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向莊子天下篇致敬的文章,,以道術的視角,,來看中華五千年的學問,,在一些關鍵點處感受其氣息,“聽風有信”,,聞風而悅,,我們回到一個個當下,去感受那種思想的交融,。 中國學問的大宗,,一是由孔子開創(chuàng)而傳下的,;一是由老子開創(chuàng)而傳下的。至于法家一脈,,未形成學術之大宗,,卻在實際的施政中得到實際的應用。 對于佛教,,我們探究其中國化的問題,,最終落實到禪宗和凈土宗這兩宗,禪宗在士大夫圈子里流行,,凈土在底層民眾流行,。兩者與傳統(tǒng)的禮制沒有重大沖突,所以得以存續(xù),。 西學其實從明末隨著基督教的傳播正式在中華大地傳播,,到了清末開始強行進入,到了民國可以說大半都是西學的天下,,如今我們的學問官方以馬列為主導,,其實根子上還是西學。 對于道家,,其實可分為學問的道家和原始宗教性質的道教,。學問的道家,以老子,,列子,,莊子這些道家人物為代表。而原始宗教的道家,,融合了原始巫術傳統(tǒng),,陰陽家的術數,以及兩漢佛教的一些組織形式形成了中國本土的道教,,如五斗米教,。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為道學的本源,。 說了中國學問的儒釋道三家,,其實總成的應該是史家,史學對過去所有發(fā)生的記錄,,具有總成性,,不偏向于哪一家。至于具體的史家如何記錄的,,如何取舍的,,又帶著思想、價值的偏向,。六經皆史(章學誠語),,經史是互通的,。六經并非儒家的獨家經典,而是諸家共同取用的文獻,。史學之上出就是道術,。這在莊子天下篇里有學問的綜述。天下篇對疏通總成中華的學術,,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中華學術其自身的局限在哪里?可以在西學和佛學里尋找,,這么說吧,,我還是覺得是可以與西學、佛學等發(fā)生對話,,不是誰蓋過誰,,誰統(tǒng)籌誰,誰嵌入誰的系統(tǒng),,這些都是一廂情愿的,,也是沖突的根源。 五千年的學問,,我們又不得不系統(tǒng)而深刻地加以認識,。不然就是一團亂麻。生有涯,,知無涯,,所以對于學問的探究又不能總是落入具體的細節(jié)中。但是對于經文的逐字逐句的闡發(fā)這種細節(jié)工作卻是不得不為的,。 統(tǒng)觀中國的學問,,孟子處在一個很關鍵位置。這個位置處理了幾個問題,。一是君主與民眾的關系,,這里開出民本思想和王道思想;二是對心性端實的梳理,,這是心性學的開端,;三是性、情,、孝的打通,,這里夯實了“孝悌為仁之本”這個思想,并把家作為文化,、政治,、經濟的基本單元給確定了。在孔子那里的內圣外王之學,,在孟子這里深化了內圣之學,。 說到孟子,就不得不提到同時代的莊子,,孟子和莊子在文獻上沒有任何交集,,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莊子對孔子,,對孔子思想的批判,,在莊子文本里是清晰可見的。我這篇文章的思想基底是莊子天下篇,,所以莊子是一個更為隱性,,更為深刻的位置。莊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生活,,絕對是開創(chuàng)了新路,,由莊子和佛學的結合,開出魏晉玄學以及禪宗,,這是毋庸置疑的,。 在孔子時,說王,,就是周天子,,而到了戰(zhàn)國時代,諸侯稱王,,王的分量變輕了,。內圣外王是莊子首先提出的,所以這個王相應的是周天子之王還是諸侯之王,,或者是另有涵義,。這也是需要探究的。我認為是超越政治性的王,,是一種道術上的王,。孔子也被后世尊為“素王”,。 孟子之《孟子》,,上出到子思之《中庸》,在上出到曾子之《大學》,,然后上出的《論語》,,《論語》是六經的門戶,是孔子治六經的問學,、教學記錄,。在時間上,五經之《春秋》是最后面的,,屬于東周之上半部分,。然后是《詩經》,,其中詩歌大體之分布上在周朝?!抖Y》之主體也在周朝,。《尚書》從堯舜開始,,一直到周朝,。《周易》主體是在周朝,,但通達伏羲黃帝堯舜夏商周以至于周朝的思想演變,。這是四書到五經。其實這里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五經與六經的轉變,,樂經到哪了?沒有樂經,,如何以禮樂治天下,? 孟子后學,是荀子,,有《荀子》一書,、荀子可以說是對先秦儒學的終結,荀子而后轉而為法家,,從荀子到韓非子,、李斯,因秦朝之大統(tǒng)一,,開創(chuàng)帝制,。荀子雖然是一代大儒,但是也是結束了先秦的儒學,。 荀子而下,,由董仲舒開啟了漢代儒學的大一統(tǒng)。