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朱棣發(fā)動靖難之役奪取侄兒朱允炆皇位之后,為了將自己的篡奪行為美化為符合祖制的合法行為,,通過官方修史系統(tǒng)地篡改和銷毀了相關(guān)歷史記載,。史官們根據(jù)不同情況采用了虛構(gòu)、 隱沒,、 竄改,、潤飾等曲筆手法,它給明清兩代官方修史樹立了一個壞的榜樣,,也給后人研究明史制造了不少困難,。關(guān)鍵詞 : 朱棣篡史; 奉天靖難記; 明太祖實錄; 天潢玉牒; 朱允炆建文元年 ( 1399) ,燕王朱棣以 “清君側(cè)”為名 ,,發(fā)動 “靖難之役”,,3 年后奪取皇位 。為了證明自己起兵 “靖難”,、繼承大統(tǒng)的正義性和合法性 ,,朱棣通過官方修史系統(tǒng)地銷毀和篡改了許多相關(guān)記載 。章太炎曾云: “史之失官 ,,莫如書唐隱太子與明建文事,。”孟森也說: “建文一朝之政治 ,,其真實記載 ,,已為永樂時毀滅無遺?!苯ㄎ氖肥氯甭虨楹妒?,,朱棣篡改歷史的危害卻更大 ,后來的史家與史書繼承了被篡改的史事 ,誤導(dǎo)了后來的讀者,。《明太祖實錄》 初修于建文元年 ( 1399) 正月 ,禮部左右侍郎兼翰林院學(xué)士董倫 ,、王景彰為總裁官 ,。實錄開修不到半年 ,朱棣發(fā)動了 “靖難之役”,,這對實錄的纂修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纂修官 “葉惠仲等修 《太祖實錄》,指斥靖難君臣為逆黨”,,實錄纂修不可避免地卷入政治斗爭 ,,也為后來的再修 、三修埋下伏筆 ,。建文三年 ( 1401) 十二月 ,,初修本 《太祖實錄》 正式完成 ,用時 3 年 ,。建文四 年 ( 1402) 六月 ,,朱棣奪取皇位 ,于是年十月下令再修 《太祖實錄》,,以太子太師曹國公李景隆為監(jiān)修 ,,太子少保茹瑺為副監(jiān)修 ,翰林學(xué)士解縉為總裁官 ,。第二年 ,,也就是永樂元年 ( 1403) 六月 ,再修 《太祖實錄》 告成 ,,共計 183 卷 ,,裝訂成 165 冊 。朱棣如此匆忙地再修實錄 ,,其動機很明顯 ,,那就是為自己篡奪正名 ,抹黑朱允炆 ,。這種情形下 ,,再修 《太祖實錄》 的質(zhì)量可想而知 。永樂九年 ( 1411) 十月 ,,朱棣懷疑李景隆 ,、解縉等人 “心術(shù)不正”,再次下令重修 《太祖實錄》,,以太子少師姚廣孝 ,、戶部尚書夏元吉為監(jiān)修官 ,,胡廣 、胡儼 ,、黃淮 ,、楊榮為總裁官 ,這次纂修耗時較長 ,,直到永樂十六年 ( 1418) 五月 ,三修本才最終完成 ,。三修本共計 257 卷 ,,裝訂成 205 冊 。朱棣批閱良久 ,,嘉獎再四 ,,曰: “庶幾少副朕心。” 三修本遂成定本,。三次纂修經(jīng)歷使 《明太祖實錄》 成為明代纂修次數(shù)最多的實錄 ,,因而也使其飽受非議 。張岱指責它 “事皆改竄 ,,罪在重修”; 顧炎武稱 “再修 ,、三 修所不同者 ,大抵為靖難一事”; 夏燮認為 “一改再改 ,,其用意在適出一事”,,“自謂倫序當立 ,借以文其篡逆之名也,。”洪武初 ,,朱元璋設(shè)宗人府掌修玉牒 。鄭曉 《今言》 云: “洪武三年 ( 1370) ,,置太宗正院 ,,正一 品 。二十三年 ,,改為宗人府 ,,以秦王為宗人令 ,晉王 ,、燕王左右宗政 ,,周王 、楚王左右宗人 ,。掌皇九 族六親之屬籍 ,,以時修其玉牒 ,書子女適庶名封生卒婚嫁謚葬,?!边@樣看來 ,建文朝修 《明太祖實錄》,玉牒可能同時纂修 ,。建文朝玉牒沒有流傳下來 ,,也許是 “靖難”之后被朱棣銷毀 。