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我國古代王朝的一個特殊群體,是專供皇帝及其家族役使的奴仆,,根據(jù)現(xiàn)有的史料推測,,早在夏商時期宮廷之中就有宦官的存在,不過先秦和西漢時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閹人,,自東漢以后宦官才全由閹人擔任,。由于宦官是皇帝身邊最親近的人,皇帝為了圖方便也為了制衡大臣往往會將君權分一部分給身邊信任的宦官,,這極易導致宦官專權干政,。在中國歷史上,東漢,、唐朝,、明朝這三個王朝是宦官專權最嚴重的王朝,那么這三個王朝的皇帝為何要重用宦官以至于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呢,? 東漢:皇帝為了制衡外戚而重用宦官 東漢享國195年,,歷經(jīng)14帝,皇帝登基時普遍年幼,,在皇帝親政前朝政往往由外戚把控,,所以東漢外戚干政現(xiàn)象十分嚴重。然而皇帝總有長大成人的時候,,但外戚不會那么容易歸政,,勢單力薄的皇帝除了能依靠身邊的宦官也沒有別的親信了,這就是東漢宦官專權嚴重的一大原因,。 東漢皇帝的年紀究竟有多小呢,,除了漢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這前三位皇帝登基時已經(jīng)成年外,,其余十一位皇帝登基時均不超過14歲,漢和帝劉肇登基時9歲,、漢殤帝劉隆登基時剛滿百天,、漢安帝劉祜登基時13歲、前少帝劉懿生卒年不詳,,但閻太后是為了把持朝政才迎立劉懿為帝,,所以劉懿登基時肯定年幼、漢順帝劉保登基時10歲、漢沖帝劉炳登基時1歲,、漢質(zhì)帝劉纘登基時7歲,、漢桓帝劉志登基時14歲、漢靈帝劉宏登基時11歲,、后少帝劉辯登基時13歲,、漢獻帝劉協(xié)登基時8歲。 第四位皇帝漢和帝劉肇是東漢第一位登基時年幼的皇帝,,登基之初由竇太后臨朝,,結果導致以竇憲為首的竇氏外戚迅速進入東漢權力中心,皇權被徹底架空,。永元四年(92年)13歲的漢和帝與宦官鄭眾等設計捕殺竇氏及其黨羽后親政,。鄭眾憑借著誅殺竇氏之功開始參與政事,這是東漢宦官干政的先例,。此后漢和帝還封鄭眾為鄛鄉(xiāng)侯,,開了宦官封侯的先例。為了穩(wěn)固皇權,,漢和帝還增設中常侍為十人,,小黃門為二十人,擴大宦官規(guī)模,。自此之后東漢宦官的權勢開始持續(xù)擴大,。 到了漢沖帝時期,梁氏外戚迅速崛起,,梁冀長期把控朝政,,先后擁立了漢沖帝、漢質(zhì)帝,、漢桓帝三位皇帝,。但是隨著漢桓帝慢慢長大,開始越來越不滿梁冀把持朝政,,為了收回權力,,漢桓帝與唐衡、單超,、徐璜等五個宦官歃血為盟,,最后逼迫梁冀與其妻自盡。漢桓帝雖然收回了皇權,,但也不得不封唐衡,、單超、徐璜等五人為侯,,這五人在朝堂上任人唯親,、排除異己,,可以說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綜上所述,,東漢宦官專權最大的原因就是皇帝無法把握外戚與宦官勢力之間的平衡,,往往是此消彼長,總之皇權很難握在自己手上,。 唐朝:“安史之亂”后皇帝不再信任大臣,,開始寵信宦官 唐朝立國之初對于宦官的限制是十分嚴格的,唐太宗就曾規(guī)定內(nèi)侍“不任以事,,惟門閣守御,、廷內(nèi)掃除、稟食而已”,,到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宮廷內(nèi)都延續(xù)著宦官不得干政的規(guī)矩。 