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接上篇:蘭州,,一座來了便不想走的城市 | 三臺閣觀夜景,,正寧路吃小吃 作為一個博物館骨灰級粉絲,來到蘭州的第二天,,當然要安排給甘肅省博物館啦~ 考慮到蘭州中心就在甘肅省博物館的馬路對面,,蘭州古城、黃河樓也在同一個方向,,于是,,我便把這四個景區(qū)安排在一天參觀了。 01.《本木之源》《古生物化石展》 一覺醒來,,先行打車前往位于甘肅省博物館對面的蘭州中心,,隨后在蘭州中心的Starbucks吃早餐,過馬路,,前往博物館參觀,。 博物館的參觀門票是我提前一天在公眾號上預約好的,直接關(guān)注甘肅省博物館的公眾號,,點擊右下方的門票預約,,填入個人身份信息,便可以完成預約,。 掃身份證入館后,我先走進了博物館的臨時展區(qū):《木本之緣——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 該展覽以“共生,、共融、共進”為主題,遴選200余件(組)文物展品,,通過對彩陶紋飾,、生產(chǎn)生活工具、種植馴養(yǎng)的標本實物,、樂舞,、原始祭祀和聚落建筑的展示和解讀,全面展現(xiàn)了黃河流域從一萬年文化史到五千年文明史的演化歷程,,彰顯了黃河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在中華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在該展區(qū)內(nèi)繞場一周后,我繼續(xù)來到了二樓的《古生物化石展》參觀,。 該展區(qū)以地球生命演化史為主線,,陳列展出了甘肅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共分為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動物廳、黃河古象廳四個展區(qū),,為我們了解地球與生命進化和地球地質(zhì)時期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各類古生物,,及其生活環(huán)境打開了一扇窗戶,。 通過展版上的介紹,我得知化石是埋藏在地層的古生物遺體,,一般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實體化石,,由古生物遺體本身的全部或部分,保存下來而形成的,; 第二類是模筑化石,,為古生物遺體留在巖層或圍巖中的印痕和復鑄物; 第三類是遺跡化石,,掩埋在遺跡之中,; 第四類是化學化石,是特定條件下組成生物的有機成分分解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等有機物,,具有一定的有機化學成分結(jié)構(gòu)。 這具黃河古象骨骼化石于1973年1月在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板橋鄉(xiāng)出土,,因其挖掘地馬蓮河畔屬于黃河流域,,故取名為“黃河古象”。 它身高4米,,體長8米,,門齒長3.04米,,其年代距今已有200-250萬年,是至今為止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的劍齒象骨骼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具,。 02.《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 參觀完《古生物化石展》,,我繼續(xù)上樓,來到了《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區(qū)》,。 駝鈴陣陣,,羌笛悠揚。絲綢之路地開拓與發(fā)展,,東西方文明的交融與碰撞,,在甘肅留下了無數(shù)璀瑰麗的歷史文化藝術(shù)珍品,呈現(xiàn)出古代文明的輝煌,。 該展區(qū)集中展示了古絲綢之路時期甘肅段的精美文物,,包括北方草原文化青銅器、銅奔馬及儀仗隊,、漢唐絲織品,、佛教造像、金銀器,、唐三彩,、元青花等。 