現(xiàn)在能夠見 到的最早玉牒是永樂朝所修的 《天潢玉牒》,,應(yīng)當是在宗人府所修玉牒或建文帝敕修玉牒基礎(chǔ)上形成 的,。《天潢玉牒》 今有兩個系統(tǒng) ,。根據(jù)繡石書堂抄本,、《金聲玉振集》 本和 《國朝典故》 本 《天潢玉 牒》 記載 ,長懿文太子朱標 ,、第二子秦愍王朱樉 ,、第三子晉恭王朱棡為諸母所生 ,只有第四子燕王朱棣 ,、第五子周王朱橚是高后所生 ,。這三個版本可稱為 “二子”本?!都o錄匯編》 本和 《勝朝遺事》 本 《天潢玉牒》 則認為 ,,朱標 、朱樉 ,、朱棡 ,、朱棣 、朱橚均為高后所出 ,,五子俱是嫡出 ,。這兩個版本可稱為 “五子”本 。根據(jù)筆者的考證,, “二子”本成書在前,, “五子”本成書在后 ,都是解縉所撰,。“二子”本 《天潢玉牒》 的纂修時間在永樂元年 ( 1403) 左右 ,,大概與再修本 《太祖實錄》 同時完成 ,再修 《太祖實錄》 采用 了 “二 子”說; “五 子”本 《天 潢 玉 牒》 成書不晚于永樂四年( 1406) 八月 ,,早于三修本 《太祖實錄》,,它是三修本 《太祖實錄》“五子”說的依據(jù)。依照朱元璋 所定祖訓(xùn) ,,只有嫡子才有資格繼承皇位 ,,朱棣本為碽妃所生 ,實為庶子,,沒有資格入繼大統(tǒng) ,。為了 證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 ,,朱棣不惜兩次篡改玉牒 ,把自己偽裝成高后之子,。“二子”本和 “五子”本 《天潢玉牒》 顯然是明成祖朱棣篡改歷史的直接證據(jù),。《奉天靖難記》 是記載朱棣 “靖難”事跡的一部官修史書 ,撰者不詳 ,。 由書名我們不難看出 ,,此書是站在朱棣立場來宣揚“靖難之役” 以及朱棣繼統(tǒng)的正義性和合法性 。關(guān)于此書的成書時間 ,,王崇武先生有考證: “書中稱成祖為今上 ,,其寫撰自在永樂間 ; 又稱仁宗為太子 、郡王高煦高燧為漢王趙王 ,,而凡與 《太祖實錄》 相同之記事 ,,兩兩參校 ,,知較 《實錄》 為早 ,。然則此書之纂成年代 ,最早不能逾永樂二年 ( 1404) 四月立太子封諸王之前 ,,最晚亦不能在十六年 (1418) 五月 《太祖實錄》 寫成以后 ,,要為記靖難史事之較早者也。” 此書采用高后嫡出 “五子”說 ,,其成書當在 “五子”本 《天潢玉牒》 之后 ,。宣德間所修 《太宗實錄》,卷一至卷九名曰 《奉天靖難事跡》,,即以此書刪改而 成 ,。王崇武先生通過對比 《奉天靖難記》 與 《奉天靖難事跡》,揭發(fā) “靖難”史實與史官曲筆之處,, 創(chuàng)獲頗豐,。他這樣評價此書: “本書既丑詆失實矣 ,然丑詆之中仍可窺見局部真相,。”⑨所謂 “丑詆 失實”是指 《奉天靖難記》 嚴重丑化懿文太子朱標 ,、惠帝朱允炆 、晉王朱棡以及方孝孺,。朱允炆是朱元璋的法定繼承人 ,朱棣發(fā)動 “靖難之役” 以暴力手段從其手中奪取皇位 ,,這種行 為在時人眼中當然是一種篡奪行為 ,,朱棣承受的道德壓力可想而知 ?;饰粊砺凡徽@然是朱棣最大的心病 ,,如何將篡奪行為美化為正義和合法的行為是朱棣最關(guān)心的問題 ,。為了避免遺譏千古 ,篡改歷史 自然是最好的選擇,。1. 朱棣掩蓋自己不是嫡長子的事實,,為繼統(tǒng)掃清障礙有明一代實行嫡長子皇位繼承制度 ,朱元璋 《皇明祖訓(xùn)》 規(guī)定: “凡朝廷無皇子 ,,必兄終弟及,, 須立嫡母所生者 ,庶母所生 ,,雖長不得立 ,。若奸臣棄嫡立庶 ,庶者必當守分毋動 ,,遣信報嫡之當立 者 ,,務(wù)以嫡臨君位 ,朝廷即斬奸臣,?!?nbsp;朱棣的母親是碽妃 ,朱棣實為庶出 ,,依祖訓(xùn)他沒有資格繼承皇位 ,。