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是漢代大一統(tǒng)儒學的開端,,同時代的有韓嬰的《韓詩外傳》,。整個漢代的學問,都帶著對秦朝抵觸和韓非李斯的法家學問的反思和深切批判,。漢學之前,,其實有黃老之學的興起。黃老之學是結合了道家和法家,,漢代的儒學是結合了黃老之學與先秦儒學,。 漢學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古今文之爭,這是一個恒久的爭論。其實也算是義理和訓詁之爭吧,。這個爭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還是在這個“天人之際”的大傳統(tǒng)前提下??鬃右郧皩W問,,并不重視義理的發(fā)揮,,然而還是有著系統(tǒng)而完整的傳承,,這個完整就體現在中國文化的終極“道”上,這個道包含了天文,、地理,、萬物、人事,、文化,。因孔子對古之文獻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和整理,以及幾十年的教學解釋,,留下了傳承,。而孔子之后文獻得到重新的闡釋進而換了新面貌??鬃又芭c孔子之后之大流變,,這就是古今文爭論的起因。而具體到漢代的古今文學術之爭,,學術之爭之外,,那就還涉及到政治性的利益之爭了,他們都在爭學術的正統(tǒng)性問題,。 漢代其實已經有了佛學的傳入,,還沒有大的影響。到了東漢末年,,大一統(tǒng)的秩序打破,,到了三國時期,再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算是佛教興起的時期,,戰(zhàn)亂給了佛教這個傳播的窗口期。到了隋唐,,佛教興盛各個宗門呈現百花齊放,,為大家所知的有八大宗派——天臺宗、唯識宗,,華嚴宗,,三論宗,律宗,密宗,,凈土宗,,禪宗。佛教畢竟是和中華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個文化體系,,最終在唐朝后期激發(fā)了文化沖突和社會矛盾,,有了一次大規(guī)模的滅佛運動,自此以后,,佛教大宗落在了禪宗和凈土宗,,都是本土化的佛教了。 到了宋朝,,儒學,、佛學爭鋒,儒學在爭鋒的過程中,,經北宋五子的鋪墊,,到了朱熹集大成,開創(chuàng)程朱理學,。說到理學,,我們提孟子,其實還有提到一個人物,,那就是顏回,。不管是孔顏之樂的闡微,還是對克己復禮為仁的闡發(fā),,都表現的程朱理學的趨向——心性之學,。其中還有另外一支就是陸九淵的心學。陸九淵的心學,,到了中明時王陽明集大成,,這就是陸王心學學派。特別是王陽明的心學,,在中國本土并沒有用好,,而在日本大力推行,最終對開出明治維新有著重大的推動,。程朱理學在元朝開始立為官學,,明朝整體上是理學為宗,但明朝的政治體系是有問題的,,程朱理學在明朝成為禁錮新思想的學說,。而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在一定程上突破程朱理學的框框而新立的學問,殊為難得,。這里有一個細節(jié)就是對古本《大學》的恢復,,別看這是一件小事,,陽明心學就是從理學滋生出來的,他們在同中開出不同,,從不同中又去實現同一目標,,天下平的目標。 王陽明心學,,往后也流于虛浮,,談玄說妙者多,。明末隨著利瑪竇來華傳播基督教,,把西學引入中國,,而同時也把中國的學問引到了歐洲,,中國的學問進入歐洲,,開出了歐洲啟蒙運動,。而隨著明朝的滅亡,,清朝的建立,,中國的學問又有新的變化,。先是明末的顧炎武、黃宗羲,、王夫子等提倡的實學,,提倡學問的務實。其實對明朝的滅亡,,士大夫必然要去反思的,,而偌大的漢族被北方的夷狄所統(tǒng)治,這是不得不去反思的,,所以提倡實學,。但是在此之前,是理學為大體,,陽明心學興盛,,所以明末的學術實在哪里呢?就在兩個方面,,對文字訓詁的重視和對經世致用的重視,。 清代的學問也是經過好幾個變化。大的背景是滿族對漢族的統(tǒng)治這樣的一個大前提,。所以在學問上,,有和明以前的學問不一樣的地方。延續(xù)明末的實學,,在清初,,樸學興起。發(fā)展到乾嘉的學問,,重考據,,不重視義理的發(fā)揮,。這也是有問題的,只有文字學,,沒有思想性,,這種學問也是有問題的,可以說中華學術從此是一致下滑的,,過于偏重知識性,,準確性,但是脫離了當下的生活環(huán)境,,非“執(zhí)今之道”,,沒有踐行的基礎,和實際的政治和社會生活脫節(jié),,那么學問便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有識之士會看出這種問題的。所以有義理學的復興,,當時曾國藩等湖南派學問興起,。