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四)根湯(自擬方) 【處方】姜,、蔥、香菜,、(白菜)取根 【用法】各適量,,煎水服用,,也可加紅糖,夏季可加豆豉20g,,冬季可加白蘿卜,。 【主治】治外感風寒,用之見汗即效,,使用方便,,隨手可取,連續(xù)飲用,,越早越好,;空調病亦效。本方對霧霾天上呼吸道疾病有預防作用,。本方對兒童外感發(fā)熱初期,,體溫高,手足逆冷者有奇效,。 2.加味香薷飲(自擬方) 【處方】銀花15g,、連翹15g、香薷6g,、黃連3~6g,、藿香10g、佩蘭10g,、荷葉6g,、苡仁10g、白豆蔻10g(新加味香薷飲:銀花,、連翹,、香薷、扁豆花,、厚樸) 【主治】治療暑濕感冒,。暑天外感合香蘇散效果更佳。 3.抗流感六藥(自擬方) 【處方】銀花藤20g,、連翹20g,、銀柴胡10g、青蒿10~20g,、黃芩9g,、桔梗6g 【主治】治療內有郁熱的各種感冒發(fā)熱病的效方,合感冒群藥可用于預防流感,。 【加減】 (1)咳嗽合止嗽四藥(桑葉,、蘇葉、浙貝,、前胡),。 (2)咽腫痛合白蛇合劑(白花蛇舌草,、赤芍、白茅根),。 (3)體溫達30度以上時,,青蒿可用至30g。 (4)高熱不退合白虎湯(石膏50~100g,,知母10g,,粳米15g)。 【禁忌】治療期間,,停食肉蛋奶,,療效更佳。 4.加味清震湯(自擬方) 【處方】荷葉30g,、升麻6g,、半夏6g、炒榔片6g,、蒼術10g,、羌活2g、藁本2g 【主治】治療暑濕感冒或外感后表證已解,,濕邪留滯者。癥見頭暈,,頭重如裹,,肢體沉重,口黏,,口干而不欲飲或納呆者,。 5.感冒四藥(即《中藥方劑臨床手冊》中之羌蒡蒲薄湯) 【處方】牛蒡子6~15g、薄荷3~9g,、蒲公英15~30g,、羌活6~9g 【主治】治療普通感冒的代表方,是風寒,、風熱感冒的通用方,。 【加減】對內有郁火兼便秘者,可適當加僵蠶,、蟬蛻,、姜黃、大黃(升降散),。本方可用于流感,、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均有良效,。 6.感冒群藥(自擬方) 【處方】羌活6~10g、蒲公英15g,、板藍根20g,、大青葉6g、貫眾6g 【主治】本方為治療流感效方,,亦是治療和預防感冒的有效方劑,。 7.柴胡三仁蛇舌草湯(自擬方) 【處方】柴胡12g、黃芩9~12g,、半夏6g,、黨參3~10g、杏仁6g,、苡仁10g,、白豆蔻9~12g、白花蛇舌草30g,、炙甘草6g 【主治】頭暈,、頭重、頭腦不清,、乏力,、心煩、失眠,、胸悶,、納呆、舌苔白膩,,頸筋部(胸鎖乳突?。┚屑碧弁础S糜谕飧泻箨庩柺д{癥,。重疊感冒,,用藥不當,使邪居少陽,,正邪相爭,,陰陽失調;或熱病后期氣機失調,。方 8.白蛇合劑(石家莊市中醫(yī)院老中醫(yī)效方) 【處方】白花蛇舌草15~60g,、白茅根15~30g、赤芍9~15g 【主治】呼吸道系統感染,、泌尿系統感染或消化道的某些炎癥,,均有療效,特別對腮腺炎、慢性扁桃體炎,、急性淋巴結炎,,有肯定療效。 【加減】 (1)呼吸道感染見發(fā)熱,,加感冒群藥,、青蒿20~30g。 (2)若腮腺腫大堅硬者,,加浙貝10~30g,、海藻30g、連翹30g,。 (3)食道炎及上消化道腫瘤,,加山慈菇12g、天冬20g,。 (4)支氣管炎加止嗽四藥,。 (5)一般性肺炎加麻杏石甘湯(麻黃12g、杏仁6g,、甘草6g,、石膏15g)。 (6)尿路感染尿赤,、尿道疼痛,,加導赤散(生地10~15g、木通3~6g,、甘草3~6g,、竹葉6g)。 (7)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苦咽干低熱者,合小柴胡湯加青蒿30g,。 