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余華回憶《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時,,曾這樣回憶。 余華的回憶引起了軒然大波,,很多人質(zhì)疑:史鐵生經(jīng)歷了那么多厄運,殘疾,、一生受各種疾病折磨,,他不應該對這個世界有一種畸形的恨意嗎?至少,,也應該是有怨言的,,他這樣的人,怎么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呢,? 史鐵生在地壇 史鐵生對世界的愛,,從來經(jīng)得起質(zhì)疑,他死前捐獻器官的種種,,就是他愛這個世界的最好證明,。 史鐵生死于2010年12月31日,當年他年59歲,。去世前一天,,已與尿毒癥抗爭12年的他,身體的不適已經(jīng)達到了極點。 和往常一樣去醫(yī)院做完腎透析回家后,,他因頭痛欲裂,,讓妹妹給自己叫了救護車。上救護車前,,強打著精神的史鐵生還安慰妻子陳希米和妹妹:“我沒事,,沒事”??缮宪嚥痪?,他就失去了意識。 “顱內(nèi)已大面積出血,,情況兇險”,,腦科醫(yī)生的話像一記重拳打在了陳希米心上,她知道:這一次,,他很可能救不回來了,。 彌留之際,發(fā)著高燒的史鐵生咳嗽不斷,,他的臉憋得通紅,,親友看了都忍不住拭淚。他的朋友何東含淚問醫(yī)生:“能不能讓他走得舒服一點,?”醫(yī)生搖頭解釋說:
原來,史鐵生早就做好了捐獻器官的決定,。望著不住痙攣的丈夫,,陳希米心如刀絞。她忍住痛,,用極溫柔的聲音不斷安撫他:“不鬧,,不鬧,沒事的,,過一會兒就好了,。” 史鐵生慢慢平靜下來,,他知道他還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未做:他得支撐著等天津的醫(yī)生來辦理捐贈手續(xù),,然后他的器官才能由紅十字會摘取。 在妻子的陪伴下,,史鐵生靠頑強的意志硬撐了幾個小時,。直到紅十字會摘取器官的醫(yī)生趕來,,他才舒緩地呼出最后一口氣。隨著最后一口的呼出,,他的每個器官都處在了血液正常灌滿的狀態(tài):捐獻手術異常順利地完成了,。 史鐵生生前與陳希米合影 史鐵生的醫(yī)生抹著淚感嘆:“鐵生真堅強,真配合,?!?/p> 史鐵生去世九小時后,他的肝臟和角膜被送往天津,,兩名患者經(jīng)由他獲得新生,。而他的大腦和脊椎,則也按照他的遺愿,,捐獻給了醫(yī)學院做研究,。 史鐵生為何會在遭受了各種苦難后,依舊對這個世界充滿愛,,甚至在最后一刻,,仍用生命表達著愛?這個問題的答案,,實際藏在他的苦難史中—— 史鐵生并非是天生殘疾,,極少有人知道:后來雙腿殘廢的他,在少年時期曾是一名運動健將,,并獲得過北京市中學生運動會的跳遠冠軍,。 史鐵生出生在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天賦過人,,13歲那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上了全北京最好的中學——清華大學附中。 在父母和所有人眼里,,史鐵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命運終在他18歲那年,,和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1968年,,全國掀起了知識分子下鄉(xiāng)狂潮,。史鐵生激動地報了名,史鐵生的母親憂心忡忡找到學校說:“我孩子患有先天性脊柱裂,,不能到農(nóng)村參加勞動,。”然而,,她的話并未引起重視,。 到陜西農(nóng)村后,,史鐵生長期睡在沒有火炕的寒窯里,他的脊髓因受寒病變,,他很快落下了腰腿疼的毛病,。此時的史鐵生并未引起重視,直到一次跳遠比賽時,,他突然雙腿使不上力,,整個人跌坐在地上,他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再后來,,負責放牛的史鐵生在經(jīng)歷了一次冒雨攔牛后,被誘發(fā)了先天性脊柱裂,。 