這里我的感受就是清朝樸學的興起,和滿族對漢族的治理有著莫大的關系,。滿族傾慕漢族的學問,,并且得到很好的繼承。但是呢,,他們又要對漢族統(tǒng)治,,他們不能讓漢族集聚起力量,不管是軍事的力量還是凝聚性的精神力量,。所以他們要掌控住文化的核心和闡釋權,,于是皇帝就是圣人,把經典的解釋也中央集權了,。這也是五四以來,,國人反傳統(tǒng)也就是反這個大梗。這個鍋,,也讓孔子背去了,。 再往后就是西學的進入,中西文化的大規(guī)模交流,,會通,,涌現了一大批學問大家,但總體上學問的破碎的,,所謂的“百家爭鳴”也是烏煙瘴氣的,,傳統(tǒng)學問被破壞的厲害。這里有一個文化背景是,,在當時的國際關系里,,工業(yè)革命帶給西方先進的生產力和強大的軍事力量,。西方迫切地想要打開這個古老的東方古國,要高價銷售他們的商品,,低價獲得這個國家的原料,,這樣他們的商業(yè)體系才能飛速的發(fā)展,他們能夠獲得暴利,。中國是備受欺負和踐踏的,。當時的國人就要尋求出路了。有洋務運動,,有維新變法,。有五四新文化運動——德先生和賽先生,有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革命運動,。十月革命的鐘聲響起,馬克思的思想傳入中國大地,,又有了新的思潮,。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持續(xù)了很久的運動,一直到現在還在發(fā)酵,。其中像錢穆啊,,是堅守傳統(tǒng)學術的。這里開出的學問,,就是所謂的第三期儒學,港臺新儒學,。 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甲骨文的研究,地下遺址的挖掘工作,,我們有不斷地重新認識中華文化,,到了現代,文化復興之號角響起,,這里開出的是大陸新儒學,。道家的發(fā)展,在于對遺址的探究,,從老子上出到伏羲,。佛家其實還是在啃老本,不過這個老本夠啃,,佛教是宗教,,是究竟的學問,所以不會受到時代的影響,。至于大學的學術,,基本上以西學為主了,,儒學其實是很邊緣化,儒學的闡釋體系,,還是被西學框住了,,概念化,系統(tǒng)化,,這種西方哲學的“化”一直在肢解中國的學問,,所以說儒學在當前的中國還是很邊緣的。道家和佛家都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而儒家多是被研究,,被批判的對象,沒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許是曾經太過輝煌,,太過“顯”了吧。 隨著西方現象學,、結構主義對西方傳統(tǒng)哲學的解構,,現象學與中國原典有在這近幾十年重新遭遇,或許會發(fā)生佛教在中國與儒道的結合而成禪宗這樣的一種轉變吧,。這也是有著極大可能的,,這是一個出口。近些年來,,讀經運動,,書院復興,中醫(yī)復興,,國學也熱了起來,。我們要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這也是很現實的需求,,中下學課本中,,國學的比重也加強了。這些都是“復”的一個個小的點,,“復,,其見天地之心乎?”復,,就是找到生命之根源,,從天人之際,感受生命之健運不息與敦厚博大,。 這里想到《詩經》里的一首詩歌: 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 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 風雨如晦,,我們這五千年的文化,,乃至于八千年的文明,不知道經歷了多少風雨如晦之時,,但是呢,,卻從未一直晦暗下去,雄雞晨鳴,,陽光總會升起,,既見君子,云胡不喜,?這里就是中國人的精神,,非常地樂觀,憂患而樂觀,。雞鳴不已,,就是奮發(fā)向上的精神,是上達之志,。既見君子,,就如同莊子在《天下篇》里所言的“聞風而悅”,是生命之敞開,,是生命接通天地萬物之門戶,是仁之感通,,是道之自然而然的顯現,,是禪家“明心見性”之覺悟。 天地人,,這個永恒的格局里,,自然而然地構建了天下,日月星辰之變與不變,,與大地之人的仰觀與俯察,,建立了中國的天時、文明與中道思想,。在這樣的一個天下,,孕育了天人,、神人、至人,、圣人,、君子、百官與民,。乃至于后來的道士,,以及在天下之內外的僧人,菩薩,,居士,,佛、耶教徒,,天主教徒,、耶穌、上帝等,。在這個文化多元的世界,,如何能夠天地清寧? 最近疫情很嚴重,,人心惶惶,,風雨如晦。陽過之后,,作為個人,,還是安心工作,多讀書,,多寫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