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某,女,,60歲,,四川人,農(nóng)民,。 既往有風濕痛病史,。某年八月初的一天,身覺不適,,畏寒,,頭暈,身痛,。彎腰時腰部劇烈疼痛,,不能伸直,頭上直冒冷汗,,遂倒床不起,。邀范老診治。 癥見:腰部疼痛,,不能轉(zhuǎn)側(cè),,身覺陣陣畏寒發(fā)熱,手腳麻木,。面色青暗,,唇烏,舌質(zhì)微紅,,苔白滑膩,,觸雙手背微涼,脈浮虛,。 從中可以看出,,患者女,60歲,,既往有風濕痛病,,說明患病已久。此時因為彎腰時突然犯病,,不能伸直,,疼痛。寒性凝滯,,寒性收引,,郁結(jié)在肌肉關節(jié),,故不能轉(zhuǎn)側(cè),。同時身覺陣陣畏寒,,手腳麻木,面色青暗,,唇烏,,說明寒甚。直冒冷汗,,雙手背微涼,,脈浮虛,說明陰盛格陽,,陽氣不能溫眴機體,,陰陽不相順結(jié),從而加重里濕,。日久就表現(xiàn)為一派在表的陰證兼在里的濕證,,從而惡性循環(huán)。 《傷寒論》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p> 予桂枝附子湯加減。 加重桂枝,,發(fā)散在表之風寒,,通陽化氣; 配以生姜,溫胃散寒,,使風邪從皮毛而出; 加重附子,,溫經(jīng)逐寒止痛,助腎陽,。 佐以炙甘草,,大棗,益中州,、和營衛(wèi),。 處方如下: 桂枝15g 制附子60g(久煎90分鐘) 生姜60g 炙甘草10g 大棗30g 4劑 上方連服4劑,諸證悉減,。再服4劑,,基本痊愈。從此行走,、勞動如常,。 再回過頭來看174條條文,,傷寒八九日了,時間挺長了,,本來要傳入少陽或陽明經(jīng)了,,但傷寒仍不解,為什么呢,,因為風濕相搏,,被風濕擋住了。身體疼煩,,不能自轉(zhuǎn)側(cè),,說明疼痛明顯。不嘔除外了半表半里證,,不渴除外了里熱證(陽明病),,說明這還是個表證。脈浮虛而澀者,,脈浮虛說明有太陽中風證,,脈澀說明有寒、有濕,。因此此是一個病位在表陰證兼有濕,。實際是少陰夾濕。予桂枝附子湯,。 桂枝附子湯 5味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甘草二兩,,炙。 桂枝附子湯也有身體疼痛,,為何要去芍藥,? 因桂枝附子湯的身體疼痛,在于體表津液重,,體表寒濕重(寒濕在表),,不通則痛,體內(nèi)津液虛損程度不大,,不需要芍藥來滋養(yǎng)津液,,同時芍藥的酸斂不利于寒濕邪氣的祛除,因此去芍藥。 桂枝附子湯是風濕在表,,寒象更重,。 風寒濕搏結(jié)在表,痹阻肌肉關節(jié),,在內(nèi)的陽氣不足,寒性凝滯,,無法驅(qū)邪外出,,所以身體關節(jié)疼煩,關節(jié)活動受限,,治法需要溫陽,、微微汗出,務必使肢體關節(jié)里陽氣充足,,讓邪氣隨汗出從表而去,。 ?與桂枝加附子湯鑒別 桂枝加附子湯 6味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fā)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p> 桂枝加附子湯,由桂枝湯加附子構(gòu)成,。桂枝湯調(diào)和營衛(wèi),,解肌散邪;附子固表止汗,,扶陽溫經(jīng),;兩藥合用,共奏調(diào)和營衛(wèi)、扶陽固表之功效,。以惡風發(fā)熱,、四肢微急、汗漏不止,、脈浮虛為辨證要點,。 參考書籍 1.方證相對:傷寒辨證論治五步(劉觀濤著) 2.胡希恕經(jīng)方醫(yī)學-經(jīng)方表證(馬家駒著) 3.倪海廈講傷寒 |
|
來自: 昵稱3439270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