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40回寫賈母領(lǐng)大觀園一眾青春兒女帶劉姥姥游玩時,賈寶玉看見池中的破荷葉,,言及可恨怎不拔掉,,薛寶釵即戲言哪有收拾的工夫,林黛玉便貌似有口無心的說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 顯然,林黛玉之說是明顯的扯謊,。出自書香門第的她其實自幼熟讀李義山(也就是晚唐有名的愛情詩人李商隱)的詩,,很受其影響,兩人可說是一脈相承,,可謂隔代知音,,彼此惺惺相惜。 從書中林黛玉所寫的名篇《葬花吟》而言,,"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就可感之:她的詩抒情模式與李商隱如出一轍,。 兩人都用情至深,,在綿邈感傷中把身不由己的人生命運看得很通透,卻又通過意象的朦朧寫法暗示出來,。 李商隱的代表作《錦瑟》便是如此,。"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lán)田日暖玉生,。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dāng)時已惘然。" 敏感而又深情款款地將悲歡離合的人生以及一往情深的愛戀異乎尋常地道出,??梢哉f,兩人都是意象派的高人,,極具"屈原式的執(zhí)著",。 這樣的特質(zhì),除了一樣的性格養(yǎng)成外,,其實也與兩人極為相似的情感經(jīng)歷不無關(guān)系。兩人的命運一樣坎坷,,又都專一用情,,不得已陷入人生漩渦,致使一生困頓,、憂郁多舛,。 大家閨秀林黛玉6歲時母親賈敏病逝,13歲時父親林如海在揚州任上離去,,不得不寄居賈府在外婆賈母那里寄人籬下地生活,,卻又深情于"木石前盟"而不得,最終因"金玉良緣"的結(jié)合淚盡而逝,,死時年僅17歲,。 出生河內(nèi)的晚唐詩人李商隱,不到10歲父親李嗣即去世,,只得還鄉(xiāng)與母親孤兒寡母地過著艱苦清貧的生活,。16歲時得"牛黨"嫡系令狐楚欣賞致仕,24歲因"李黨"重要成員涇原節(jié)度使王茂元欣賞,,得與其女溫淑賢良的王晏媄喜結(jié)連理,,過上十分恩愛的二人生活。 但無情的"牛李黨爭"使得多情的李商隱被迫夾在其間,,備受打壓和排擠,,一生也就在"校書郎"、"縣尉"這樣不入流的小官中徘徊不前,,40歲時愛妻又病逝,,郁郁中度過了5年人到中年的不惑生活,45歲時便很傷感地在鄭州任上去世,。 愛情至上的李商隱,,也就在追求詩美意境中留下"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等等傳誦千古的名句,,其纏綿悱惻,、隱晦迷離的詩風(fēng)也讓黛玉感同身受,由此成了他的"鐵粉",。 就拿她最喜歡的那句"留得殘荷聽雨聲"而言,,即出自李商隱的七絕《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那是李商隱22歲時看望表叔崔戎后在返回途中,,路宿于一駱姓人家時,,為其園亭下的景致所感,遂興筆寫就,。這首小詩,,既勾勒出枯荷秋雨的清韻畫面,又表達(dá)了一份濃烈的思念之情,。 林黛玉很是喜歡,,便借用于此,僅將原詩"留得枯荷聽雨聲"中的"枯"字改為"殘",,其故意為之的緣由,,不過是對心儀的男主賈寶玉使小性兒,就他與寶釵的對話表示不滿罷了,。 這樣的拈酸吃醋,,其實就是戀愛中的少男少女最是多情的狀態(tài)自然表露而已。正如張愛玲在《小團(tuán)圓》中云: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寧愿天天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可見,,戀愛中人,多情還似總無情,,往往會反其意而行之,,面對最喜歡最慰帖之人,并不掛在嘴邊明說,,反而藏在心里,,還有意表示反對,言不由衷地扯謊說反話呢,。 這就是林黛玉之何以謊稱不喜歡李義山的詩,,而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之故,。既妥妥的詮釋了她偏不理會內(nèi)心真實的自己這一特質(zhì)外,還為48回她教香菱寫詩埋下伏筆,。 她指點香菱首先要熟悉王維等人的詩,,有意不提及李商隱,不生張生手一上來就寫晦澀難懂的朦朧詩,,其實就是林黛玉不愿觸及感傷,,不希望悲苦的香菱在學(xué)詩中陷入感傷的泥淖,盼她保持陽光的心態(tài)為好,。 我為黛玉歌與哭,,是為記。 作者:李大奎,,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chuàng)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