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必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jù):《中華脾胃病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很早很早以前,,我最初接觸中醫(yī)的時候,一些老師們講,,脾喜燥惡濕,,胃喜濕惡燥,。脾胃二者,,秉性恰恰相反。 也就是說,,能引起脾病,,常常是脾不喜歡的濕邪。 能引起胃病的,,則常常是胃所厭惡的燥邪,。 后來,結合臨床,,我們才知道,,這樣的總結千真萬確。尤其是對一些老胃病患者來說,,更是這樣,。 這里頭,最典型的,,是胃陰虛型的慢性胃炎患者,。 我給你說一個,這方面最為典型的例子吧,。 話說有這么一個男子,,當時是57歲。 從七年前開始,,他就有胃病了,。經過反復檢查,確診為慢性胃炎,,而且胃酸偏低,。用胃鏡再一檢查,提示是胃竇萎縮性胃炎,。 后來,,有一回,這個人舊疾復發(fā),,胃疼得特別厲害,。給他的感覺,,就是胃里頭仿佛燒了一把火,或者是被潑了硫酸,,里頭火辣辣熱呼呼,,特別難受。 無奈之下,,他轉投中醫(yī)治療,。 刻診,見患者形體消瘦,,脈象沉細而弦數(shù),,舌質偏紅而干。細問得知,,患者現(xiàn)在除了胃部灼痛以外,,還胃脹、噯氣,,口干唇燥,。大便最近一段時間都比較干澀,3天一次,。另外,,夜里睡不好覺,白天頭暈迷糊,。 了解到這些以后,,醫(yī)家給開了一張方子。但見—— 北沙參20克,,麥冬15克,,玉竹、百合,、石斛,、川楝子各10克,淮山藥,、白芍,、丹參、蒲公英各15克,,炙甘草10克,。 所有這些,開7劑,。 結果如何,?七劑以后,患者胃部灼熱感消失,,不再發(fā)脹難受,,口干舌燥等現(xiàn)象也有改善,。 就這樣,原方稍作加減,,持續(xù)投用,,患者連服兩個多月,一共吃了八十多付藥,,最后癥狀完全消失,。 這就是醫(yī)案的基本經過。它最初刊載于1987年的《湖南中醫(yī)雜志》,。 好了,,我們看看,這里的學問是怎樣的,。 我跟你說,,這個患者,,其實就是典型的胃陰虛,。他胃里面的陰津,不足了,,有了燥熱之氣,。胃喜濕惡燥。它煩什么,,偏偏就來了什么,。 為啥說他胃陰虛啊,?你看他的痛感,,是灼痛,火辣辣地痛,。這就是陰虛有熱,,虛熱在胃里鬧騰啊。胃氣本是通降的?,F(xiàn)在胃陰不足,,胃氣不降,于是胃部就開始發(fā)脹,、噯氣,。胃陰不足,虛火傷津,,所以患者口干唇干,,大便干結。虛熱內擾,,所以患者頭暈失眠,。 至于說舌質偏紅而干,,脈沉細而弦數(shù),這些都是典型的陰虛燥熱之象,。 這個時候怎么辦,?就得養(yǎng)胃陰,清虛熱,。來看看當時醫(yī)家用的配伍—— 北沙參20克,,麥冬15克,玉竹,、百合,、石斛、川楝子各10克,,淮山藥,、白芍、丹參,、蒲公英各15克,,炙甘草10克。 這里頭,,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石斛、山藥,,用于滋養(yǎng)胃陰,。白芍和炙甘草搭配,緩急止痛,。白芍也可以斂陰清熱,。蒲公英,則善于清胃熱,。丹參,,活血涼血,川楝子,, 則理氣止痛,,清熱。 你看,,全方的立意非常清晰,,這就是養(yǎng)陰清熱、活血理氣而止痛,。 這就是中醫(yī)治療此類胃病的思路和辦法,。你感受到了嗎,? 在我們國家,胃病是一個常見病,。我們是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啊,。在所有慢性胃病里頭,陰虛型的胃炎,,占了相當大的比例,。而且,患病時間越長,,這種胃陰虛的傾向,,可能越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對滋補胃陰這個事兒,,有很好的認識。文老師這篇文說,,就是想幫助這類朋友,,找找病根,用科學規(guī)范的目光來審視它,,找到符合臨床規(guī)律的治療方法,。上文里提到的驗方,,特別很鮮明,,用藥也很平常,非專業(yè)讀者,,請在中醫(yī)師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不屬于胃陰虛證型的,,不能用,。 總之,你記住,,我們的胃里頭,,最寶貴的是胃陰。長期的胃病,,長期地服藥,,可能會傷害胃陰。日常辛辣熱性的食物,,也可能傷害胃陰,。我們得提高警惕。 好了,,這事兒,,我就聊這么多,。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