義非凡,。我在此表示衷心的祝賀,!
該書是對趙老師從業(yè)生涯的全面梳理和總結,內容涵蓋碑刻,、木刻,、篆刻、硯刻和壺刻等,,精選了其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作品近200件,,堪稱一部視覺盛宴,。全方面展示了趙老師深厚的學養(yǎng),精深的藝術造詣,,以及他在傳統(tǒng)技藝上取得的不凡成就,。 趙老師自從業(yè)始,就潛心鉆研,廣涉經(jīng)史,,博采眾藝,,觸類旁通,在文獻修復,、碑刻傳拓等眾多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擅刻、拓,、裱,、古籍修復,尤精刻碑,、傳拓與拓片裝裱修復技藝,,又長于木刻、篆刻,、硯刻,、壺刻。趙老師憑借其過人的天賦及數(shù)十年的錘煉磨礪,,成為了多才多藝的藝術大家,,被譽為當代碑刻大師。其技藝爐火純青,,堪稱鬼斧神工,,在80年代初即在業(yè)界享有盛名。 碑刻融書,、畫,、印于一體,是一門綜合性技藝,。趙老師博采眾藝,,不為古人所囿,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拓展,,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碑刻作品遍布國內名勝古跡。1989年,,他為龍華寺鐫刻《重建龍華寺碑記》,,由時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撰文并手書。在鐫刻期間,,趙樸老曾先后兩次專程從北京前來鐫刻現(xiàn)場,,看到所鐫石碑十分滿意,對趙老師說,,你刻出來的比我寫的還好,,稱譽趙老師金石鐵筆,。1986年上海市政府決定將豫園東部重建,由陳從周主持復園工程,,請顧廷龍先生書趙老師刻《西園記》碑,。趙老師高超的技藝,卓越的刀工,,將顧老圓潤遒勁,、渾厚雅雋的楷書躍然石上,書法藝術與文化內涵得到完美呈現(xiàn),。坐落在豫園碑廊的《詩人徐志摩遺像》是趙老師的又一精品力作,。《詩人徐志摩遺像》是1948年徐志摩的兒子徐積鍇去美國前,,陳從周請畫家胡亞光畫像,,由張大千補寫衣裾。40年后,,徐積鍇回國掃墓時帶回,,陳從周與趙家璧先生建議刻石流傳,決定再次邀請趙老師親手鐫刻,。碑石上用刀的線條刻畫人物的五官和面部表情以及豐富的內心,,是非常有難度的,不僅需要鐫鐫刻刀法嫻熟,,技藝精湛,,并且要有深厚的藝術素養(yǎng)來做支撐,才能達到傳神的效果,。趙老師將徐志摩金絲邊眼鏡下的眼神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嘴角線條等面部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細致入微。頭發(fā)絲清晰可見,,衣裾線條流暢,,衣服褶皺細節(jié)處理到位。徐志摩儒雅,、灑脫,、飄逸、浪漫的才子氣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體現(xiàn)了趙老師極為巧妙的用刀技法和深厚功力。因為這件作品成為了豫園的又一件名跡,。 趙老師兼收并蓄,,汲取不同領域技法與藝術精華,融會貫通,。本集中硯刻與壺刻作品,,是趙老師對原作品的二次創(chuàng)作,在保留了原作風貌的基礎上,,通過其指腕與刀的抑揚頓挫之功夫和深厚的藝術底蘊,,將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作品散發(fā)出濃濃的書卷氣息和金石韻味,,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賦予了硯、壺生命和靈魂,,使硯,、紫砂壺不僅僅作為單純使用的器具,并且成為了集刻,、書,、畫、印于一身的精美工藝品,,提高了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品味,,藝術價值和美學價值遠遠超出原物的實用價值。 趙老師在篆刻風格上兼具百家之長又獨樹一幟,。崇尚自然大方,、意趣天成。刀法嫻熟,,干脆利落,,不做三番四復的改易,金石趣味盡在其中,。趙老師多次赴海內外交流表演,,精湛技藝驚艷于日本、美國,、香港等地,。退休后登門求印者仍絡繹不絕。 趙老師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優(yōu)秀作品,,并且為業(yè)界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早在70年代,趙老師就為上圖及各省市兄弟單位培養(yǎng)和輸送了一批又一批的古籍修復人才,。我和邢躍華是1989年由文化部圖書館司主辦,、上海圖書館承辦的“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學員,在參加培訓班之前,,我倆可以說是該行業(yè)的門外漢,,是趙老師把我們領進了“門”,此后我們開始跟隨趙老師學習古籍修復,、刻碑傳拓與拓片書畫裝裱修復技藝,,并最終愛上了這門事業(yè),。當年的情景至今歷歷在目,記得剛開始學習時,,趙老師表情嚴肅地對我們說:“在教你們之前,,先要立規(guī)矩,約法三章,。跟我學刻碑,,千萬要記住:只許成功,,不能失敗,。石碑上刻錯一字,甚至是一筆,,都將前功盡棄,。所以在動手刻之前,一定得仔細斟酌,,一旦下刀就不能出一丁點兒差錯,,一有刻錯就不要跟我學了?!睆拇艘院?,“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八個字成為了我們的座右銘,。在日常學習中趙老師希望我們要認真仔細地看他操作,,用心記住每個步驟和操作手法。如果碰到問題,,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正如孔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啟發(fā)式教學理念,,讓我們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思考,,去探索,培養(yǎng)了我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使我們獲益終生,。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趙老師寬厚豁達,、善良正直、愛徒如子,、誨人不倦,。趙老師在傳授我們技藝的同時教導我們?yōu)槿酥溃ξ覀冋f做人要心胸寬闊,,淡泊名利,,要常懷感恩之心,,與人為善,樂于助人,。趙老師也始終踐行這樣的做人原則,,他平時生活勤儉節(jié)約,當同事因身患疾病經(jīng)濟困難時,,慷慨解囊,毫不吝嗇,。他人有困難求助時也是竭盡全力幫助他人,。趙老師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品德修養(yǎng)和立身處世。古人云:“經(jīng)師易遇,,人師難遭”,,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了精于授業(yè)傳道又具有高尚人格的老師,。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開始實施后,,已退休的趙老師為培養(yǎng)古籍修復專業(yè)人員再度出山,即使在身患疾病之后,,仍奮斗在教學工作第一線,。在全國多地主持修復培訓班;先后在重慶圖書館,、遼寧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三家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擔任傳習導師;在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擔任特聘教授,,指導古籍保護方向專業(yè)碩士,,不遺余力地培養(yǎng)新一代傳承人。現(xiàn)如今,,全國古籍修復從業(yè)者,,有一大部分都是趙老師的學生,其中多位弟子已成為新一代業(yè)界棟梁,。趙老師德藝雙馨,,治學嚴謹,謙遜睿智的大師風范,,贏得了學生,、同行和業(yè)界的尊敬與愛戴。 恩師趙嘉福致力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其從業(yè)60周年之際,,向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捐贈在其藝術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珍貴碑刻拓片作品,,豐富了上海圖書館碑刻拓片館藏,推動了我國碑刻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2016年,,趙老師被認定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碑刻傳拓及拓片裝裱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老師此次將作品匯集出版,,不僅對該領域的同道與愛好者提供很好的學習借鑒,,并且對于弘揚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