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9-16真書的技法8 3.2節(jié)點的位置 上一課講到,,所謂調鋒,表面上是調節(jié)筆鋒,,本質上是調節(jié)筆心的狀態(tài),。什么地方最需要調節(jié)筆心呢?常見節(jié)點位置有三處:起筆,、轉折,、收筆。原因很簡單,,「起筆」是為行筆做準備,,所謂「鋒不正不行」,,鋒面要對準行筆的方向,,而取鋒面是靠筆頭內部之筆心來指揮的,。其次是「轉折」點,所謂「轉折」就是改變方向,,那就要「換筆心」,把筆心弓形改變方向,。最后「收筆」是把筆心回復到原來狀態(tài),,以便繼續(xù)寫下一筆,不是靠在硯臺上掭筆,。 文征明《游虎丘詩》 從理論上說,,任何地方都可能產生節(jié)點,只要你動手腕,,就會在紙上留下痕跡。文征明《游虎丘詩》中的「一」字,,手腕動作是左-右-左-右-左,,第一個節(jié)點是由兩面換起筆產生的,最后一個節(jié)點是挫筆收﹝其實還加了一個換向動作﹞,,而中間行筆不是平拖,,手腕動了兩次,,所以多了兩個暗節(jié)點,,造成波動的效果。線條好像心電圖,,忠實地記錄你心臟跳動的情況,,在書法中,線條忠實地記錄你手腕的動作,。 3.3方折和圓轉 什么是「方折」?大圈中線是折線。什么是「圓轉」,?大圈中線是弧線。折線有角位,,角位上突然改變方向,,如這個6-9-8折線,三根線段本身都是平直的,,沒有節(jié)點,,改變方向發(fā)生在A和B這兩點上,這時你要做一些動作,,因此產生了節(jié)點,,而且是明節(jié)點?;【€就不同了,,弧線是逐漸改變方向,時時都在變,,只是每一點改變的角度非常小,,累積起來,就寫成一根弧線,?;【€把折線大角度轉彎,分散成許許多多小角度轉,。 這里有個理論上的問題,,既然改變方向就會產生節(jié)點,那麼這一條弧線,,豈不是從頭到尾都是節(jié)點,?對,弧線任一點都有節(jié)點,,但都是暗節(jié)點,,正因為暗節(jié)點很密集,所以弧線看起來很光滑,。 我們所關心的節(jié)點和手腕動作有關,,我們知道,手腕有左中右三個位置,,寫這右半圈弧線,,手腕動作是右-左。也就是說,,雖然手腕時時在動,,但寫上面一半手腕都在右,下面一半手腕都在左,,從「右」轉變?yōu)椤缸蟆沟年P鍵一點,,就是中間這個暗節(jié)點,,所以標示這弧線的節(jié)點,只需標出這個關鍵節(jié)點就夠了,,如果把從頭到尾所有的節(jié)點都標示出來,,沒有實際意義。在這個例子中,,手腕經過「中」的時間非常短,,霎那之間就過去了,在「中」這個位置沒有行筆,。 王獻之《江州帖》 如果弧線很長,超過半圓,,可以用三個動作來寫,,所謂三個動作,除了右-左,,需要把「中」拉長,。如王獻之《江州帖》「汝」字,最后一筆就是長弧線,,手腕在右寫一段,,接下來手腕在中寫第二段,最后手腕在左寫第三段,,可以輕松寫出來,。在這例子中,手腕在「中」時,,它不僅僅只是一個節(jié)點,,而是行走了一段距離,所以整根弧線分三段,,產生兩個暗節(jié)點,。線條越長越難寫,最好就是「化整為零」,,「零」不是沒有,,大部隊化整為零,是分為小隊,。整根長弧線分成三根短線,,接續(xù)而成,短線當然容易多了,,短線寫完在暗節(jié)點上轉換手腕,,然后向前再寫下一段,這就是「節(jié)節(jié)推進」的思想,。 吊 草書長弧線較多,,真書較少,但有時候還會用到,如智永這個「吊」字,,上面是豎筆勢「口」,,下面是馬樁勢「巾」,馬樁勢左右兩筆,,左邊用折,,右旁用轉。我們先來讀帖,,把大圈中線畫出來做對照,。一折的起筆,跟上面「口」字橫筆起法有點不一樣,,上面這橫,,起筆手腕動作是左-右,下面筆鋒入紙后扭動了一下,,是右-左-右,,多一個動作,然后轉入八號位寫豎,,豎筆手腕在左,。 這個折,豎筆下來,,先收,,就是箭頭所指地方,產生一個明節(jié)點,,然后順勢寫轉,,這條弧線跟王獻之的差不多,手腕右-中-左順次變換,,就可以順利寫出,。 這條線分幾節(jié)呢?起筆動了手腕,,產生第一個節(jié)點,。6轉8,向下行筆,,第二個節(jié)點,。豎筆寫完收筆,這是第三個節(jié)點,,記得「永」字八法原則,,「筆筆斷而后起」。順勢向右行筆,,到達第四個節(jié)點,,手腕改為中,,八號位下,到第五個節(jié)點,,手腕改為左,,向左拖出。