朱棣想出的辦法就冒稱嫡子 ,并且不止一次篡改了高后嫡出幾子的問題 ,。清代史學(xué)家夏燮對此 有精彩的考證 :明成祖于建文所修之 《太祖實錄》,,一改再改,其用意在適出一事,,蓋懿文太子薨,,則其倫 序猶在秦、晉,。若洪武之末,,則秦、晉二王已薨,, 自謂倫序當立,,藉以文其篡逆之名也,并引周 王為五人同母者,,蓋燕,、周本同母也?!睹魇贰? 黃子澄傳曰: '周王,,燕王之母弟。 削周,,是翦 燕手足也’,。此初修本之僅存者,。解縉奉詔再修,盡焚原草而獨存此數(shù)語者,,蓋縉等欲取媚成 祖,,遂謂懿文太子、秦,、晉二王皆諸妃出,,惟燕、周二王同為高后生,, 以證立適立長,,禮之所 宜。是則縉之所謂同母,,乃母高后,,與子澄傳中同母之語詞同而意異矣??N之得罪在永樂九年,, 時必有譖之于成祖者,謂 '懿文庶出之語駭人聽聞,,修 《實錄》 者留此罅隙以滋天下后世口 實’,,于是成祖并疑李景隆,、茹瑺等心術(shù)不正,。乃于九年復(fù)命姚廣孝、夏原吉等為三修之役,,而 楊士奇等主之,。 因自懿文太子以下五人悉系之高后所出,遂為定本,,而忘卻子澄 '同母’一語,,自相矛盾,未及追改,,又入之 《永樂實錄》中,,而燕、周二王之為庶生,,反成鐵證,,是目論而 不自見其睫也。夫誣太祖以易儲之亂命,,又誣太祖以適出之周王降為孽子,。成祖之罪,擢發(fā)難 數(shù),,且以此欲蓋而彌彰矣,。根據(jù)夏燮的說法 ,,燕王朱棣 、周王朱橚為同母兄弟 ,,均為庶出,。《太祖實錄》 兩次修改都是為了掩蓋這一事實 ,。解縉等人為了迎合朱棣 ,,在再修本 《實錄》 中說懿文太子朱標 、秦王朱樉 ,、晉王朱棡都是諸妃庶出 ,,只有燕王 、周王為高后所生 ,,這樣一來朱棣就成了嫡長子 ,。后來朱棣認為懿文太子朱標是庶子說法難以服人 ,就在三修本中采用了五子同為嫡出的說法 ,。 由于懿文太子 ,、秦王 、晉王均死于洪武年間 ,,朱棣為在世嫡子之長 ,,按倫序可以繼位 。這種說法相對穩(wěn)妥 ,,容易被人接受 ,。再修 《實錄》 今不存 ,夏燮說法難以直接證實 ,,但是 “二子本”和 “五子本”《天潢玉牒》 的存在間接地證明了夏燮說法的合理性,。《奉天靖難記》 也采取了五子俱嫡的說法 ,??傊?,朱棣反復(fù)篡改 《天潢玉牒》 和 《太祖實錄》 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為了把自己打扮成高后之子 ,,掩蓋自己本為庶出的事實,, 為繼統(tǒng)掃清障礙。不僅如此 ,,朱棣還偽造了朱元璋 ,、馬皇后最喜歡自己 , 曾三次欲傳位于己的事實 ,,打著太祖 ,、高后的旗號為自己的篡奪行為找借口?!斗钐炀鸽y記》 記載了朱元璋曾三次欲立朱棣為太子的情節(jié) :初,,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 太祖聞之,語孝慈高皇后曰: “朕與爾同起艱難,, 以成帝業(yè),,今長子所為如此,將為社稷憂,,奈何?”皇后曰: “天下事重,,妾不敢與知,惟陛下審之,。” 太祖曰: “諸子無如燕王最仁孝,,且有文武才,能撫國家,,吾所屬意,。 皇后慎勿言,恐泄而禍之也,。”二十五年 ( 1392) 四月丙子,,太子薨。太祖愈屬意于上矣,。一日,,召侍臣密語之曰: “太子薨,諸孫少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為儲貳, 以承天下之重,,庶幾宗社有所讬矣,。” 學(xué) 士劉三吾曰: “立燕王,,置秦,、晉二王于何地? 且皇孫年已長,可立以繼承,。” 太祖遂默然,。