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guān)注】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對位居中原的歷代中國王朝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西北方的游牧民族,因此最適合與唐朝互相比較的軍隊,,莫過于與匈奴對抗的西漢軍隊,,而漢武帝征伐匈奴與唐太宗征伐突厥,在這方面也成為很好的比較對象,。 1,、西漢與大唐的對比我們就來比較一下他們的兵力與成果吧! 根據(jù)記錄,西漢時代匈奴的總兵力為“拉弓的士兵約三十余萬”,,匈奴的總?cè)丝跀?shù)則是“連漢的一個郡都不到”,。 若當時匈奴的人口相當于西漢一個郡的話,以西漢當時有五十四郡來計算,,其軍隊數(shù)目自然也會是匈奴軍隊的五十四倍,。 那么,西漢有多少人口呢,?
為了擊敗匈奴軍隊,,朝廷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整備制度,并做好萬全的準備,,特別是為了要籌措軍費,,而在此時制定了鹽鐵酒專賣、“均輸平準”等劃時代的經(jīng)濟政策,,但是西漢的軍隊仍舊不能完全壓制住匈奴,,反而以失敗收場。 接著我們來看看唐征服突厥的過程吧,。 在唐代的記錄中,,對于突厥的兵力是這樣描述的:
如果只是單純比較數(shù)字的話,,比起三十余萬的匈奴兵士,,突厥的百余萬已超過三倍之多。 相反地,,唐太宗時期的人口數(shù)大約只有三百萬戶,,只不過是西漢戶數(shù)的四分之一而已,,因此讓我產(chǎn)生了“只用這樣的人數(shù)就想進行戰(zhàn)爭,可能嗎,?”的疑問,。 然而,,以中原王朝的身份,,前所未聞地將作為大游牧帝國的突厥消滅的,,正是唐朝的軍隊,因此這無疑是極不可思議的事,。我們?nèi)粝胍宄澈蟮脑?,就需要先理解大唐帝國的力量?/span> 2、不一樣的唐朝“府兵制”對于唐朝消滅了比匈奴擁有更多軍隊的強大游牧帝國,,我們應(yīng)該給予什么樣的評價,? 在皇城三清殿前,因掛有二十四功臣圖而聞名的凌煙閣中,,由當時退位的高祖李淵舉行慶祝戰(zhàn)爭勝利的宴會,,在該場合中,聚集了貴臣十余名與諸王,、王妃,、公主等皇親,在宴會中當然少不了酒,,有酒的話自然就要有歌舞表演,,所有人都微醺地邊唱歌、邊跳舞,。 在這場宴會上雖然聊了許多話題,,但在流傳后世的對話記錄中,就屬李淵的一段話最有意義,。 他的那段話主要是說:
特別是在唐代,,可以看到藉由幾個北方游牧民族的問題,,來比較秦始皇,、漢武帝及唐太宗的例子。 那么,,唐朝只有這么少的人口,,又是如何進行這么多的戰(zhàn)爭并取得勝利呢? 毫無疑問地,,我們必須先關(guān)注大唐帝國的軍隊構(gòu)成,。 支撐大唐帝國的兵制為“府兵制”,雖然學界公認“府兵制”是以鮮卑人為核心所形成的胡漢融合制度,,但進行遠征的唐朝軍隊主力實際上不是府兵,,而是蕃兵,也就是所謂的外族士兵,。 著名的歷史學者陳寅恪就特別強調(diào)了蕃將與蕃兵在對外遠征中的角色,,只是統(tǒng)帥這種兵力的將帥結(jié)構(gòu)會隨著時代而不同;太宗時期任命的蕃將為部落酋長,,到了玄宗時期任命的蕃將則變?yōu)楹搴?,換言之,其任命對象逐漸轉(zhuǎn)變?yōu)椴柯涿瘛?/span> 簡單來說,,唐的政策在初期以酋長為主,,從慰撫的角度,將之任命為蕃將,,而后漸漸地放寬范圍,,連有能力的部落民都能被任命。 此外,,兵源范圍也擴散極廣,,這一點與粟特人的比重逐漸增加有關(guān)。