【方源】本方又稱抗炎合劑,,為石家莊市中醫(yī)院邢須林老中醫(yī)方,原方本意用于治腮腺炎,。 9.五花湯(自擬方) 【處方】銀花15g,、紅花12g、玫瑰花6g,、代代花6g,、辛夷6g、白芷6g 【主治】治鼻炎,、鼻竇炎的常用方,,亦用于治療外感出現的鼻塞流涕。 10.止嗽四藥(自擬方) 【處方】桑葉6g、蘇葉6g,、浙貝6g,、前胡6g 【主治】用于外感咳嗽,肺燥咳喘,,兒童咳嗽用之效果均佳,。 11.平喘五藥(自擬方) 【處方】麻黃根3~9g、炙麻黃3~9g,、蘇子3~6g,、炒卜子10~20g、葶藶子6~9g 【主治】哮喘,。 【加減】哮喘見心功能弱者加玉竹,;如汗多者加熟地益腎納氣平喘;咳喘日久可加補骨脂10g,、烏賊骨15g,。 12.清肺四藥(自擬方) 【處方】白花蛇舌草15~30g、魚腥草9~15g,、仙鶴草15~30g,、桑皮9~12g 【主治】適用于肺經郁熱??捎糜跉夤苎?、肺炎的治療。 13.抗癆四藥(經驗方) 【處方】丹參12~30g,、黃芩9~15g,、百部9~12g、功勞葉9~12g 【主治】肺結核,。 【加減】 (1)咳血,,加白芨10g、仙鶴草30g,。 (2)胸膜粘連,,加紫菀30g、桔梗6g或胸膜粘連三藥:桃仁,、杏仁,、紫菀。 (3)納少,,加炒谷麥芽各30g,。 (4)治腸結核加夏枯草、貓爪草,。 (5)治淋巴結核,、骨結核配用蜈蚣一條研粉,,紅皮雞蛋一個,小頭處打個小口,,倒出一些蛋清把蜈蚣粉放進蛋內蒸熟后食用,,蜈蚣有抗結核的作用。 14.引火湯(傅青主驗方) 【處方】熟地30~60g,、巴戟天6~10g,、茯苓6~9g、麥冬10~20g,、五味子6g 【主治】只要具備口干,、咽干癥狀以夜間為重者,即可用本方為基礎方,。同時治療慢性扁桃體炎,、干燥綜合征、糖尿病,、高血壓,、慢性咽炎等。 15.加味半夏厚樸湯(經驗用方) 【處方】半夏3~6g,、厚樸3~6g,、茯苓6~9g、蘇梗3~6g,、蘇葉10g,、炒香附10g、陳皮6g,、生姜3片 【功效】行氣散結,,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氣,癥見咽中如有物堵,,吐之不出,,吞之不下。 【加減】 (1)伴咽喉疼痛者,,加牛蒡子10g,、山豆根3g。 (2)咽中有痰難以咯出者,,加花粉10g,。 (3)咽癢者,,加芥穗6g,、烏梅6g。 (4)伴咽喉不利,、聲音嘶啞者,,加青果6g、元參6~15g、木蝴蝶6~9g,;病程長,,久治不愈,痰為膠狀者,,加赤芍10g,、海浮石10g。 (5)用其他藥均無效者,,本方加浙貝10~20g,、烏梅6g、升麻6g,、威靈仙15g,、夏枯草15~30g、貓爪草15~30g,。 16.補腎健脾湯《河北中醫(yī)內科驗方選》 【處方】菟絲子9~12g,、巴戟天9~12g、補骨脂9~12g,、五味子6g,、山藥9~12g、芡實9~12g,、蓮子9g,、炙甘草9~12g 【主治】常用于慢性結腸炎,長期使用抗生素或寒涼之品傷脾胃,,大便稀溏者,;或脾虛大便次數偏多者。 17.止瀉四藥(經驗用藥) 【處方】炒榔片3~9g,、地榆15~30g,、炒山楂9~15g、銀花15~30g 【主治】急性腹瀉有可靠療效,,臨床應用優(yōu)于抗生素點滴,。 【加減】 (1)治療水瀉,加車前子30g(包煎),、白術10g,。 (2)治療食魚蟹后泄瀉,加紫蘇葉10g,。 (3)瀉下無度,,加石榴皮10g、赤石脂10g,。 18.健脾培元方(自擬方) 【處方】黃芪10g,、黨參6g,、太子參6g、炒谷芽15g,、炒麥芽15g,、雞內金10g、山藥9g,、炙甘草6g 【功效】健脾培元,。 【主治】用于久病脾腎虛,無食欲,,可健脾腎,,增食欲。 19.開胃進食四藥(經驗用藥) 【處方】柴胡3~6g,、陳皮3~6g,、炒谷麥芽各15~30g 【主治】用治胃口不開。 