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 | 大雄 全文2540字 預計閱讀時間7分鐘 為人父母,,我們一方面為孩子遮風擋雨,擔心他以后吃虧受傷,,一方面又害怕自己養(yǎng)出一個禁不起風浪的孩子。 培養(yǎng)孩子抗挫折的能力,,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不需要父母刻意制造的挫折,孩子只需在真實的生活中摸索,,就可以逐漸建立起堅強的內(nèi)心,。 遺憾的是,很多時候,,父母不經(jīng)意的行為反倒讓孩子變得脆弱,,尤其是下面這4件事。 用過度的夸獎建立孩子虛假的自我認知 年輕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輩的打擊教育中長大的,,有了孩子之后,,像是要補償自己童年一般,對孩子從來不吝嗇夸獎,。 但遺憾的是,,很多大人沒有夸到“點子”上,。 有不少父母無條件地對孩子極盡贊美之詞,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夸:“寶貝真棒,!”,、“你真聰明!”這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全都建立在他人的評價上,,形成不正確,、不清晰的自我認知,某次失敗之后,,玻璃心就開始了,。 主持人金星曾在節(jié)目中分享過一位朋友的故事:朋友對孩子實行的就是過度夸獎式教育,她經(jīng)常對孩子說:“你是最棒的,,是媽媽的驕傲,!” 有一次,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書法大賽,,自信滿滿,,可是獲獎名單公布之后,連優(yōu)秀獎都沒得,。 孩子受不了:“我不是最棒的嗎,?為什么會不得獎?”于是氣急敗壞地去找老師理論,,并把自己的作品撕得稀碎,。 這個故事值得父母深思。孩子需要贊揚,,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夸贊不是只說好聽的話。 如果不是實事求是的夸獎,,很容易讓孩子建立起一個虛假的自我認知,,失去理性看待自己的能力,遇到挫折就把“失敗”看得很大,,產(chǎn)生失敗感和無力感,。 表揚太多也會成為一種傷害。 一個孩子聽到的夸獎總是言過其實,,當他意識到自己的普通和平凡,,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 把孩子捧得越高,,摔得也會越慘,。 所以夸孩子,大人們也要真誠,把孩子做得好的細節(jié)和過程說出來,,拒絕籠統(tǒng),、夸大。 過于敏感的回應模式,,代替孩子消化了種種焦慮 很多父母對孩子安撫迅速,,過度的幫助和愛護,悄無聲息地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quán)利,。 這種過分關注,導致孩子們錯過了戰(zhàn)勝挫折的機會,,他們越來越不習慣適應失敗時的痛苦,,因為擺在他們面前的總是好的結(jié)果。 美國心理學家洛莉·戈特利布曾在《大西洋月刊》中發(fā)表了一篇名為《如何將孩子成功送進心理治療室》的主題文章,,她舉了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有家長要求老師不要用紅筆批改,,因為家長覺得孩子看到書頁上這么多朱批,會讓他們心情不好,?!?/span> 事實上,父母以孩子的自尊為名義的自我陶醉,,可能偏偏會維持孩子的低自尊,。 如果孩子們不能經(jīng)歷痛苦的感受,他們就沒有辦法發(fā)展出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 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大量的試錯,在這些小事中,,體驗各種各樣的情緒,,觀察并選擇最佳策略,,完成這一系列的過程,,孩子就會探索處自己能力的邊界,建立起正確的自我認知,。 比如一個小孩在公園里跑著跑著摔了一跤,,她馬上就會體驗到不慎摔倒的煩躁感,同時伴隨著一些身體的不適,過了一會,,這種感覺消失了,,她就能自己爬起來,繼續(xù)玩耍,。 這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孩子最終靠自己戰(zhàn)勝了這種不舒服的感覺,這就是孩子在漸漸地發(fā)展自己的心理調(diào)適能力,。 如果這時,,家長馬上就沖過去抱起孩子迅速安撫,孩子之后的感受就被破壞了,。 這種迅速的幫助和回應,,在孩子的整個童年一直持續(xù)著,長大后,,孩子遇到其他不舒服的感覺,,他可能無法靠自己成功排解,也就會出現(xiàn)我們常說的“玻璃心”,。 