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宗永樂大帝朱棣,,自稱奉天靖難,攻破南京,,奪取皇位后,,不止是大肆迫害建文帝遺臣,而且還收繳焚毀建文年間的奏書與公文,, 授意親信文人,,搞出來一部奇書 《奉天靖難記》 , 該書盡可能污蔑與抹黑去世的長兄,、懿文太子朱標(biāo)與建文帝朱允炆父子,, 否定他們的皇位繼承合法性。
在朱棣親自撰寫的這部奇書中,,他自己才是朱元璋一直最屬意的繼承人,。懿文太子朱標(biāo),屢次忤逆父皇朱元璋,,多有怨言,,出言詛咒,,靠陰謀詭計才保住太子位,,終于天奪其魄,短命夭亡,。 朱元璋病重時,,本欲傳位給自己,豈料朱標(biāo)之子,、皇太孫朱允炆,,矯詔篡位,之后更是重用奸臣,,荒淫無道,,無惡不作。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和朱允熥兄弟,,更對著朱元璋棺木仗劍大罵,開懷大笑。 所以,,朱棣才要奉天靖難,,廢朱允炆之皇位,將包括朱允熥在內(nèi)的朱標(biāo)兒孫盡數(shù)囚禁,。順便把建文四年改成洪武三十五年,,正是恢復(fù)大明正統(tǒng)。 因為此書太過于荒誕離奇,,所以連后來的明朝皇帝,,朱棣自己的子孫們,都不好意思當(dāng)真,。他子孫所修的《明太宗實錄》,,就將朱標(biāo)的“罪狀”減輕為:「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不稱太祖意」 朱棣一度還準(zhǔn)備篡改皇家玉牒,,把朱標(biāo),、秦王、晉王三個兄長,,全都改成庶出,,只留自己和同母弟周王是馬皇后所生,徹底否決朱標(biāo)一脈的繼承權(quán),,后來發(fā)現(xiàn)要改的記錄實在太多,,太麻煩了才作罷。 明朝晚期公布于世的《南京太常寺志》,,就留下了太子朱標(biāo)與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的生母,均為李淑妃的記錄,。 然而,,李淑妃之父李杰的碑文記載,他生于1331年,,只比馬皇后(1332年出生)大一歲,,只比朱標(biāo)(1355年出生)大上24歲。這很難是外祖父與外孫的年齡差距,。更有力的反駁,,李杰是在朱標(biāo)出生第二年,25歲才投奔朱元璋麾下的,,他那頂多十一二歲的幼女李淑妃,,又是如何在前一年生下朱標(biāo)的? 或許,,這就是朱棣當(dāng)年入主南京后,,一度想把三個兄長“變嫡為庶”,,讓自己變成朱元璋嫡長子的證據(jù),才在太常寺留下了相關(guān)記錄,。只不過這個李淑妃的年齡實在不對,,給她強行塞三個大好兒,也難以欺人,,所以最終作罷,。 也正因為朱棣自己捏造事實、篡改史料,,是種種樁樁,,鐵證如山,所以對「朱棣自稱馬皇后所生嫡子」一事,,從明朝晚期開始,,就不斷地有人質(zhì)疑,懷疑他其實就是個庶子,,生母另有其人,。說白了,就是一個人說多了謊話,,于是公信力大減,,真話也沒多少人信了…… 其中最有力的證據(jù): 皇四子燕王朱棣和皇五子周王朱橚是同母兄弟,是明朝二百多年來沒任何爭議的結(jié)論,。 洪武七年,,馬皇后還在世,周王朱橚給孫貴妃服“慈母喪”三年,,同樣是明朝官修史書《明實錄》 有確鑿記載的事實,。 ——所以,周王朱橚真的是馬皇后所生的嫡子么,?