20.胃潰瘍方(經驗用藥) 【處方】烏賊骨20g,、白芨10g,、蒲公英20g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21.調氣三藥(經驗用藥) 【處方】陳皮6g,、枳殼6g,、桔梗6g 【主治】用于中焦氣滯證。陳皮理氣,;枳殼降氣,;桔梗升氣。 22.止呃(嘔)三藥(經驗用藥) 【處方】夜交藤50g,、旋復花6~9g,、柿蒂9g 【功效】溫胃止嘔逆,清熱和胃 【主治】嘔逆 【加減】臨床常與刀豆子20g,、連翹30g合用,,。 23.疏肝調氣五藥(自擬方) 【處方】炒香附12g,、郁金12g,、梔子6g、神曲15g,、蒼術6g 【主治】用于氣機瘀滯引起的脾胃不適,,加味治之常見佳效。 24.升降納化湯(自擬方) 【處方】柴胡6g,、枳殼6g,、白術15g、雞內金10g 【主治】用于升清降濁,、健脾化食,。可治氣機不暢,、納食不香,。 25痞滿五藥(經驗用藥) 【處方】炙杷葉9~12g、蘇子3~6g,、杏仁6~9g,、橘紅9~12g、降香9~15g 【主治】治療冠心病,、心肌炎,、胃炎等,表現為胸悶或胸脘痞滿者可用之,。 【方源】葉天士《臨證指南醫(yī)案》,。 26.利胃通腑方(經驗用藥,參照仝小林先生用藥經驗化裁而來) 【處方】太子參15g,、黨參10g,、枳實6g、枳殼6g,、炒榔片3~10g,、炒卜子30g、二丑2g,、大黃6g,、虎杖15g 【主治】治腹脹見大便不暢者。亦可用于食滯胃腸,、排便不暢或排便黏滯潔具者,,一般服3~7劑收效。 27.便秘常用系列方(經驗用藥) (1)當歸30g,、肉蓯蓉30g,、升麻6g、鎖陽10g,,可用于陽虛便秘,。 (2)生地10~30g、麥冬10~30g,、元參10~30g,,增液湯可用于陰虛便秘。 (3)生白術30~60g,、生地20~30g,、升麻10g,老年脾虛便秘,,多用于以大便頭干為主癥者,。 (4)瓜蔞30g,、杏仁6g、升麻6g,,宣肺潤腸通便,。 (5)枳實10g、生白術30~60g,、荷葉6g,,可用于腹脹便秘。 (6)皂角2~3g或皂角粉0.5~1g,,有清潔腸道的作用,,便通即停,不可久服,。 (7)生白芍30g,、炒白芍30g、赤芍15g,,三藥合用對肝郁血虧便秘有良效,。 28.中老年保健三藥(經驗用藥) 【處方】北沙參10g、丹參20g,、制首烏12g 【主治】本方有抗衰老,、調氣血、和臟腑之作用,;有病治病,,無病保健,延緩衰老,。 29.老年保健四藥(經驗用藥) 【處方】北沙參10g,、丹參20g、制首烏12g,、石斛20g 【主治】本方保護脾胃,、抗衰老,為老年保健妙方,。 30.平補肝腎四藥(經驗用藥) 【處方】女貞子20g,、旱蓮草10g、枸杞15g,、仙靈脾20g 【功效】平補肝腎,。 【主治】肝腎虛損見腰膝酸軟,目昏不清,,夜寐多夢者,。 【加減】肝腎虛亦可用二至丸(女貞子20g、旱蓮草20g)滋補肝腎?!局髦巍扛文I陰虛所致的頭暈,、耳鳴、失眠,、咽干,、衄血。 31.頭痛系列方(經驗用藥) (1)石楠藤10~20g,、白芷6g、川芎6~15g,、天麻10~15g,、蔓荊子10g,可作為頭痛基本方加減應用,。 (2)土茯苓蔓荊子藥組:土茯苓30~60g,、蔓荊子10g,可用于治濕濁頭痛,,或頑固性頭痛見頭蒙者,。 (3)頭痛組方:川芎6g、白芷6g,、藁本9g,,可治頭痛遇風加重,或梳頭時頭皮痛者,。 32.扶正四藥(經驗用藥) 【處方】黃精20g,、太子參15g、枸杞15g,、仙鶴草30g 【主治】正氣不足,,見乏力倦怠,體力不支,,或稍勞即累者,,此四藥可用于亞健康之調理。 33.解郁通絡方(自擬方) 【處方】生麥芽20~30g,、郁金15g,、佛手·10g、香櫞10g,、青皮6g,、蘇梗10g、路路通10g,、莪術3g,、橘絡3g 【主治】肝郁日久,久病入絡,。