是 夜,焚香祝于天曰: “后嗣相承,, 國祚延永,,惟聽命于天爾。” 三十一年 ( 1398) 閏五月乙酉,, 太祖升遐,,是夜即斂,七日而葬,,逾月始訃告諸王,,止不得奔喪,。上聞訃,哀毀幾絕,, 日南向慟 哭,。先是太祖疾,遣中使召上還京,,至淮安,,允炆與齊泰等謀,,矯詔令上歸國,太祖不之知。至 是病革,, 問左右曰: “第四子來未?”無敢應(yīng)者,凡三問,,言不及他,,逾時遂崩。根據(jù)以上記載 ,,朱元璋對自己的繼承人朱標 ,、朱允炆父子一直都不滿意 ,認為朱棣既仁孝又文武 雙全 ,,欲傳位給他 ,,這樣的情節(jié)顯然是史官們秉承朱棣旨意編造出來的 。依照 《皇明祖訓(xùn)》 確立的 嫡長子 (孫) 繼承原則 ,,朱元璋根本不可能立朱棣為太子,。《明太祖實錄》 沿襲了 《奉天靖難記》關(guān)于 “朱元璋三次欲立朱棣為太子”的說法 ,,略有改動,。《奉天靖難記》 謂懿文太子忤逆 ,失愛于太祖 ,,朱元璋欲廢朱標 ,,代之以朱棣 ,這種話很難讓人相信 ,,故 《太祖實錄》 最終削去 ,,編造了另一 個故事取而代之 : 高后于諸子中獨鐘愛朱棣 ,原因是高后做了一個噩夢 ,,朱棣在夢中保護了高后,。如此荒誕的故事居然堂而皇之地被 《太祖實錄》 記載下來 ,可見朱棣多么迫切需要這樣的故事來粉飾自己 ,。這個故事也可作為朱棣冒嫡繼位的間接證據(jù) ,。對比《明太祖實錄》 與《奉天靖難記》 的說 法,《太祖實錄》 的修改看似更圓滑 、更合理 ,、更有說服力 ,,但距離事實也更遠。“靖難之役”的實質(zhì)是篡奪 ,,朱棣以藩王起兵對抗朝廷 ,,最終逼死建文皇帝 ,如此叛逆的行為如何向天下后世交代? 首先 ,,誣蔑朱允炆失德 ,,丑化朱標 、朱棡 ,、藍玉 ,、方孝孺等人 ,將朱允炆一系統(tǒng)統(tǒng)描繪成昏君與奸臣,。《奉天靖難記》 稱朱允炆矯詔嗣位 ,,穢亂宮廷 ,變亂祖法 ,, 比之桀紂有過之而無不及 ,。實則建文帝為守成之主 ,何至于此 ,,因而后來所修《太宗實錄》 之《奉天靖難事跡》刪去許多過分之詞,。《奉天靖難記》 說懿文太子朱標 “所為多失道 ,忤太祖意 ,,太祖嘗督過之 ,,退輒有怨 言”。《奉天靖難事跡》 后來改為 “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 ,,不稱太祖意”,。類似的改動很多 ,王崇武先生對此有過精準的分析: “此書以時代較早 ,,恩怨未消 ,,其誣毀懿文 ,正為獻媚成祖 ,。惟此種丑 詆 ,,頗類村嫗謾罵 , 自難取信于世 ,,故后修《實錄》 盡去之。”其次 ,,假借朱元璋祖訓(xùn) ,,將叛亂行為粉飾成 “周公輔成王”的義舉 ,以此來掩蓋篡奪之實。《奉天靖難記》 不止一處記載了朱棣的自我表白: “我之舉兵 ,,所以誅奸惡 ,,保社稷 ,救患難 ,,全骨肉 ,, 豈有他哉? 夫天位惟艱 ,焉可必得 ,,此 事焉敢以聞 ,。待奸惡伏辜 ,吾行周公之事 ,, 以輔孺子 ,,此吾之志。”朱棣說自己起兵的 目的就是 “靖難”,,功成之后要效法周公 ,,并不貪戀皇位 。奈何孺子憂懼自焚而死 ,,自己是不得已才繼位 ,。然而 ,方孝孺與朱棣的一段對白揭露了朱棣虛偽的面紗 :至是欲使草詔,。召至,,悲慟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 “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 耳?!?孝孺曰: “成王安在?”成祖曰: “彼自焚死,。” 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 “國 賴長君,?!?