一個嫡出皇子,,在母后還在世時,卻給庶母服喪三年,,這實在太打皇后臉了,。偏偏朱元璋對馬皇后,,是史上公認的患難夫妻,,尊重禮敬。 五皇子周王,,會不會就是孫貴妃撫養(yǎng)的,?所以他得給孫貴妃服喪三年。也因為他實際是朱棣同母所生,,封藩于北宋故都開封府,,所以被視為朱棣最大的同黨,,成為建文帝削藩的優(yōu)先對象。 那么,,周王如果不是馬皇后所生,,那么他的同母兄長朱棣,生母又是誰呢,?這足以和《明實錄》等官方記載里,,說朱棣是馬皇后嫡子的記載,自相矛盾,。 堅持朱棣肯定是馬皇后嫡子的關(guān)鍵論點,,是朱棣起兵時就自稱馬皇后嫡子,建文帝君臣卻根本沒有反駁他,,指責(zé)他是“庶子冒嫡”,,問題是,誰知道相關(guān)史實,,是否經(jīng)過了朱棣的大面積收繳與篡改,? 朱棣最終認可的官方記錄,從《明太祖實錄》到《明太宗實錄》,,是自己與朱標(biāo),、秦王、晉王,、周王都是馬皇后所生嫡子,,卻忘了刪掉周王給孫貴妃服喪三年的記載。 因為長兄朱標(biāo)/次兄秦王朱樉/三兄晉王朱棡都去世了,,自己這個「孝慈高皇后所生嫡子」 ,,當(dāng)然也就是「太祖高皇帝在世的最年長嫡子」,是按繼承順序正常接班的,。 清朝修《明史》,,出于政治需要,竭力抹黑了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因為他發(fā)動“成化犁庭”,,將建州女真的老祖宗董山擒斬;竭力抹黑了明神宗萬歷帝朱翊鈞,,因為努爾哈赤就是在萬歷年間以“七大恨”之名,,建立后金國,起兵反明,。 但對朱棣,,不止是評價里吹噓他的功業(yè)“遠邁漢唐”,更將他殘害建文忠臣家眷,,將其妻女貶入教坊司,,竭力欺凌的種種黑歷史盡數(shù)隱沒,,這些記載,也包括朱棣其實并非馬皇后嫡子,、生母另有其人的推測,,存留在明朝當(dāng)時人的各種筆記中,流傳到了后世…… 也正因為朱棣開了這個先例,,再加上朱元璋《皇明祖訓(xùn)》:【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dāng)守分毋動,,遣信報嫡之當(dāng)立者,務(wù)以嫡臨君位,,朝廷即斬奸臣,。】 所以,, 現(xiàn)任皇帝的庶長子,,與前任皇帝的嫡子,繼承順位誰高誰低,,就一度扯不清楚了,。 土木堡之變, 明英宗朱祁鎮(zhèn)被瓦剌軍俘虜后,, 孫太后急調(diào)襄王金符,,就是必須做出的政治姿態(tài)。因為襄王朱瞻墡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嫡五子,,如果按朱棣奉天靖難為前例,,他的繼承順位,不低于朱見深這個皇帝朱祁鎮(zhèn)的庶長子,。 此時朝堂群臣百官,,大都是明宣宗朱瞻基提拔,他們當(dāng)然不可能接受,,帝系就此離開明宣宗一脈,。然而國家危難、兩歲天子又確實不可行,,所以,,群臣才群起擁戴朱祁鈺這個明宣宗庶次子,。 朱瞻墡此時已上書朝廷,,請?zhí)又煲娚罴次?,同時朱祁鈺監(jiān)國輔政,是用最“政治正確”的態(tài)度,,及時撇清自己對皇位毫無覬覦,。 ——但如果他真有祖父朱棣一般的雄心壯志,作為嫡出皇子親王,,拒不受“偽詔”,,從襄陽起兵討伐“庶出偽帝”,第二次奉天靖難,,還真是有《皇明祖訓(xùn)》為法理依據(j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