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觀像 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亦攝內外,,能深能廣,非有非空,,不生不滅,,無終無始。求之而不得,,棄之而不離,。迷現(xiàn)量測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惟證者方知。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于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云掩蔽于空門,。若一念不生,,則前后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知無舍。不取不舍,,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猶棄影勞形 ,;若體妄即真,,似處陰影滅。若無心忘照,,則萬慮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爰起,。放曠任其去住,,靜鑒覺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 ,,動靜未離法界,。言止則雙亡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則不可示人,,說理則非證不了。是以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亡,,能所雙絕,。斯絕亦寂,則般若現(xiàn)前,。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現(xiàn),,實由般若之功,。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修,,實無兩體。雙亡正入,,則妙覺圓明,;始末該融,,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成道,無一塵而非佛國,。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 心佛眾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于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于人,,人人一智而融萬境。言窮絕慮,,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忘懷虛朗,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鑒象,,照而??找印?/span> 著者略傳 澄觀(公元738-838年),,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華嚴宗四祖,世稱清涼國師,、華嚴疏主,。十一歲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一生廣泛參學律,、禪,、三論、天臺,、華嚴等各宗教義,。嘗歷游五臺、峨嵋諸山,,后返居五臺山大華嚴寺,。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應德宗之詔入長安,協(xié)助罽賓國般若法師翻譯烏荼國王貢獻之《華嚴經》后分梵本,,共四十卷,,世稱《四十華嚴》。次年,,為德宗皇帝講《華嚴》,,被授以“清涼國師”的稱號。以后順宗,、憲宗,、穆宗、敬宗各朝,,澄觀都很受尊敬,。唐文宗開成三年(公元838年)三月圓寂,壽一百零二歲,。 澄觀也是一位佛教教育家,。正式的弟子有一千余人,且能為人師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有三十八人,。其中又以宗密、海岸,、寂光,、僧叡最為杰出,而由圭峰宗密繼承法統(tǒng),。 澄觀一生著有《華嚴經疏》等書四百余卷,,講《華嚴經》達五十遍。他的著述現(xiàn)存有《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華嚴經行愿品疏》十卷等。 澄觀使華嚴思想與禪宗互相融通,,從而開啟禪教結合的先河,。這種諸宗融會、禪教一致的宗趣,,對于中唐以后的佛教界影響很大,。 |
|
來自: 踏雪尋梅zsyqq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