孝孺曰: “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 “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札,, 曰: “詔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 “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成祖怒,,命磔諸市,。雖然成王已死 ,但是成王的兒子 ,、弟弟猶在 ,,方孝孺的詰難確實讓朱棣很難堪 ,朱棣的狡辯也使其篡奪之心昭然若揭,。3. 朱棣通過篡改歷史來抬高朱元璋,,否定了建文帝朱允炆如前所述朱元璋所定祖制是朱棣起兵靖難以及繼承皇位的法律依據(jù) ,朱棣起兵 “靖難”的借口 也是朱允炆變亂祖法 ,,維護朱元璋圣王的形象就是維護祖訓(xùn)至高無上的權(quán)威 ,。美化朱元璋 ,掩其過失 ,,也間接地否定了朱允炆 ,,肯定了自己 。朱棣曾指責建文初修 《太祖實錄》 說: “自古帝王功德之隆者 ,,必有史官紀載垂范萬年 ,。我皇考太祖高皇帝神功圣德 ,天地同運 ,, 日月同明 ,,漢唐以來未之有 也 。 比建文中 ,,信用方孝孺等纂述 《實錄》,,任其私見 ,或乖詳略之宜 ,,或昧是非之正 ,,致甚美弗 彰 ,神人共憤 ,,蹈于顯戮 ,,咸厥自貽?!?nbsp;徐乾學(xué)曾說過: “《太祖實錄》 凡三修 ,,一在建文 ,一在永樂初 ,,今所傳者 ,,永樂十五年重修也 。前二書不可得見 ,,大要據(jù)實直書 ,,中多過舉 ,成祖為親隱諱,, 故于重修時盡去之 ,。其實太祖御制文集誥命 ,,未嘗諱也,?!币蚨袼嫒? 《太祖實錄》 為朱元璋曲筆隱諱之處頗多 。錢謙益 ,、潘檉章等人很早就發(fā)現(xiàn) 《太祖實錄》 掩蓋了朱元璋與龍鳳政權(quán)之關(guān)系,、 誅殺功臣等事跡。近年來 ,,隨著學(xué)界對朱元璋研究的深入,,《太祖實錄》 為朱元璋諱的問題更多地 被揭發(fā)出來 。例如 ,,顧誠通過比較官私文獻的不同記載 ,,考證出朱文正是被朱元璋鞭打致死,《太祖實錄》 隱諱朱文正的死因 ,,僅記免官安置,。李新峰揭發(fā)了朱元璋設(shè)計誅殺郭子興舊將邵榮的史實, 《太祖實錄》 對此進行了掩飾,。王玉祥認為劉福通并非如 《太祖實錄》 所載被張士誠部將呂珍殺死 ,,而是與韓林兒一起遭到廖永忠的殺害 ,死于瓜步沉舟,。筆者亦發(fā)現(xiàn) 《太祖實錄》 有意掩蓋了朱元璋營建中都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工匠厭鎮(zhèn)事件,。除此之外 ,還有一些研究發(fā)現(xiàn) 《太祖實錄》 存在著將朱元璋神圣化 ,、儒雅化的現(xiàn)象,。 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塑造朱元璋超越古今的圣王形象 ,這樣一來其所定祖制也就如金科玉律一般不可動搖,。為了使篡改過的內(nèi)容更合理 、更具說服力 ,、也更容易讓人相信 ,,在纂修 《明太祖實錄》、 《天潢玉牒》 和 《奉天靖難記》 的過程中 ,,史官們根據(jù)不同情況 ,,采用了各種各樣的曲筆手法 。主要包括 以下幾種 :即無中生有 ,、捏造事實 ,。例如 ,朱元璋 ,、高后獨愛四子朱棣 ,, 曾三次欲傳位于朱棣的史實很明顯是捏造的 ,。又如,《奉天靖難記》 對朱允炆失德之事的記載 ,,顯然也是無中生有 ,。再如 《奉天靖難 記》 記載朱棡失德之事 :時晉王聞太子失太祖意,私有儲位之望,, 間語人曰: “異日大位,,次當及我?!?