共六節(jié),,五個節(jié)點,,逐節(jié)延伸。學真書先讀帖,,看懂了臨池就不慌,。 「方折」和「圓轉」很容易轉換。這里有一根折線,,一根弧線,,它們都有兩個節(jié)點,把整根線分成三段,,手腕動作都是右-中-左,符合曾國藩的三股繩理論,。兩根線主要不同,,在于節(jié)點,折線用明節(jié)點,,弧線用暗節(jié)點,,節(jié)點一變,線條的形狀也馬上改變了,。所以說,,節(jié)點對線條形狀有明顯的影響,也就是節(jié)影響筋,,小圈影響大圈,。 書法史分為篆書時代和隸書時代,清·徐謙《筆法探微》說:「大抵篆筆有轉而無折,,而隸筆則有轉有折,,尤以折筆為多?!闺`書變圓為方,,真書也屬于隸書系統(tǒng)。在真書中,,可以看到方筆的增加,,方筆即指起筆處呈方形,也指轉彎帶方角,。魏碑尤其強調角位,,后面講清代書風會詳細介紹,,這樣寫法,通常歸入方筆風格,。 顏真卿《麻姑仙壇記》 反過來,,起收多圓形,轉彎用圓角,,通常歸入圓筆風格,,或說是帶有篆法,如顏真卿經常寫圓轉的角,,論者以為「篆法入真」,。這是書法家為了創(chuàng)造自己的風格,巧妙地運用方圓轉換,,從技法角度說,,其實只是把明節(jié)點改為暗節(jié)點。 3.4節(jié)點大小 請看《陰符經》7505「圣」字,,第一筆橫,,這是尖鋒線,但兩頭的節(jié)點遠粗過行筆部分,,這是調鋒動作引起的,。再看7404「圣」字,第一橫 也是尖鋒線,,它有沒有起筆和收筆的節(jié)點,?當然有,沒起筆,,筆鋒碰不到紙面,,沒收筆,筆鋒離不開紙,,起筆和收筆是必定有的,。但我們看這條尖鋒線,沒有明顯的節(jié)點,。尖鋒線起筆應該是馭鋒,,筆心直下,立即行筆,,行筆時筆心稍呈弓形,,到尾部只要衄鋒把筆心推直即可,一頭一尾,,動作非常小,,這是最小的節(jié)點。現在我想問問你,,大節(jié)點好看還是小節(jié)點好看,? 《陰符經》有八個「圣」字,,第一筆都很細,而且很長,,顯然是作者的書寫習慣,,起筆和收筆兩頭節(jié)點比較大的只有一個,這就不能說是作者習慣了,,只是偶然變化,。鐘繇、智永,、虞世南等人的「圣」字,,第一橫不拖長,節(jié)點也不大,,取向不同,。 米芾評唐朝薛稷題「慧普寺」大字,說: 《海岳名言》
「蒸餅」就是饅頭,,米芾嘲笑薛稷的節(jié)點好像饅頭,,又如一個人伸開兩臂,手握兩拳而立,,意思跟起收如饅頭差不多,,都是節(jié)點過大。不過請注意,,大字動作多,,筆鋒鋪得開,于是收筆就比較難,,容易造成節(jié)點大,。 清代徐用錫研究書法,也告誡學書者節(jié)點不要太大,。徐用錫是乾隆的老師,,他自己的老師是康熙重臣李光地。李光地是福建泉州安溪湖頭人,,所以徐用錫文章中稱老師為「安溪師」,。李光地對徐用錫講過一個故事: 《字學扎記》
寫文章也有氣脈,,有轉折,,文字功夫不到,囉囉嗦嗦,,導致「骨節(jié)易大」,,原因是生疏,書法也一樣,。點畫要注意細處,、小處,初學者往往不留心,。結字也如此,,熟練了基本功就路路通了。李光地考舉人,,小字雖然動作少,,但講究精細,如果節(jié)點大,,一眼望去都是黑點,,所以說,無論大小字,骨節(jié)過大都是缺點,。 那麼,,怎樣算節(jié)點過大呢?沒有絕對標準,,只有相對標準,,相對標準簡單地說,節(jié)點看上去很觸目,,就是過大,。真書初起,還不大會用筆,,于是這種大節(jié)點很多,,這里所舉都是。一個字,,大圈是主要的,,小圈是輔助的,如果小圈比大圈矚目,,這叫喧賓奪主,。 但節(jié)點過小,給學習者帶來很多困惑,。如虞世南,,他的動作很小,以「虞」字為例,,一橫究竟如何下筆,,初學者很難捉摸。最好有一本字帖,,動作大點,,清楚點,學習就容易,。相比之下,,智永《真草千字文》,、《陰符經》就清楚多了,。 尤其是《陰符經》,經常把難寫的節(jié)點放大,,把表示走向的牽絲寫粗,,特別容易理解。你找不到第二本字帖有這樣寫的,。所以我不把《陰符經》列為大節(jié)點一類,,反而懷疑,這是不是專門寫給學生用的,。學《陰符經》的同學,,將來出帖,,自己揮寫之時,可以把大節(jié)點縮小,,會有一種新的面貌,。 謝謝,下一課繼續(xù),。 本節(jié)要點:
復習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