癥見胸脅脹痛,,食納不香,,善太息,大便不暢,,舌下絡脈青紫者,。 34.升血小板白細胞藥組(經驗用藥) (1)仙鶴草30g、虎杖20g,、雞血藤30g,,驗方加入應證方藥中可升高白細胞。 (2)虎杖20g,、生地20g,、雞血藤30g、女貞子15g,,可加入應證方藥中有升高血小板之功效,。民間治療血小板減少驗方:黃鼠狼去皮、內臟后,,焙干研細粉與白面焙成干餅食用,,每天用藥粉10g,驗之有效,,可資參考,。 35.三仙湯(經驗用藥) 【處方】仙茅9~15g、仙靈脾9~20g,、仙鶴草15~20g 【主治】亦稱為亞健康三藥,,治療不明原因的疲乏無力,無痰無熱,,記憶力下降,。 36.調氣四藥 【處方】柴胡6g、蘇子6g,、桔梗6g,、枳殼6g 【主治】四藥可調達氣機。 37.口瘡四藥及其他方法應用(經驗用藥) 【主治】銀花10~30g,、銀柴胡9~15g,、生甘草6~12g、大黃3~12g 【主治】口瘡初期,,常用本方解毒,,清濕熱,降濁氣,。 【加減】 (1)濕熱重者上方加茵陳蒿湯(茵陳10~30g,、梔子10g、大黃6~10g)。 (2)口瘡日久,,纏綿不去,,反復發(fā)作者,可在上方基礎中用生黃芪,、銀花(或銀花藤),、當歸各30g(兒童用量10~15g),養(yǎng)陰益氣活血,。 治療口瘡常用系列方藥: (1)初期,,加蛇莓草20g、木賊草15~20g,。 (2)日久,,加女貞子10~20g、仙靈脾15g,、麥冬15g,、元參15g,。 (3)口瘡疼痛厲害,,加全蝎6g。 (4)伴口苦咽干加小柴胡湯,,其中減黨參改用元參15g,。 (5)大便干燥,數日不行,,加蘆薈1g,、大黃3g。 (6)外用吳茱萸粉調醋貼腳心,,男左女右,。 (7)明礬50g,淘米水煎湯泡腳,,1劑可用數次,。 38.散風定痛湯(家傳秘方) 【處方】破骨紙9~12g、白蒺藜9~12g 【主治】治牙痛神效,。方中破故紙具有助命門真火,,引導虛火下行的目的,白蒺藜散風定痛,。適用于各種牙痛,。 【加減】 (1)牙齦腫痛、口臭,,多屬微熱,,合清胃散(生地10~15g、知母9g、當歸6g,、升麻6g,、黃連6g)治之。 (2)若牙痛,,牙齦局部長皰,,屬熱邪內蘊者,加銀花藤60~90g,、生甘草10~20g,、連翹30g、梔子10g,、大黃6~12g,。 (3)火牙,加生石膏30g,、細辛5g,,水煎放涼后,漱口,,每天3~4次,。 (4)牙齒松動者,多為腎虛或腎虛挾胃熱,,本方合玉女煎(熟地30g,、石膏10g、知母9g,、麥冬15g,、懷牛膝15g)治之。 (5)三叉神經痛(面頰痛),,加平肝熄風藥,。僵蠶15g、地龍15g,、蟬蛻15g,、鉤藤20g、石決明20g,、桑葉6g,、白芷6g、白蒺藜10~15g,、生甘草10g,,亦可加當歸20~30g、白芍20~30g,、炙甘草10g,。 39.醒神三藥(經驗用藥) 【處方】益智仁9~12g,、石菖蒲6~9g、茯苓9~15g 【主治】本方有醒神之作用,,可治困倦嗜睡,;也可與六味地黃丸相配,治療和預防老年癡呆,。 40.加減六味地黃湯(自擬方) 【處方】熟地30g,、山藥20g、澤瀉9g,、茯苓9g,、丹皮9g、枸杞15g,、女貞子20g 【功效】滋陰補腎,。 【主治】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聾耳鳴,,盜汗遺精,或虛火上炎而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或消渴,或虛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
|
來自: 新用戶00583573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