若是說起唐代的粟特人,,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以從事商業(yè)活動為主的族群,;雖然前面說到唐代“府兵制”是以鮮卑人為核心所形成的一種胡漢融合制度。 但事實上,在匈奴,、鮮卑等所謂“五胡”之外,,也包含了不少粟特人。 就軍隊的構(gòu)成面來看,,“府兵制”即為五胡十六國之后,,主要以胡族所組成的軍隊在不斷擴大范圍后,最終形成與漢族合作的形態(tài),。 此種“府兵制”因為有粟特人參與,,代表著原本的“府兵制”變?yōu)楦鼜V義的多民族軍隊,。 唐朝的戰(zhàn)斗力可以明顯區(qū)分為:
3、唐朝的番兵番將要將唐代活躍的異族武將(蕃將)全都列舉出來實在是太難了,,若我們只就知名人物而論,,先排除初唐的阿史那蘇尼失父子、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黑齒常之等功臣,,首先會想到的就是盛唐時期的高仙芝,、安祿山、哥舒翰,、史思明,、李光弼、李懷光,、仆固懷恩等人,。 這些異族武官或士兵不只是對內(nèi)平亂,在唐朝出兵外國或是抵御外寇時,,也做出了特別重要的貢獻,。 例如:
以上所列舉的武將主要都是北方出身的武將,,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蕃將;另一方面,,唐朝為了管理蕃將們,,在初期給予諸衛(wèi)將軍的稱號,于是他們原本只是名義上的地方官,,卻漸漸地轉(zhuǎn)變?yōu)槲沼袑崣?quán)的內(nèi)臣,。就這點來說,不只是唐朝的軍事實力,,在官階上,,蕃將們所占據(jù)的比重愈到后期也變得愈大了。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一般的士兵,。 安祿山叛軍的核心也是蕃兵,,事實上自唐朝前期開始,雖然征調(diào)外族士兵已是一般現(xiàn)象,,但就連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那樣忠心又有才干的蕃將,也是不可能晉升到大將軍的,;相反地,,漢族官僚的“出將入相”卻是再尋常不過的事。 然而,,玄宗時期在李林甫的建議下,,蕃將也能夠?qū)H未髮④娨宦殻虼似鹩昧烁呦芍?、哥舒翰等人,,安祿山也是這樣出現(xiàn)的。 特別是河朔在安史之亂后被視為叛亂之地,,其中好幾個藩鎮(zhèn)也明顯具有胡人習俗或是胡化性格,。 在唐朝軍隊中,又有多少出身自朝鮮半島的人活躍其中呢,? 高慈,、高震、高仙芝,、泉男生,、泉獻誠等人具有高句麗血統(tǒng)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特別是高句麗人以勇猛而聞名,這之中又以泉獻誠的“能射”最為出名,。 六四五年,,高句麗滅亡前,唐軍在安市城一役戰(zhàn)敗,,將之前占領(lǐng)的遼東省,、蓋牟城等地約七萬名的高句麗人移往唐境內(nèi),包括高延壽等約三千人也都移住到唐朝境內(nèi),,并獲得戎秩(武人的級別),,成為唐朝軍隊的一員。 當時的俘虜中,,作為獎賞送給唐軍的武將及士兵就有一萬四千人,;此外,淵蓋蘇文的兒子泉男生因弟弟泉男建的政變而下臺并流亡至唐,,他懷抱謹慎的心思,、成為敵軍的先鋒,最終在消滅高句麗時,,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高慈則是一看到高句麗滅亡的征兆便馬上逃亡至唐,因而獲得榮華富貴,。 除此之外,,在唐朝中期以前,還有作為高句麗蕃將而活躍的高仙芝,、安史之亂時期活躍的王思禮,以及百濟名將黑齒常之等,;與此同時,,唐朝后期山東地區(qū)的軍閥李正己,以及建立齊國的李納父子也是朝鮮半島的子孫,。 