然而在“安史之亂”后,,皇帝對大臣們在平定叛亂中的表現(xiàn)失望透頂,,反而是宦官集團展現(xiàn)出了忠心,太子李亨在宦官李輔國的協(xié)助下平定后方百姓,,與御前將軍陳玄禮在馬嵬驛發(fā)動兵變,。等到李亨登基后便加大了對魚朝恩、李輔國等宦官的寵信,,還派宦官去監(jiān)視朝廷官員,。《舊唐書》也有記載“府縣按鞫,,三司制獄,,必諧輔國取決,隨意區(qū)分,,皆稱制,,無敢異議者”,可見宦官李輔國的權力有多大,。 而魚朝恩在掌權后也迅速的發(fā)展自己領導的神策軍,,此后神策軍也一直由宦官管理,用于鞏固皇權,。唐德宗在位時看到了宦官專權的危害,,想要重新整編神策軍,讓大臣白志貞管理,??僧斕频伦谙鞣稹胺钐熘y”后,在被叛軍包圍一個月的情況下竟然沒有一個神策軍的人前來護駕,,反而是宦官竇文場,、霍仙鳴護駕有功,,這讓唐德宗重新信任起宦官,并任命竇文場,、霍仙鳴為神策中尉,,形成宦官執(zhí)掌禁軍的定制。 到了唐朝中晚期,,藩鎮(zhèn)割據(jù)形勢越來越嚴峻,,神策軍已經(jīng)成為了維護皇權和保護皇帝的最后保障,掌握神策軍的宦官因此權勢大增,,甚至到了可以干擾皇權統(tǒng)治,、隨意廢立皇帝的地步。 綜上所述,,唐朝宦官干政完全是因為大臣讓皇帝太失望了,,為了鞏固皇權,既然大臣靠不住,,就只能靠宦官了,。 明朝:制衡文官集團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廢除了沿襲千年的丞相制度,改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六部和五軍都督府,,這勢必會增加皇帝的工作量,。對于朱元璋這種工作狂來講,沒有丞相當然是好事,,可以讓自己不被下屬蒙蔽,,可對于后世皇帝來說沒有丞相可苦了他們了。為了緩解理政壓力,,明朝于建文四年成立了內(nèi)閣,,作為皇帝的咨政機構。 起初內(nèi)閣大學士只是作為皇帝的顧問,,并沒有決定權,,但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時期,,內(nèi)閣地位日益受尊崇,,權力也日益增大。對于朝中大小事務,,往往由內(nèi)閣擬定處理意見,,然后呈送皇帝決策,這就是“票擬”制度,?;鹿僭谄渲袚蔚氖浅仕秃娃D交奏折的角色。但是明宣宗為了降低自己的工作量,,設立了“內(nèi)書堂”,,教授宦官讀書識字,,后設立秉筆太監(jiān)和掌印太監(jiān)協(xié)助自己處理政務,秉筆太監(jiān)負責代替皇帝行“批紅”,,掌印太監(jiān)負責最終的審核蓋印,。這等同于秉筆太監(jiān)和掌印太監(jiān)擁有了一定的決策權,宦官勢力開始逐漸坐大,。 隨著皇帝的怠政,,不僅宦官勢力在逐漸坐大,內(nèi)閣的權力也在不斷擴大,,到了明朝中后期內(nèi)閣首輔就是事實上的丞相,,內(nèi)閣也成為明朝文官集團的領袖。所以歷朝歷代君權與相權之爭到了明朝就變成了君權與文官集團之爭,。作為皇帝,,當然是不想被文官所左右的,那么能夠依靠的又只有宦官集團了,。因此直到明末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仍然斗得不可開交,,皇帝也樂得看兩方互相爭斗,文官集團落下風了就支持文官集團,,宦官集團落下風了就支持宦官集團,保證雙方平衡,。 所以明朝宦官專權是離不開皇帝的支持的,,換句話說就是皇帝讓你專政你才能專政,皇帝要收你的權力也是立刻就能收,,這也是為什么崇禎帝登基之初立足未穩(wěn)時就能說鏟除閹黨就鏟除閹黨,。比較下來,還是東漢和唐朝的宦官專權更為嚴重,,已經(jīng)到了皇帝控制不住局面的地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