遂僭乘輿法物,,藏于五臺山。及事漸露,,乃遣人縱火,,并所藏室焚之。 自此性益猜忌,,荒淫無度,,丑聲日聞 于外。又好弄兵,,擅殺人,。 一日無事, 以軍馬圍村落,,屠無罪二百余家,,其慘酷尤甚。 常飼惡 犬,, 以嚙人為樂,,犬不嚙人,即殺其犬,。小兒為犬所嚙,,死者甚眾。 臣下無敢諫者,,諫即撾殺 之,。太祖聞之怒,召晉王譴責之,。晉王朱棡是朱元璋第三子 ,,他與懿文太子朱標 、老二秦王朱樉都是高后所生 ,,而朱棣與周王朱橚乃碽妃所生 ,,晉王朱棡自然與朱標 、朱允炆父子親近 ,,加之朱元璋對晉王頗為倚重 ,,有晉燕相互制衡之意 ,,所以朱棣特別嫉恨晉王朱棡 ,不惜無中生有編造罪名對晉王進行誣蔑 ,。朱棡五臺山謀反一事,, 尤為明顯 ,如此重大之事 ,,朱元璋不可能輕易放過 ,,官方文獻不可能不留下蛛絲馬跡 ,,而晉府所存 《太祖皇帝欽錄》 以及朱元璋親撰 《御制紀非錄》 均未對晉王謀反一事進行記載 ,。 由于偽造痕跡過于明顯 ,這段誣蔑朱棡的材料最終被 《太宗實錄》 全部刪去,。即將歷史事實完全抹去 ,。朱棣上臺之后 ,革除建文年號 ,,隱沒建文一朝之善政 ,,最大的問題就是 《建文實錄》失修 ,以 《奉天靖難記》 取代 《建文實錄》,,造成建文一朝史事疏漏 ,。 以至于后來建文年號雖然得以恢復(fù),《建文實錄》 卻始終難以修成,。除此之外,,《太祖實錄》多隱沒朱元璋失德之事 。如韓林兒被朱元璋部下廖永忠殺害于瓜步 ,,這件事顯然是朱元璋有失厚道 ,,所以 《太祖實錄》 對韓林兒之死有意隱諱不載 。再如 ,,朱元璋鞭打侄兒朱文正致死,,《太祖實錄》 也諱而不載 。再如,, 常遇春之子常昇受 “藍玉案”牽連被誅,,《太祖實錄》 亦有意隱沒 。又如 ,,朱元璋死后 ,,有遺詔令嬪妃宮人殉死 ,這樣傷天害理之事 《太祖實錄》 當然會隱而不書,。即以假亂真 ,、真?zhèn)螀氲男薷摹?nbsp; “五子俱嫡”的說法就是這種曲筆手法。 “五子俱嫡”顯然比 “燕 ,、周嫡出”的說法更能說服人 ,,因為它包含的事實更多一些 ,,更具欺騙性 。又如邵榮之死 ,,本來 是朱元璋設(shè)計殺害 ,,其實質(zhì)是朱元璋對郭子興殘余勢力的清洗 ,而 《太祖實錄》 將之竄改為邵榮謀反 ,,其罪當誅 ,。又如 ,根據(jù) 《太祖實錄》 的記載 ,,至正十六年 ( 1356) ,,朱元璋被手下?lián)泶鳛閰菄?公 ,而實際的情況是 ,,至正二十一年 ( 1361) 朱元璋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 ,,朱元璋自立為王之前一直奉宋正朔 ,受其節(jié)制 ,。為了避諱這段歷史,,《太祖實錄》 將朱元璋為吳國公的事件推前了 5 年 ,并 說成是眾將之功 ,,與韓林兒無關(guān),。再如,《太祖實錄》 記大臣 ,、功臣之死頗多竄改,, “即如國初 《御制集》 載 ,汪廣洋有罪 ,,遣人追斬其首,。《實錄》 曰: '汪廣洋自縊死。’ 如 《庚午詔書》 載廖永忠坐楊憲黨伏誅,。《實錄》 曰: '永忠死 ,,上賻遣甚厚 , 以子權(quán)襲爵,。’ 如 《御制集》 載朱亮祖父子 死杖下,。《實錄》 曰: '病卒。’ 如 《奸黨錄》 載 ,,李善長坐胡惟庸事逮獄 ,, 同其親弟侄赴九府會審。 《實錄》 曰: '帝撫諭流涕 ,,歸乃自縊死,。’ 又 《實錄》 十三年 ,于李有赦罪溫旨 ; 若 《奸黨錄》 二 十三年 ,又有負恩語 ,。后詞臣錢謙益作 《實錄辨誤》,,景彰眼見事 。 尚未能畫一也,。”《太祖實錄》 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 掩蓋朱元璋的刻薄寡恩,。