4,、番兵番將參與唐帝國戰(zhàn)爭情況蕃將、蕃兵的活躍也顯現(xiàn)在對國內(nèi)叛亂的鎮(zhèn)壓上,。 以地域性來說,,唐朝主要動員的平叛部隊,大多是與北方游牧民族有密切關(guān)系的河北士兵,,例如為了平定安史之亂而動員的朔方軍,、平定淮蔡的李光顏及其部隊、以及為了平定龐勛之亂與黃巢之亂而動員的沙陀部等,,全部都是胡兵(蕃兵),;此外,五代的義兒軍也主要是以深染胡俗的孩子們所組成,。 自北朝時期開始,“西北方的胡族成為中原政權(quán)重要的兵力供給來源”,,已經(jīng)有非常久的一段時間,,正所謂“河北之地,人多壯勇”,,北魏時期,,冀、定,、瀛,、相等許多州的營戶、屯兵等,,主要也都是由充滿胡族氣息的塞外胡族的后裔們所構(gòu)成,。 再者,南北朝末期以后,,粟特人自西域大舉向中原遷徙,,他們因為各方面的特長而成為主要兵力的供給來源,特別是他們在唐末以“沙陀部”之名登場,,最終在五代時期成為重要的政治勢力,,建立了后唐(莊宗:李存勖)、后晉(高祖:石敬塘),、后漢(高祖:劉知遠),、北漢(劉崇,即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四個王朝,。 若將這段歷史再往下,,與遼、金,、元等外族王朝相連,,則我們可以看出,五胡十六國以后,,西北方的胡族們便與塞內(nèi)中原一直有著密切的關(guān)連,。 在這里,,我們稍微來看一下唐在侵略高句麗時,,活躍的蕃將及蕃兵吧。 參與這種戰(zhàn)爭的侵略軍并非唐的府兵,,而是以東突厥的蕃將,、蕃兵所組成,在當時動員的蕃兵中,可看出營州都督張儉帶領(lǐng)的契丹與奚的兵力,,除了有當時以契丹蕃將身分參與的于句折及奚蕃將蘇支等人,,北狄、西戎和奚,、靈,、契丹部眾們也都參與了這場戰(zhàn)事。 此外,,我們?nèi)羰怯^察遼東道行軍大總管李(世)勣帶領(lǐng)的蕃兵,、蕃將們的名字:
安史之亂的主角安祿山(七〇三至七五七年)與史思明(七〇三至七六一年)也是出身西域,具有說六種蕃語的能力,,并以此為專長,,在邊境擔任互市牙郎的工作。 像安祿山一樣身為外國人卻快速升職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安祿山在三十歲時進入軍隊,不到四年的時間就成為平盧將軍,,四十歲時一躍成為邊境藩鎮(zhèn)的平盧軍節(jié)度使,,和平時期成為邊境節(jié)度使神話的他,在天寶十年,、四十九歲時,,同時擔任三鎮(zhèn)節(jié)度使以及“領(lǐng)平盧,、河北轉(zhuǎn)運使”,、“管內(nèi)度支、營田、采訪處置使”等多項要職,。 換句話說,,自四十歲到四十九歲之間,安祿山用超凡的速度,,從一個地區(qū)的節(jié)度使升職到兼任三鎮(zhèn)的節(jié)度使,,這樣快速上升的背景就算是與楊貴妃或是玄宗有什么特殊的關(guān)系,如果不是在唐朝,,就絕對不可能發(fā)生,。 也就是說,,在當時不管是不是胡人,只要有能力就能夠受到重用,,因此才有可能像這樣快速上升到足以引起叛亂的地位,。 安祿山這樣的人物不管再怎么了不起,若不是有唐朝這樣的環(huán)境,,外族出身的他是不可能成為任意擺弄一個地區(qū)行政,、財政、軍事三權(quán)的節(jié)度使,。 如上所述,,唐朝一視同仁地對待外國人,并根據(jù)其能力來加以重用,。
對于唐太宗或武則天,,我們往往以“用人無私”來形容,若不是唐代這樣的時代背景,,是絕對不可能像上述這樣任用胡人的,。 如此任用胡人是因為他們所具有的勇猛與能力,我們也因此能夠輕易推測主要兵力由異族構(gòu)成的唐朝軍隊之所以如此強大的原因,。 (正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