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說她不喜歡李義山,,唯有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不錯,。她說這句話時,正趕上與賈寶玉等人泛舟湖上,,說起殘荷惱人之事,。
李義山就是李商隱。林黛玉說不喜歡李商隱的詩,,唯獨喜歡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她為什么會喜歡這句詩,就成了問題的關(guān)鍵,。 從現(xiàn)實的角度來看,,秋天荷花凋落,荷葉半枯半榮,,已經(jīng)失去了夏天的盛景,。 賈寶玉覺得殘荷不美,反而影響了湖面的景色,,不如清除,。 薛寶釵認(rèn)為當(dāng)年三天兩頭的游園,讓下人沒機會清除,,擔(dān)心賈寶玉后面與賈母“告狀”,,連累底下人。 林黛玉則認(rèn)為殘荷也有它的美,。尤其雨夜聽聞“雨打殘荷”,,遠(yuǎn)比夏天雨打荷葉更有意境和韻味。 林黛玉這番感受,,是從精神追求到行為藝術(shù),,升華了殘荷的極致美感,。 然而,這段情節(jié)的寓意遠(yuǎn)不止此,。讀書人要想理解林黛玉講述這句詩的深層含義,,就要明白曹雪芹寫這段情節(jié)的真正意義。 簡單理解李商隱的這句舊詩,,要從兩個方面去考量“留得殘荷聽雨聲”與林黛玉的關(guān)系,。 一,林黛玉將“枯荷”改為“殘荷” 李商隱的原詩是“留得枯荷聽雨聲”,。表明他的創(chuàng)作時間,,要比林黛玉提到這句詩時要晚。荷葉當(dāng)時已經(jīng)枯萎,,斷絕了生機。 林黛玉當(dāng)時才是中秋過后,,荷葉還沒有枯萎,,正是“殘荷”半枯半榮。 “留得殘荷聽雨聲”的重點在“荷”字,? 荷就是蓮,,也被稱芙蓉。林黛玉的花簽就叫“芙蓉花簽”,。 《紅樓夢》從第一回甄英蓮出場,,到林黛玉的芙蓉花簽,晴雯的芙蓉花神,,借由三人的金陵十二釵三冊之首,,鋪墊出“蓮”為女兒可憐薄命的象征。與杏代表的僥幸對應(yīng),。 林黛玉的象征為蓮,。 殘荷象征著眼淚日漸稀少,身體越來越差的黛玉,,尚且一息不絕的狀態(tài),。 而到了林黛玉的判詞圖畫,“四株枯木,,木上懸圍著一條玉帶”時,,已經(jīng)是“枯萎”,回天乏術(shù)了,。 林黛玉將李商隱的詩改了一個字,,阻止賈寶玉去掉殘荷,代表她對寶黛姻緣的掙扎和維護,。也代表她對賈寶玉和賈家的被動訴求,。 二,,李商隱作詩的背景 “留得枯荷聽雨聲”源自李商隱自身的一個經(jīng)歷。 李商隱幼年坎坷,,投靠表舅崔戎,。崔戎對他極為看中,與兩個兒子崔雍崔袞一起悉心培養(yǎng),。 不想崔戎天不假年去世,,崔家無力再讓李商隱依傍。不得已李商隱辭別兩個表兄弟,,離開了崔家,。 遠(yuǎn)行路上,李商隱借宿一戶駱姓人家的水亭,,夜里聽聞窗外秋風(fēng)瑟瑟,,雨打枯荷的凄苦情景。想起自己前途未卜,,又思念表兄弟崔雍崔袞,,便作了這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這首抒情詩并不是李商隱的代表作,。卻讓林黛玉“共情”,皆因這個故事與林黛玉的人生高度契合,。 林黛玉同樣是被舅舅收養(yǎng)不說,,她的結(jié)局最終也是離開賈家而去,像李商隱那樣獨自面對前途未卜的人生,。 那么,,林黛玉是如何離開賈家的呢?原文有太多的線索伏筆,。 群芳夜宴掣花簽,,是影射各人的姻緣故事。 林黛玉掣得芙蓉花簽,,“莫怨東風(fēng)當(dāng)自嗟”,,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影射出林黛玉的姻緣,,不是賈寶玉,,而是遠(yuǎn)嫁為帝王妃。 君箋雅侃紅樓認(rèn)為,林黛玉最終并沒有死在賈家,,而是被迫與賈探春效仿瀟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一夫。最終像王昭君一樣嫁去異國為王妃,,并很快淚盡而亡死在他鄉(xiāng),。 對此,薛寶琴的十首懷古詩中《青冢懷古》,,就暗示了林黛玉埋骨異鄉(xiāng)的事實,。 林黛玉在《葬花吟》中也講過她離開賈家的事?!霸概{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隨后又借《題帕三絕》和《桃花行》補充她要遠(yuǎn)行外嫁。 更關(guān)鍵的是芙蓉花簽過后,,林黛玉就作了《五美吟》,。西施、虞姬,、王昭君,、綠珠和紅拂,,全都是夾在兩國之間,,由一國到另一國為妃妾的女子。 這些線索,,再聯(lián)系李商隱創(chuàng)作“留得枯荷聽雨聲”的個人歷程,。很容易得出林黛玉被外嫁后“由殘到枯”的人生歷程。 而且,,林黛玉出嫁就必定唯求一死,。也與《姽婳詞》林四娘明知必死而為之的故事契合。 綜上,,“留得殘荷聽雨聲”這句詩,,是林黛玉結(jié)局寫照。借李商隱的人生經(jīng)歷,,揭示出林黛玉的人生兩個階段,。 一個是她還在舅舅家里,與賈寶玉還有一線希望,。 一個是她徹底絕望后遠(yuǎn)嫁求死的過程,。 《折足雁》酒令就是“留得殘荷聽雨聲”的另一個詮釋。 其實,林黛玉外嫁是她最好的選擇,。如果她最終死在賈家,,將被無數(shù)人造謠詬誶她與賈寶玉的緋聞,不如遠(yuǎn)去才干凈,。 正是“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的體現(xiàn),,不多贅述。 以上觀點根據(jù)《紅樓夢》80回前故事線索整理,、推論,。 文|君箋雅侃紅樓 插圖|清代畫家孫溫《繪全本紅樓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