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清時的老地圖上,,可以看到今天景山西街位置有一條河。 (之前引用過的“河道溝渠圖”,,可以看到景山西邊的一條紅色標記) 元代宮城沒有護城河,,為了增強安全等級,在宮城外加筑了一道圍墻,,即形成了兩重城墻的形式,,這種建筑格局,被叫做“大內(nèi)夾垣”,。這道外城墻也被稱為“內(nèi)皇城”,,顧名思義,,其外有真正意義上的皇城,,其內(nèi)則是宮城。 明初修建紫禁城時附有護城河的配套工程,但對這個大內(nèi)夾垣并沒有完全拆除,,比如在景山南門附近,,曾經(jīng)有一座北上門,有一種說法是北上門就是景山外城墻的南門,,這座門,,于1955年拆除。 之所以提到北上門,,是為了明確元大都時景山的回字形城墻結(jié)構(gòu),,在其西側(cè)的夾垣內(nèi),曾經(jīng)存在一條河,,這是本文今天的主題,。元朝末年研究北京地理歷史的書籍《析津志輯佚》中提到:升平橋,在厚載門,,通海子水,,入大內(nèi)。 是關(guān)于這條河唯一記載,。厚載門為元大都的皇宮的一座門,,大概位置與今天的神武門重合,那么找到升平橋,,就可以推斷出這條神秘河流的源頭的流向,。
(厚載門位置推測) 按照字面意思,升平橋下的河水來自海子,,這個海子,,指的是元朝時連成一片的前兩海和后三海,而入大內(nèi)則不是指這條河是從北到南進入宮城,,而應是人通過升平橋可以進入大內(nèi),,所以橋下的河一定是東西流向的。所以推測升平橋應該位于厚載門和北上門之間,,南北走向,,與宮城南門崇天門外的周橋相對,都是元大都中軸線上的地標建筑,。 (元大都皇城城墻和河道相對位置的示意圖中對升平橋位置的推測)再說橋下的河水,,這條河在元代叫海子水,它有許多錯誤的名字,,比如在一些文章中被叫做金水河,,這是不對的,元朝的金水河只有兩條,,最與它接近的是其中最短的那條,,而這條河,,也許應該叫景山西河更為合適。 景山西河源自北海,,是今天北海公園東側(cè)先蠶殿之北的浴蠶河,,經(jīng)過畫舫齋流入濠濮間,隨后在濠濮間之南流出園墻水關(guān),,順著東墻外側(cè)流到景山后街和景山西街相交處的白石橋繼續(xù)南下,,從此進入景山西街,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景山西側(cè)夾垣,,過山右里門橋,,然后在鴛鴦橋下轉(zhuǎn)東,在今天沙灘附近經(jīng)過銀閘進入從萬寧橋輾轉(zhuǎn)過來的玉河,。 (民國時期的北海全圖,,可以在東側(cè)先蠶殿旁邊看到河道,從濠濮間南側(cè)流出)白石橋:位于柳巷馳道西口(今景山后街與恭儉胡同交口),,五十年代因修景山后街馬路被埋入地下,;山右里門橋:位于景山西門外,因其為石板橋,,所以又叫西板橋,;鴛鴦橋:位于禁苑南馳道西口(今景山前街與景山西街交口),因其半邊石橋半邊磚橋,,故稱鴛鴦橋,,三十年代因修景山前街馬路而被埋入地下;明朝紫禁城修建后,,景山西河的東西走向部分被用作了紫禁城北護城河,,南北走向的部分成為連接北海到筒子河的重要水道,起到調(diào)節(jié)護城河水位的作用,。上世紀三十年代前后拆除了景山外圍的外垣,,拓寬了景山前街和后街,東邊的馬路命名為景山東街,,西邊的景山西河依然存在,,將河畔的道路起名叫西板橋大街,。1955年拆除了北上門,再次拓寬景山前街,,六十年代起景山西河南北走向部分改為暗河,,道路也統(tǒng)一成景山西街,,到了七十年代已經(jīng)完全看不到河道和橋了,。2018年時,,因為施工建設,在恭儉胡同南口發(fā)現(xiàn)了白石橋遺址和一段長29米的暗河,,繼續(xù)著它元代以來的榮光歲月,。景山西河,,是元代金水河的一條支流,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流到升平橋下而流,,而是為了灌溉大內(nèi)御苑。元大都時以景山為中心是御苑,,是黃金家族的中央公園,,為了灌溉,這才從北海引出這條河,,同時根據(jù)對景山壽皇殿的研究,,元朝時曾在今景山觀德殿前有明河,河上架有三座橋,,由此推斷這個明河也是這條景山西河的分支,,具體位置如下圖: (上文引用過的元大都皇城城墻和河道相對位置的示意圖,可以看到景山西河在今天景山北側(cè)向西分出一條支流,,起灌溉作用,,最終和景山西河匯于沙灘,當然此圖有一些問題,,景山西河應該出自北海,,而不是西壓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