用“代勞”的行為暗示孩子的無能 逆商理論的奠基人保羅·史托茲在書中《逆商:我們該如何應對壞事件》提到,,逆商是由四個維度構(gòu)成:Control(掌控感)、Ownership(擔當力),、Reach(影響度),、Endurance(持續(xù)性)。 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掌控感,。 掌控感很弱的孩子,看待問題,,往往會產(chǎn)生消極的想法:我不行,、這不可能的、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圍...... 擁有強大的掌控感的前提,,是堅信“任何事情都能做到”,,也就是孩子們口中的:“我可以?!?/span> 這種自信是在孩子成功做成一件件事情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如果孩子遇到困難,第一反應是“我不行”,,很大程度上與父母的過度代勞有關,。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有時候都舍不得孩子去嘗試真實的生活,,能幫他做的,,就盡量都替他做了,,只要大人在場,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的幾率也隨著減少,,孩子沒有機會去經(jīng)歷成長中的挫折體驗,,習慣依賴,也越來越脆弱,。 過多代勞的潛臺詞是:“靠你自己是做不成事的,,沒有我們,你不行,?!?/span> 它最終抹殺的是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信心,等到哪天需要孩子自己面對問題,,他就會手足無措,。 生活中的小事,其實都是培養(yǎng)孩子掌控感的機會,,從系鞋帶,、打掃衛(wèi)生到學習做飯、自己去學校.....這些小挑戰(zhàn),,都是難得的體驗,,父母要舍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而不是一手包辦,。 小事做好了,,孩子掌控感慢慢建立起來了,遇見困難才不至于慌亂,。 父母對成功的定義,,讓孩子失去了看待輸贏的平常心 白巖松在《白說》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2012年,,他參與過整個倫敦奧運報道,,倫敦奧運會最重要的那句話叫“影響一代人”。 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 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nèi)绾稳ペA,。” “這句話很正常,,在中國,,很多事都能教孩子們?nèi)绾稳ペA,但是他的下一句話讓我格外感動:“同時,,教會孩子們?nèi)绾误w面并且有尊嚴地輸,。” 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span> 在我們的教育中,孩子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最常強調(diào)的是成功,,比如比賽贏了有多風光、考試得了第一有什么獎勵,,鮮少告訴孩子:輸了怎么辦,?失敗了怎么辦?又該怎樣去面對,? 失敗是孩子一生中無法避免的議題,,但是我們常常忽視它。 有個班主任老師曾經(jīng)講過這樣一件小事,,班上有個英語口語很不錯的學生,,學校的英語演講比賽,他就被班里推選出來,,但是到了比賽當天,,發(fā)揮失常,沒得名次,。 過了一段時間,,學校又有一場評選,老師想讓這個學生再試一次,,但他死活不肯去了,,說得急了,還哭了出來:“老師,,我都說了我不行......” 一個不能正確看待失敗孩子,,遇事就會產(chǎn)生逃避和畏難情緒。 失敗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提醒,,可以從中認識到問題所在,、尋找解決辦法、積累人生的經(jīng)驗,,從這個意義上講,,失敗何嘗不是一種財富? 巴爾扎克說過:“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而對于弱者則是一個萬丈深淵?!?/span> 我們和孩子談失敗,、談困難,實際上就是為了把這些東西變成孩子成長墊腳石,,而不是攔路虎,。 好的教育,,一定要教孩子認識挫折和失敗,讓他不會長時間沉溺于由此產(chǎn)生的負面情緒中,,自暴自棄,。 不被“輸”所局限,能夠理智地看清事實本質(zhì),,并能采取相應行動的高挫折商,,是孩子內(nèi)心強大的體現(xiàn),也是孩子未來能夠贏的關鍵,。 編輯 | 不二 插畫 | 在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