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坐落在天壽山的主峰南麓,,葬在其中的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明成祖朱棣和他的皇后徐氏,。長陵是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造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帝后合葬陵墓,。 永樂七年,,明成祖親自前往,在諸多風(fēng)水大師的陪同下最終選擇了現(xiàn)在長陵的所在地,,并且將原先黃土山后山脈重新命名為天壽山,。就長陵四周的山脈分布來說,形成了東西南北各有一山的形式,,稱之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勢呈祥”的風(fēng)水格局,。 明永樂七年(1409年)始建, 歷時四年竣工,。 永樂五年,,皇后徐氏病逝,永樂十一年長陵落成時,,才從南京將棺槨運到北京,,葬于陵中。而祾恩殿則是在三年后才建成,。永樂二十二年,,成祖病逝于北征途中,同年葬入長陵,。此后,,長陵陸續(xù)增建了神道墓儀設(shè)施。 長陵的陵寢建筑是由前導(dǎo)部分和陵宮建筑兩部分組成,。 神道是由石牌坊,、大紅門、神功圣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等一系列墓儀設(shè)施組成。 長陵的陵宮建筑,,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院落組成,。其建筑風(fēng)格宏偉壯觀,修建工程浩繁,,用料嚴(yán)格考究,,施工精細,在中國歷代皇帝陵寢中是比較突出的。 來到長陵,,首先見到的是一座紅墻黃瓦的陵門,。陵門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陵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已拆除并封塞),。 長陵的陵宮建筑為前方后圓,。前面共有三進院落,。 第一進院落東側(cè)為神廚,、神廚前有碑亭一座,重檐歇山頂,,亭內(nèi)有龍趺碑一座,。此碑建于嘉靖二十一年,原本是無字碑,,后清順治年間在碑身正面刻了清世祖諭旨,,用滿漢文字記述了當(dāng)時明陵的情況和對陵墓的修繕保護措施。碑陰面刻有清高宗在乾隆五十年撰寫的《偈明陵八韻》等,。 院門正中為祾恩門,,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單檐歇山頂,,門身的斗拱、闌額,、瓦飾,、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成。 祾恩門北面兩側(cè)各有神帛爐一座,,用以焚燒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文,。
進了祾恩門,里面便是第二進院落,。主殿便是祾恩殿了,。此殿為重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進深五間,,基座三層,漢白玉石欄板,望柱,,是供奉帝后牌位和舉行祭祀的地方,。殿內(nèi)有60根整材楠木柱,中間四根最為粗壯,。 祾恩門 長陵祾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后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皆不相同,。 室內(nèi)明間、次間各設(shè)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岸牎弊窒岛笫佬掭輹r誤寫。門下承以漢白玉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其欄桿形制,,為龍鳳雕飾的望柱,和寶瓶,、三幅云式的欄板,。臺基四角及各欄桿望柱之下,各設(shè)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龍頭),。臺基前后則各設(shè)有三出踏跺式臺階,。其中路臺階間的御路石上雕刻的淺浮雕圖案十分精美。 祾恩門兩側(cè)還各有掖門一座,,均作隨墻式琉璃花門,,門上的斗拱、額枋,,門頂?shù)耐唢?、椽飛均為黃綠琉璃件組裝,在紅墻的映襯下格外分明,。 跨進祾恩門,,高大巍峨的祾恩殿顯現(xiàn)在眼前。祾恩殿是供奉帝后神牌(牌位)和皇帝謁陵時舉行祭祀儀式的地方,。 祾恩殿建成于永樂十四年(公元 1416年),,規(guī)模大,,等級高,用料考究,。它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欄桿圍繞的須彌座式臺基上,。御路石刻有祥云、升龍,、海馬,、海水等圖案,工藝精湛,。 祾恩殿 大殿呈長方形,,殿墻為紅色,重檐廡殿頂,,面闊九間(通閉66.56米),,進深五間(通深29.12米),象征著皇帝的“九五”之尊,,總面積達1938平方米,,是國內(nèi)罕見的大型殿宇之一。三級臺基和重檐廡殿頂都為古建筑中等級最高的規(guī)制,,(只有故宮三大殿,、太廟可用)。 殿上榜額,,書“祾恩殿”三金字。 祾恩殿 殿內(nèi)“金磚”鋪地,,支撐殿宇的60根金絲楠木大柱,,高14米,直徑1.17米,,用材粗壯,,不加粉飾,是世上不可多得的奇材佳木,。大殿內(nèi)粗壯的楠木柱子未用一根釘子,,與大梁用卯凸凹槽相互勾連撐了大殿。這座楠木巨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一,。也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稱是我國古代木構(gòu)建筑中的珍貴遺物。 金絲楠木 進入大殿,,一座永樂皇帝朱棣的銅坐像矗立在大殿中央,,大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永樂皇帝等,。 