即將歷史事實略加潤色粉飾 。朱元璋出身于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 ,,沒有受過足夠的教育 ,,另一方面, 其人生大部分時間與軍人為伍 ,,出入陣仗 ,,故其為人不免粗鄙少禮 ,其言不免質(zhì)樸少文 ,。然而 ,,通過史臣的潤色和粉飾,《太祖實錄》 將朱元璋塑造成儒雅知禮的君主 ,。例如,《太祖實錄》 載 :甲辰三月己卯,,廷臣張閭等上疏,,勸上淵默以怡養(yǎng)神氣。上曰: “汝等所言知常而不達變,。 天下無事,,端拱玄默,守道無為,,此固可以保養(yǎng)神氣,,顧今喪亂未定,軍旅方殷,, 日給不暇,,此豈淵默以養(yǎng)神氣之日耶。諸公之言固愛我,,但未達時宜耳,。”①成書于洪武七年 ( 1374) 的 《皇明寶訓(xùn)》 則這樣說 :監(jiān)察御史張閭等上書,諫帝臨朝當淵默以怡神養(yǎng)氣,,保愛圣躬,。 帝大怒,斥之且曰: “人主代天理物,, 日有萬機,,如卿所言,是使朕知愛一己不知愛天下也,。” 翌日,,帝謂群臣曰: “朕昨日怒御史,,甚悔,汝臺諫自今遇朕過,,舉當極諫,,勿怖也。”對比兩條史料,,《皇明寶訓(xùn)》 的記載顯然更可靠 ,。太祖對御史的諫言首先大發(fā)雷霆 ,繼而又主動認錯 ,,其性格表現(xiàn)得生動活潑 ,,躍然于紙上?!短鎸嶄洝? 的記載顯然經(jīng)過了重新加工 ,,朱元璋變成了溫良敦厚的王者 ,理智有余 ,,缺乏真實感 ,。又如,《太祖實錄》 載 :洪武二年 ( 1369) 六月庚午,,上召國子生問曰: “爾等讀書之余習(xí)騎射否,。” 對曰: “皆習(xí),?!?/span>曰: “習(xí)熟否。” 對曰: “未,。” 乃諭之曰: “古之學(xué)者文足以經(jīng)邦,,武足以戡亂,故能出入將相安 定社稷,。今天下承平,,爾等雖專務(wù)文學(xué),亦豈可忘武事,,《詩》 曰: '文武吉甫,,萬邦為憲 ’,惟其有文武之才,,則萬邦以之為法矣,。爾等宜勉之。”帝召國學(xué)生員,, 問其所讀何書及能射否,,對曰能。 復(fù)諭之曰: “不可學(xué)為迂闊,雖承平時國 家亦不可忘武事,,如臥虎然長使人畏而不敢肆侮,,若但如駱駝之臥人則侮之矣?!?/span>朱元璋以 “猛虎之臥”與 “駱駝之臥”的對比 ,,強調(diào)承平時期武事的重要性 ,語言生動活潑,, 符合其軍人氣質(zhì) ,。反觀 《太祖實錄》,引用 《詩經(jīng)》 詩句 “文武吉甫 ,,萬邦為憲”勉勵諸生 ,,文質(zhì)彬彬矣 ,然去朱元璋真實形象甚遠 ,。就這樣 ,,朱元璋真實的人物性格和人物形象就這樣被淹沒在史官們大量的系統(tǒng)的而又是細枝末節(jié)的潤飾之中 ,取而代之是一位儒雅知禮飽讀詩書的圣王形象,。朱棣打著祖制的旗號發(fā)動 “靖難之役”,又打著祖制的旗號登上皇位 ,,將其篡奪行為美化為符合祖制的正義和合法行為是朱棣最關(guān)心的問題 ,,也是朱棣篡史的核心問題 。在這種思想指導(dǎo)下 ,,朱棣不但反復(fù)篡改了 《太祖實錄》、《天潢玉牒》,,還炮制了 《奉天靖難記》,。 除了冒稱嫡子 ,美化自己 ,,丑化政治對手之外 ,,還有意將朱元璋圣王化 ,掩蓋其過失 ,,故朱棣篡改史事涉及面極廣 ,。在處理不同史事時 ,史官們運用了虛構(gòu) ,、隱沒 ,、竄改 、潤飾等曲筆手法 ,,使結(jié)果更合理 ,、更有說服力 、也更容易讓人相信 。