回京治療并未改善他的病情,,1973年,即史鐵生23歲那年,,他的雙腿徹底癱瘓,。原本走著進醫(yī)院的他,出來時卻是被一群朋友抬回,。 “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這樣的結果,史鐵生怎么也無法接受,。 被抬出醫(yī)院后,,史鐵生原本廣闊的人生被限定在了不足十平方米的小屋里,“輪椅”成了他后半生永遠也甩不開的存在,。 此時的史鐵生并不像后來余華記憶中的“對世界只有愛”,,他心里滿是怨恨,他有太多想不通,,他一次次想到了死,。 史鐵生的母親為了讓他不自暴自棄,低聲下氣地去勞動局為他申請工作,。史鐵生修養(yǎng)一年后,,在北新橋街道找了一家工廠,在這里做臨時工,,他可以得到一個月15元的薪資,。 史鐵生在工廠和孤寡老人、殘疾人糊紙盒,、畫扇面時,,他的同齡人卻正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學習。史鐵生不甘心,,短暫的迷茫后,,他想到了文學:他開始嘗試寫小說,。 母親發(fā)現(xiàn)后,高興極了,,她含淚鼓勵兒子說:“好啊,,那就好好寫吧!” 上帝在關閉一扇門時,,往往會打開一扇窗,。史鐵生那扇被打開的窗子,正是文學,。他開始寫小說后,,母親除了每天照顧他的起居飲食,又多了一份替他去圖書館找書的工作,。 史鐵生童年與母親,、父親 最初,文學并沒有像真正的窗子那樣,,為史鐵生打開一個世界,。這多少也因為:史鐵生自己并未完全打開自己,他心里有太多的愁怨,,他對苦難和生命的理解,,也并不透徹。 史鐵生搬了幾次家,,越搬家,,他就離地壇公園越近。那時候的地壇還是個荒蕪的園子,,平日無人管理,,苦悶的史鐵生經(jīng)常推著輪椅去地壇,或推著輪椅閑逛,,或枯坐,。他曾在《我與地壇》里這樣描述自己當時的心境:
去地壇時,,史鐵生并不想讓母親陪著,,于是,母親總是為他預備好一切,,在門口目送他前往地壇,。母親不放心:所以,,兒子去地壇很久沒回來,,她就會急匆匆地去找他,。 地壇很大,每次,,母親都要找好久,,才能在某個角落或者某棵樹下看到她的兒子。也只有看到他還好好地坐在輪椅上,,她才放下心來:她是真擔心兒子想不開啊,。 那時的史鐵生,全部注意力都在自己那無法梳理的苦悶上,,他全然不知道母親的心境,,他更不知道母親當時正面臨著什么。 史鐵生是在“母親突然發(fā)病被送急救”的那天,,才知道母親的病已經(jīng)很重了,,他發(fā)現(xiàn)的那天,正是母親去世的前一星期,。因為出行不便,,史鐵生沒有見母親最后一眼,他只知道:母親死前曾大口大口地吐出了鮮血,。 母親的死震顫了史鐵生,,失去母親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在想母親死前留下的最后的一句話:“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史鐵生突然從自我的巨大堡壘里出來了,,他“看得見”母親了,,他甚至能看到母親夜里因疼痛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畫面,母親的苦,,母親的痛,,他也終于都“看見了”。他也懂得了母親臨死前那句遺言的后半句:你們要好好活著??! 史鐵生母親 母親沒來得及吐出的遺言,史鐵生卻切切實實地接收到了,。 失去母親這個依靠后,,決心好好活著的史鐵生一面在工廠打工,一面作畫謀生,,只要得空,,他就會坐在書桌前寫作。 1978年,,上帝為史鐵生打開的窗子終于透出了光亮:他的處女作《愛情的命運》第一次投稿就被采用了,。 萬事都是開頭難,開張后,,史鐵生的第一篇小說也登上了雜志,。喜悅之余,,史鐵生不無遺憾地想到:母親要是多活幾年,看到自己坐在輪椅上找到的路,,該有多好,。 緊接著,愛情也從那扇窗子爬進了史鐵生的生命:一個叫陳希米的粉絲看了他的文章后,,對他傾心不已,。陳希米有一條腿是殘疾,相同的命運讓她更容易理解史鐵生,。多年里,,他們一直以書信的方式往來。 