朱棣像 朱棣1402年在南京登基,改元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改革機構(gòu),,設(shè)置內(nèi)閣制度,對外五次親征蒙古,,收復(fù)安南,,并于東北設(shè)奴兒干都司,在西北置哈密衛(wèi),,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設(shè)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鞏固了南北邊防,維護了中國版圖的完整,。多次派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外友好往來。 同時還命人編修《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1421年遷都北京,對強化明朝統(tǒng)治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位期間將由靖難之后的瘡痍局面發(fā)展至經(jīng)濟繁榮,、國力強盛的盛世,史稱“永樂盛世”,。 金龍冠 明成祖以雄才大略,,承高帝之后,天下初定,,國力大充,,乃思揚威德于域外,此其與漢孝武,、唐太宗之時代正相類,。明成祖既北定韃靼,耀兵于烏梁海以西,,西辟烏斯藏,,以法號羈縻其酋,南戡越南,,夷為郡縣,。陸運之盛,,幾追漢唐,乃更進而樹威于新國,。鄭和之業(yè),,其主動者,實絕世英主明成祖其人也,。 皇冕 現(xiàn)在裬恩殿內(nèi)有定陵出土文物展覽以及永樂皇帝與明長陵歷史陳列展,。更向世人展示了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 龍袍 祾恩殿后側(cè)便是第三進院落,,院內(nèi)沿中軸線方向建有兩柱欞星門及石供案,,案上擺有石五供。 出了大殿后門,,是一院門,,穿過院門,來到最后一進庭院,。這里是陵園的后部,,有欞星門、石五供,、和寶城,。包成又由明樓、方城和寶頂組成,。 欞星門是一兩柱牌樓門,,為柱出頭式牌坊,其兩方形石柱,頂部各雕一坐龍(兩龍相對),,前后戧抱鼓石,。欞星門象征天門,是一種象征王制,、點綴意義極強的標(biāo)志性建筑。 欞星門 兩柱牌樓門后正中神道上為石幾筵,。它由石供案和五件雕刻精致的石供器組成(一個三足鼎形石香爐,、2個花瓶、2個燭臺),。 石五供 石五供后是寶城,,又叫作“寶山城”,因城內(nèi)覆蓋玄宮(墓室)的封土稱為“寶山”而得名,。寶城城高7.3米,,外側(cè)雉堞(垛口)林立,內(nèi)側(cè)置宇墻,,中為馬道,,寬1.9米,。寶城周長約2華里。寶城之內(nèi)是埋葬帝后的玄宮(墓室)建筑,,上面堆滿封土,,中央部分隆起,像一座小山陵,,故稱“寶山”,。我國古代的陵冢,秦,、漢以來,,多作覆斗形狀,其周圍的陵墻平面也作方形,,而明朝的帝陵,,自南京孝陵始,則創(chuàng)制為圓形的陵冢,,外護以圓形寶城墻的制度,。 明樓 明樓是寶城的城樓,重檐歇山頂,,上下檐四面均各顯三間,,上檐飾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下檐飾重昂五踩斗拱,,斗拱后尾均砌于磚體內(nèi),。明樓的上下兩檐之間,在南面一側(cè)有華帶式木榜額,,書“長陵”兩金字,。 方院后面是圓形的寶城,寶城前部建有方城,,方城上有明樓,,重檐歇山頂,樓內(nèi)有“圣號碑”,。碑制龍首方趺,,篆額“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此碑并非原物,,世宗皇帝改朱棣廟號為“成祖”,用木頭刻好后嵌在碑上,。嘉靖二十四年,,太廟失火將成祖牌位燒掉了,到神宗年間,,重新建起了現(xiàn)在的明樓和圣號碑,。 圓形的寶城中間,,圓丘式寶頂上,松,、柏,、橡樹成林,寶頂之下便是長陵的地下宮殿了,。 圣績碑 登上明樓,,樓內(nèi)正中立有“圣號碑”。碑制為龍首方趺,,篆額“大明”,,下刻“成祖文皇帝之陵”七個徑尺楷書大字。其中,,“成祖”,,是朱棣的廟號;“文”是朱棣的謚號(寓意“經(jīng)緯天地”),,文字舊時泥金,,碑身用朱漆闌畫云氣,故又有“朱石碑”的俗稱,。 站在明樓上,,還望四周,明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cè)山下,。陵寢建筑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tǒng)一,,形同"天造地設(shè)"的完美境界,充分體現(xiàn)"天人合一"的哲學(xué)觀點,,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華表雙標(biāo)白玉欄,紅門下馬駐銀鞍,。朝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這是明代詩人張循占對于當(dāng)時長陵景象的描寫,,從中可以反映出昔日長陵的威嚴(yán),。 長陵首先體現(xiàn)出的是規(guī)模大、等級高,。從現(xiàn)在存留的一些建筑以及華表,、石像等等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長陵的整體規(guī)格在帝王中也是首屈一指的,。長陵上有一座祾恩殿,,是目前長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宮殿。他是仿照明代皇宮來建造的,,是國內(nèi)非常罕見的大型宮殿之一,。祾恩殿用材考究,其中所用的木材主要是優(yōu)質(zhì)的楠木,。從祾恩殿的整體建造中我們就可以看出,,當(dāng)時整體給帝王陵墓建造上所花費的人力物力是巨大無比的。 在古代帝王的陵墓都是被視作是神圣的禁地,,帝王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尊嚴(yán),。因此不單單是老百姓不能隨便的出入,就算是朝廷大臣到了此地也是要下馬,,恭恭敬敬的步行進入陵區(qū),,不得有絲毫的不敬之意。長陵的“下馬碑”就有5.32米之高,,正反兩面皆刻著“官員人等至此下馬”這幾個大字,。 總的來看,明長陵的規(guī)模,、華麗程度都是明朝之最,,此處不再一一細數(shù)其中的建筑。