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這本《緣緣堂隨筆》里看到:豐子愷的藝術里,,陸續(xù)出現(xiàn)三個主題,也可以說是他對人生的三次思考,。 第一個主題是自然,,這是直接從美感產(chǎn)生出來的。我們看豐子愷的畫,,都是最自然的人間煙火,熱鬧的城市,,幽靜的鄉(xiāng)下,,相通之處是,,都出于完全的自然,,他沒有加進去自己的價值判斷,。豐子愷在火車站上見到一個佝僂著身子的老乞丐,,他覺得這種哀怨的姿態(tài),,就是一副木炭畫,。他接下來的話,可能時尚女士們聽了不太高興,,反正這是豐子愷說的啊,,他說:這襤褸額的乞丐,比精心打扮的時裝美女要美,。畫家為什么要畫裸體,?就是因為女性的裝扮,反而妨礙了她們真正的美,。而且,,他覺得模特的裸體還是不夠自然。他說,,模特只有在休息和自由活動時,,姿態(tài)才是最美妙的,。他以漫畫速寫為主要的創(chuàng)作方式,,就是要快速地捕捉到這種轉瞬即逝的自然。豐子愷說,,藝術家所理解的各種美學規(guī)律,,像“黃金分割”、比例之類的,,都是對自然狀態(tài)的總結而已,。 和這種美學上的自然相對應的,就是生活中的自然,。豐子愷有一篇散文叫《翦網(wǎng)》,,含義是生活中有種種對于自然的限制,像一張網(wǎng)困住了我們,。比如說,,凡事都要有價格,就限制了人和事物的意義,。本來出門玩一趟挺開心的,,但總要用價格去體現(xiàn),變成了“喝一壺茶兩角錢,、看一看獅子二十個銅板”,。他說,,想要看見事物的真相,就要找一把剪刀,,把這個網(wǎng)剪破,。藝術和宗教,就是他找到的剪刀,。他說:我確信有一冊很大的賬本,,我在人生中所見、所聞,、所為的一切事物,,都有極詳細的記載與考證。于是,,我的疑惑與悲哀全部解除了,。 那么,有沒有人不在這張網(wǎng)里呢,?有的,,那就是兒童。這就是豐子愷的藝術中的第二個主題:童真,。他畫里最動人的,,是那些憨態(tài)可掬的兒童。想畫好兒童并不容易,。我的印象里,,豐子愷之前和之后,中國畫里的真正兒童形象并不多,,有的死氣沉沉,,有的滿臉成人表情。 兒童精神的內(nèi)核,,就是生命里最本質(zhì)、最真實的力量,,也是許多藝術家所追求的狀態(tài),。豐子愷對兒童身上的天真和任性,可以說是無條件崇拜,。他整天觀察自己的孩子,,把他們畫到畫里。他發(fā)現(xiàn),,兒童是用全副精力在應付生活,。失手打破了玩具之后,比大人們的破產(chǎn)還要傷心,,要哭得昏過去一兩分鐘,。兒童思維不受客觀現(xiàn)實支配,,要不到月亮,也會覺得憤怒,。豐子愷覺得這種徹底的自我是很動人,、很美的。兒童的游戲里,,有無盡的創(chuàng)作力和通感,。我們看過他的漫畫:他的女兒給凳子穿鞋時,發(fā)現(xiàn)凳子比自己多長了兩只腳,。他的兒子用兩只蒲扇當輪子,,想象著自己在騎腳踏車,從中獲得了無盡的快樂,。他說:大人所謂的“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孩子來,,全是不自然的、病態(tài)的,、虛假的,。他們比我聰明、健全得多,。然而他們又是我所生的兒女,,這是何等奇妙的關系。我的心被四件事所占據(jù):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 這里我們可以比較一下:豐子愷的崇拜兒童,還和魯迅的崇尚青年不一樣,。魯迅認為:青年的單純和熱血中有民族未來的出路,;雖然他預感到青年同樣會墮落,但也只好這么希望,。豐子愷對兒童的崇拜雖然單純,,但他完全清楚:童真是必定消失的,自己只是個短暫的守望者,。他發(fā)現(xiàn)大女兒在十四歲時變得懂事聽話,,把巧克力均分給弟弟妹妹時。不是像一般的家長覺得欣慰,,而是嘆息說:“你開始忍耐自己的欲望,,謀他人的幸福了。”他對孩子說:“你們果真抱怨我,,我倒歡喜,;到你們的抱怨變?yōu)楦屑さ臅r候,我的悲哀來了,!”當然,,孩子理解這些話時,就已經(jīng)長大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