然而,,就在史鐵生覺得自己的人生開始好轉(zhuǎn)時,,命運再次和他開了個玩笑:他被查出罹患腎病,好容易穩(wěn)定的工作也無法繼續(xù)了,,他只能回家靜養(yǎng)。 病痛發(fā)作時,,史鐵生經(jīng)常整晚整晚地失眠,。 病痛折磨下的史鐵生很苦,頻繁的厄運擊中了他,,他想到了死,。而“死”字,,正是當年母親在世時,,他在地壇反復想到的字眼。 支撐史鐵生活下去的,,是母親的遺愿,,母親希望他好好活著,他覺得自己應該“好好活著”,。痛苦浸潤下的史鐵生,,開始頻繁用寫作去探討“為什么活著”的問題,他有時還會代入造物主的角色,,通過對人生和命運本質(zhì)的推演,,借助正反相互依存的辯證法,來剖析人生,。 1987年,,他發(fā)表了小說《宿命》,他借一個因遭遇車禍而終身截癱的人物莫非,來梳理自己遭遇厄運的心路歷程,。 史鐵生在家里 慢慢地,,史鐵生開始視厄運為人生的必要組成部分,他甚至認為:人如果一直生活在理想中,,永遠順風順水,他將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 史鐵生悟出來的這個道理,,和叔本華關于幸福的論斷基本一致。叔本華曾說:
換言之,,叔本華認為:“不幸”,、“痛苦”恰恰是幸福的前提。 人的觀念一旦開始轉(zhuǎn)變,,他的行為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史鐵生對厄運有了不同的理解,他不再抱怨厄運,,而開始以一種更客觀的眼光看向它,,他開始變得積極起來。 史鐵生的想法變得更積極之后,,他和陳希米的愛情也有了新的進展,,他們的關系被進一步確定。1989年,,他們終于結婚了,。 此后的每一天里,陳希米都竭盡全力照顧著他,。就在他倆結合的那年,,史鐵生寫出了后來震驚文壇的《我與地壇》,他在文壇的地位被奠定,。 《我與地壇》寫的是史鐵生和母親,,它論述的亦是生命的意義,文中,,提到自己如何看待生死時,,他是這樣記敘的:
史鐵生開始將“死”看成是“節(jié)日”,,這也意味著:他對死不再有恐懼,唯有一種坦然,、樂觀面對的姿態(tài),。 當一個人把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當成禮物時,他的人生將處處是驚喜,,他對生活里的一切也將滿是感恩。 史鐵生對妻子滿懷感恩,,對身邊的文人朋友充滿感激之情,,對來自文學的饋贈,更是無比珍惜,。 1992年,史鐵生從煤爐取暖的房子搬進了集中供暖的房子,。他在高興之余,,給很多朋友提筆分享了自己的快樂,每封信上,,他都不忘記說“我運氣真好”。 史鐵生與陳希米 搬到舒服暖氣房幾年后的1998年,,因常年身體彎曲,,無法直立,史鐵生患上尿毒癥,。這年開始,做透析成了他的“常規(guī)”,。經(jīng)過1000多次針刺后的史鐵生,,其動脈和靜脈點已經(jīng)成了蚯蚓狀,。 “活下去”成了一件極難的事,,可常年與病痛相伴的史鐵生,卻在這種境況下自嘲說:“職業(yè)是生病,業(yè)余寫東西,。” 史鐵生堅強的意志力使他的醫(yī)生們震撼不已,,有人在知道他的種種后宣傳:
與病痛抗爭的日子里,史鐵生從未停止學習,,從未停止創(chuàng)作。他想用筆開創(chuàng)一個世界,,用筆給他愛著的世界,留下點財富,。 從1979年提筆正式創(chuàng)作開始,,他坐在輪椅上創(chuàng)作了350萬字的文學作品,其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老屋小記》《原罪·宿命》,,散文《我與地壇》、思想隨筆《病隙碎筆》等等,。 莫言曾公開表示對史鐵生的尊重,,他說:
幾十年來,史鐵生一直努力將文學提升到哲學的高度,,人們曾評價他說:“他是思想上的'領跑者’?!?/p> 史鐵生 史鐵生的文學,,終因他的思考而變得與眾不同,,人們評價他說:
那條可行的救贖之路是:既感恩世間的苦難,也感恩苦盡甘來后的幸福,。把死亡看成“節(jié)日”的史鐵生,,看透了世界的本質(zhì)卻依舊愛著這世界,。這樣的史鐵生,如莫言所說:堪稱偉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