但是從中其實也是反映出了當(dāng)時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的智慧結(jié)晶,。在古代皇帝作為權(quán)力的象征,,就可以擁有如此碩大的陵墓,但是平民百姓確是草草收場,,更甚至于是要為了皇帝的身后陵墓而獻出自己的生命,。在古代社會來說,君臣等等的儒家倫理道德束縛了勞動人民,。就現(xiàn)在來看,,雖然留存至今的帝王陵墓規(guī)模浩大值得我們后人敬佩,但是建造此浩大工程背后的古代勞動人民則是更需要我們深思和懷念的。 明十三陵之首陵—長陵,,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墓,,是十三陵中建筑最早、面積最大,、規(guī)模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用料最考究的陵寢,。陵內(nèi)用于祭祀的陵恩殿是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楠木殿之一,,陵恩殿建筑在漢白玉雕刻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所有木件全部為金絲楠木加工而成,,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二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2300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殿內(nèi)陳列著定陵地下宮殿出土的文物數(shù)百件。殿中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做工精湛考究,,形象逼真,此造像是世上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佳作,。 明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縣境內(nèi),,距北京故宮五十公里。陵區(qū)南起石牌坊,,北倚天壽山主峰,。四面環(huán)山,綠樹叢叢,。南面又有龍虎兩山左右對峙,,勢如門戶。當(dāng)中奔流不息的山水自西向東而去,,好似天然的護陵河,。南北貫通的高速路似一條巨龍連接著長陵至故宮。 明長陵為十三陵之首,,永樂皇帝和皇后徐氏的合葬墓,。是永樂皇帝建北京皇宮(故宮)的第三年(公元1409年)自建的“壽宮”。陵園規(guī)模宏大,,用料嚴(yán)格考究,,施工精細,,工程浩繁,營建時日曠久,,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 明長陵陵恩殿是嗣皇帝祭祀永樂帝后的場所,,建筑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殿面闊九間(66.56米),,進深五間(29.12米),,象征著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六十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二千三百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徑達到1.124米,,為世間罕見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佳作。此外陳列著明陵地宮出土文物數(shù)百件,,播放1956年發(fā)掘地宮的實況錄像,,幫助游人解開地宮之謎。 明長陵,,建筑最早,、面積最大、規(guī)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筑保護最完整。歷經(jīng)六百年滄桑,,仍完好無損,,金碧輝煌。它早已被公布為全國第一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不權(quán)以其宏大的古建筑和輝煌的藝術(shù)成就,,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吸引著每年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外游人和各界專家學(xué)者,而且永樂皇帝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有作為的皇帝,,所以長陵又是世界最有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毛澤東、鄧小平,、周恩來,、劉少奇、葉劍英,、宋慶齡,、楊尚昆、萬里,、彭真,、阿沛.阿旺晉美、郭沫若等老一輩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在百忙中都到過長陵,。毛澤東曾三次到長陵。鄧小平,、劉少奇來過兩次,。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及丈夫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瑞典首相約蘭.佩爾松,、德國總統(tǒng)羅曼.赫爾佐克等國家首腦到長陵參觀后表示非常贊賞,。明長陵永遠以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優(yōu)良的秩序,、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歡迎中外朋友前來光臨。 作為明早期的建筑,,祾恩殿在建筑面積,、屋廈形制、琉璃瓦顏色,、屋脊走獸,、構(gòu)槊形制、臺基形式等方面,,都遠勝于中晚期的殿宇建筑,;祾恩殿的建筑大木構(gòu)件尺寸之大極為罕見,檐部鎏金斗拱的采用具有標(biāo)志性的時代特征,,在建筑裝飾方面也顯得更為講究和端莊肅穆,,這些都反映了當(dāng)時國家的富庶與強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