毫不夸張地說 ,,朱棣篡史行為將中國古代官方修史曲筆問題推上了另一個高峰 ,,比之唐太宗篡改國史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棣篡史所造成的消極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朱棣大肆篡史為后世子孫開了惡例 ,,受此影響 《明實錄》 纂修質(zhì)量普遍不高 。后來的明朝皇帝或大臣往往利用纂修 《實錄》 的機會 ,,貶斥政敵 ,,抬高自己 。例如,,《英宗實錄》 對景泰帝朱祁鈺加以丑詆 ,,將其事系于 “廢帝郕戾王附錄”之下 。又如 ,,總裁焦芳依附劉瑾 ,,筆削任意 ,褒貶任情,,使《孝宗實錄》 成為曲筆誣飾的典型 ,。又如 ,嘉靖帝朱厚熜通過纂修 《武宗實錄》,,揭露武宗朱厚照的丑事 ,,來確立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 。再如 《光宗實錄》,,因為東林黨與閹黨的政治斗爭被纂修過兩次,, 幾乎淪為明代黨派政治斗爭的工具。朱棣篡史的消極影響甚至波及至清代 ,。例如,,《清太祖實錄》 初修于崇德元年 ,順治初多爾袞攝政時進行過改動 ,,福臨親政后又重修 ,,康熙年間又重修 ,雍正乾隆時期又加以校訂最終形成定本 ,。又如,,《清太宗實錄》 初修于順治初多爾袞攝政時期 ,福臨親政后重修 ,,康熙年間又修 ,,雍乾時期校訂形成定本 。這樣算來 ,,兩朝 《實錄》 都至少經(jīng)過兩次大規(guī)模重修,, 無怪乎孟森先生說: “改 《實錄》 一事 ,,遂為清世日用飲食之恒事 ,此為亙古所未聞?wù)摺?/span>”追根溯 源 ,,朱棣兩次重修 《明太祖實錄》 所造成的消極影響難辭其咎,。朱棣篡史帶來的問題不僅僅是以偽亂真 ,更大災(zāi)難是去真存?zhèn)?,。每次篡史之后 ,,都伴隨著大批官方文獻的銷毀 ,這給日后的辨?zhèn)闻c考證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朱棣革除建文年號 ,,建文一朝官方檔案蕩然無存 ,建文史事十不存一二,?!斗钐炀鸽y記》 所載 “靖難之役”極盡曲筆之能 ,雖然后來的官私史書對其中明顯的誣蔑之辭進行了刪改 ,,但是由于其成書最早 ,、無可替代,《太祖實錄》,、《太宗實錄》 乃至 《明史》 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它的烙印 ,。在《明史》 的纂修過程中 ,太祖與龍鳳政權(quán)之關(guān)系,、 太祖殺戮功臣的書法 ,、朱棣是否庶出 、靖難之役之評價等問題一直是萬斯同 ,、徐乾學(xué) ,、王鴻緒等人關(guān)注和討論的焦點問題。盡管史官們廣搜博證 ,,借鑒了許多前人的研究成果 ,,但終因史料缺乏,《明史》 還是出現(xiàn)了一些疏漏之處 ,。例如朱棣生母問題,《明史》 還是采用了 《太祖實錄》 的說法 ,,認為朱棣為高后所出 ,。又如劉福通之死,《明史》認為劉被張士誠部將呂珍殺害于安豐 ,,也采用了 《太祖實錄》 的說法 ,。又如,《明史》 說晉王朱棡 “性驕 ,,在國多不法 ,,或告有異謀”,,則是采用了 《奉天靖難記》 的說法 ??傊?,明史研究尤其是洪武、建文兩朝很多爭議問題和難解之謎都與朱棣篡改歷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系統(tǒng)清理朱棣篡改歷史的動機與經(jīng)過有助于我們解決一些舊的問題和發(fā)現(xiàn)一些新的問題,。來源:《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2014 年第 11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