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qū)懷長路上,,處在天壽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寢。在十三陵中建筑規(guī)模最大,,營建時間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區(qū)內(nèi)最主要的旅游景點之一,。 明長陵鳥瞰 明長陵是十三陵的首陵,,從1409年至1427年,前后共用了十八年時間,。陵區(qū)占地面積十二萬四千平方米,,其建筑風(fēng)格宏偉壯觀,修建工程浩繁,,用料嚴(yán)格考究,,施工精細(xì),僅地下宮殿就歷時四年,,在中國歷代皇帝陵寢中是比較突出的,。 現(xiàn)存建筑有寶城、明樓,、石五供,、兩柱牌樓門、祾恩殿,、祾恩門,、碑亭以及三進(jìn)院落的宮墻和因墻而設(shè)的陵門、角門等,。地宮未發(fā)掘,,同時沒有被盜墓記錄。 明長陵平面圖 朱棣與皇后徐氏 長陵平面布局呈前方后圓形狀。其前面的方形部分,,由前后相連的三進(jìn)院落組成,。第一進(jìn)院落,前設(shè)祾恩門一座,。其制為單檐歇山頂?shù)膶m門式建筑,,面闊顯五間,檐下額枋,、飛子,、檐椽及單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構(gòu)件;其下辟有三個紅券門,。祾恩門之前建有月臺,,左右建有隨墻式角門。院內(nèi),,明朝時建有神廚(居左),、神庫(居右)各五間,,神廚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廚,、神庫均毀于清代中期,,碑亭則保存至今。 外紅門 祾恩門面闊五間、進(jìn)深三間 祾恩門 《太常續(xù)考》等文獻(xiàn)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于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受?!敝猓岸鳌弊秩 柏铇O之恩”意,,長陵棱恩門,為單檐歇山頂形制,,面闊五間(通闊31.44米),,進(jìn)深二間(通深14.37米),正脊頂部距地面高14.57米,。檐下斗拱為單翹重昂七踩式,,其平身科斗拱耍頭的后尾作斜起的桿狀,與宋清做法俱不相同,。室內(nèi)明間,、次間各設(shè)板門一道,稍間封以墻體,。其中明間板門之上安有華帶式榜額,,書“祾恩門”三金字?!岸牎弊窒岛笫佬掭輹r誤寫,。 祾恩殿面闊九間進(jìn)深五間,,象征“九五之尊” 祾恩殿整體由金絲楠木制成 祾恩殿共有60根金絲楠木柱 祾恩殿最粗金絲楠木柱,,高12.58米,,底徑1.124米 坐落在第二進(jìn)院落北面正中的主體建筑祾恩殿,是當(dāng)年嗣皇帝謁陵祭祀舉行儀式的場所,,建成于永樂十四年(1416年),。祾恩殿建筑在漢白玉雕刻成的三層臺基上,金磚鋪地,。 祾恩殿呈長方形,,殿墻為紅色,殿頂為古建筑中等級最高的重檐廡殿頂,。此殿是國內(nèi)罕見的大型殿宇之一,,也是明代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堪稱是我國古建筑中的珍貴遺物,。 欞星門與明樓 方城與明樓 明樓中的石碑 祾恩殿面闊九間(66.56米),,進(jìn)深五間(29.12米),,象征著皇帝“九五”之位。所有木件全用金絲楠木為之,,古色古香,。一米多直徑,十幾米高的60根金絲楠木大柱,,承托著2300平方米的重檐廡殿頂,,雄偉壯觀、舉世無雙,。最粗的一根重檐金柱,,高12.58米,底徑達(dá)到1.124米,,為世間罕見佳木,。殿中端坐于九龍寶座之上的永樂皇帝銅像,形象逼真,,做工精湛考究,,此造像是巨上精美絕倫的藝術(shù)佳作。 |
|
來自: 輕風(fēng)無意 > 《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