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可稱千古絕頂聰明之人,。在外,周瑜,、曹操,、司馬懿等豪杰均不是他的對手;在內(nèi),,武藝高強的關(guān),、張、趙云等對他心悅誠服,。但有一點,,他不是劉備的對手,甚至不是劉備的那個憨包兒子阿斗的對手,,否則,,他不會在領(lǐng)兵到前方打仗時還要分心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寫上篇極其謙恭的《出師表》。 所以有一個笑話說,,一個聰明的亡靈在地獄臨投胎轉(zhuǎn)世時,,閻王問他,是繼續(xù)選擇聰明,,比如保留像諸葛亮般的智慧什么的,,還是選擇其它什么。這個亡靈說,最好能管得住像孔明這樣的人,。言猶未了,,閻王殿里的小鬼把他往輪回道上一推,一陣旋轉(zhuǎn)后,,出來的是一位阿斗似的人物……諸葛亮受制于劉備,,在于知識分子的迂腐,以及文人那“士為知己者死”的義氣,。劉備能駕馭孔明,,得益于市井之徒的厚黑,以及政客慣常包藏的心機,。 凡讀過《三國》的人都知道,,孔明隱居南陽臥龍崗時,是劉備三顧茅廬才把他請出山的,。這一段千古佳話,,一則說劉備求賢若渴,二則說孔明謙虛,、或決心避世隱居,,做一人隱士高人。 但如果仔細研讀和分析,,這其實是大謬不然的觀點,。劉備當時兵少將乏,更缺出謀劃策之人,,為了爭奪天下,,當上九五之尊的皇帝,求一個良臣謀士,,且別說“三顧”,,“三十顧”又算什么呢?更主要的是,,從市井中滾打出來的劉備,,也算有些江湖經(jīng)驗,摸得準看得透諸葛亮這類人的脾氣——如果他真要隱居,,老死山林,,何故要自號“臥龍”,且讓兒童傳唱童謠為他宣傳作廣告,?(這童謠搞不好就是他編的?。?br> 又何故能讓人知其行蹤,而不像古詩中的那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呢,? 這第一回后,,無疑是劉備勝了。 蜀國成立后,,諸葛亮里外一把抓,忙得不亦樂乎,,以致積勞成疾,。總的一句話,,諸葛亮琢磨事,,劉備琢磨人,甚至到死都不丟這個“法寶”,。如他對馬謖的評價就是一例,。劉備在白帝城病入膏肓,,眾官都來探視,馬謖也在其中,。劉備斥退他后對諸葛亮說:“朕觀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丞相需深察之,。”后來果然被他言中,,馬謖大意失了街亭要塞,,被諸葛亮揮淚斬首。由此可見劉公琢磨人的功夫,。 也幸好他苦修多年,,至死不渝,所以在臨死之時琢磨透了孔明,,導(dǎo)演了“白帝城托孤”這個千古名劇,。“托孤”是玄德公“琢磨人”最精典的絕筆,。當時的情形是,,劉備率領(lǐng)的七十萬兵被東吳陸遜打敗,只帶了百余騎逃到白帝城,。而此時,,關(guān)羽、張飛已亡,,劉備羽翼已失,,太子阿斗尚幼,諸葛亮領(lǐng)重兵在外,,勢力很大,。如何在自己死后確保劉姓江山不變色,皇權(quán)不易主,,劉備作為天才的政治家,,不可能不深思熟慮。他看準了知識分子出身的丞相孔明的脾氣,,于是打出了“托孤”的王牌,。當著眾人的面,劉備“一手掩淚,,一手執(zhí)其手”對孔明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為成都之主,?!敝T葛亮當時聽了這割肝瀝膽的話,頓時“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流著淚跪在地下說:“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臣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乎,!”說完連忙磕頭,把頭都磕出了血,。 說實話,,此時的諸葛亮,完全為劉備的信任而感動,,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士為知己者死”的感動,,劉備正是要他的這句話,,但他仍不放心,,把諸葛亮請到他的床榻上坐下后,又叫劉永,、劉理兩個兒子上前,,吩咐說:“朕亡之后,爾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闭f完又叫兩個兒子拜孔明,。拜畢,孔明又表了一番“肝腦涂地,,在所不辭”的決心,。按說,至此文章已做足了,,但劉備又對眾官說:“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負朕望,。”其實這一切大家都目睹了,,劉備多此一舉,,無非是當眾宣布:兒子已托給丞相了,,日后就看他的了,大家都是見證,!……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劉備的遺囑,,任何人都可以明白,他話里的前提是“可輔則輔”,,而后才是“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所以,,其講話精神是“輔”而不是“自立”,。況且話中第一句把諸葛亮比作曹丕,雖是褒揚孔明之才,,但其則另有含意,。曹丕何人?篡奪漢室的曹賊者也,。誰能說,,這不是玄德公的話外之音呢。 再者,,阿斗當時才幾歲,,他是否真的“不才”,是不是“扶”得起來,,沒有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證明,,誰又能“自立”? 而這其中的關(guān)節(jié),,孔明到死恐怕也不會明白,,或者他憑著滿腔的“忠貞”,也不想去弄清楚,。當然,,即使弄明白了,他也不敢起打貓心腸,,真正取而代之自立為王,。 劉備“托孤”,是制約孔明的有效手段,,打中了知識分子最致命的弱點,。因為孔明能從“躬耕于南陽”的一介布衣一直干到蜀國的丞相,不僅是以智慧取勝,,而且還靠“仁義”服眾,。假如他起了野心,并想付諸行動,,必遭蜀國朝野上下群起而攻之,,在天下人面前自砸招牌,。口實就是:人家皇帝臨死把太子托付給你,,并說明可取而代之,。這種經(jīng)天緯地的信任,你老兄竟然背叛了,,還算一個“仁義君子”嗎,?既是不忠不仁背信棄義之徒,哪里還配為王呢,! 劉備死后,,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益州牧,、武鄉(xiāng)候,,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既有錢糧又有兵馬,,但他終生不反,,竭盡全力扶助一個昏庸的劉后主,甚至被猜忌,、排擠,,直弄得他領(lǐng)兵伐魏前還要上一個長篇的《出師表》表明心跡,以防后方搗亂,,但他無怨無悔,,一心要善始善終,,將忠義進行到底,。這不僅是諸葛亮一個人的悲劇,也是典型的中國知識分子被政客馭使的悲劇,。而這種悲劇,,還常常獲得喝彩。 |
|
來自: 昵稱6rk1mY4W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