它們中的五件,,因其歷史價值高,、造型精美,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 銅奔馬 又名“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現(xiàn)藏于甘肅省博物館,,為甘肅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 銅奔馬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矯健精美,,作昂首嘶鳴,,疾足奔馳狀,顯示了一種勇往直前的豪情,。 仔細觀察,,奔馬三組騰空,一足踏掠于飛鳥之上,,反映漢代工匠已經(jīng)準確掌握了力學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shù)水平,。 2. 西周人頭形銎青銅戟 該器高25.5厘米,寬23厘米,,1972年甘肅省平?jīng)鍪徐`臺縣白草坡二號墓出土。 人頭形刺刃,,頸部有橢圓形銎,,長胡三穿,援斜出如鉤,,有脊棱,,援基飾一牛首,方內(nèi)三齒,,陰刻牛頭形徽識,。人頭濃眉巨目,披頭卷須,,腮部有紋飾,,明顯不是華夏人的相貌。 這件人頭銎戟設計構(gòu)思精妙,,造型紋飾奇特,,是貴族為炫耀戰(zhàn)功而專門鑄造的特殊兵器,為鉤兵中罕見之物,,也是甘肅省博物館里唯一的一個可以反映鬼方民族血緣關(guān)系的實物,。 3. 春秋翼獸形銅提梁盉 此器于1962年出土于甘肅省涇川縣金明鄉(xiāng),高30.2厘米,,縱20.8厘米,,橫22.5厘米。 盉體為一四足怪獸:獸首微昂,,張嘴為流,,流口略殘;短尾略翹為鋬,;獸腹深圓為盉腹,;獸腿低矮粗短,趾爪向前,,即為盉的四足,,足后關(guān)節(jié)后凸處,還鑄出禽類特有的翹骨,;提梁為扁帶式,,呈龍形,其首尾分別固定于獸的首,、尾上方,;注口開于獸脊正中,,短頸,有蓋,,蓋中心飾一似鳥形的小獸鈕,,蓋面飾一圈變體龍紋,蓋與器身用一小環(huán)連接,;器腹兩側(cè)各浮雕一飛龍,,龍體遍飾鱗紋,作回首狀,,并各有5條揚起的羽翼,。兩只飛龍恰構(gòu)成獸的雙翼。 此器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從造型到紋飾皆有獸、鳥,、龍三個藝術(shù)元素,,搭配和諧,渾然天成,,集東西方藝術(shù)風格于一身,,甚為罕見,其美學構(gòu)思可謂匠心獨具,,而其以翼獸形象作為主體裝飾的做法則更為罕見,,就目前所知春秋以前的青銅容器中尚屬孤品,國寶級文物,。 4. 西漢涼州《儀禮》簡 ,、涼州《儀禮》簡,統(tǒng)稱涼州漢簡,,包括,、王杖詔令簡和醫(yī)藥簡牘等,計有《儀禮》簡469枚,,其他日忌雜占簡11枚,。簡文用毛筆書寫,大多墨跡如新,。出土時每篇文章首尾俱全,,保存了原書的篇題、頁碼和順序,。 這套完整的《儀禮》簡是迄今出土漢簡中空前的發(fā)現(xiàn),,是完整齊全具有頁碼的書冊,是西漢經(jīng)書的樣本,,加上其字體已擺脫了篆書框架,,筆勢流暢,,工整秀麗,具備了成熟漢隸的氣質(zhì),,因而被當今書法家奉為奇珍異寶,,為研究書法藝術(shù)的第一手資料,有著“天下第一簡”的美譽,,為國寶級文物,。 5. 西漢彩繪木雕六博俑 六博是中國古代一種擲采行棋的博戲類游戲,因使用六根博箸,,故稱為六博。一套完整的六博棋,,應包括棋局,、棋子、箸(即后世所稱的骰子),,另外還有博籌,,用于記錄對博者的輸贏情況。 這件彩繪木雕博戲俑由兩個跪坐老者和一棋盤構(gòu)成,。松木雕刻,。一俑高29.1厘米,寬15.5厘米,;一俑高26.7厘米,,寬14.6厘米。棋盤長29.2厘米,,寬19.3厘米,。 對弈老者手臉涂白,墨線勾勒面部五官,,交領(lǐng)袍衣灰色為底,,白色粗線勾勒,領(lǐng)口,、袖口和襟口施以重墨,。之間放置棋盤,棋盤以黑色作底,,白線勾格,,棋盤下襯黑色擲骰木枰。兩位對弈者神情凝滯,,蓄勢待發(fā),,顯然正在針鋒相對的緊張對弈之中。 這件六博俑因其獨特的造型,、精絕的構(gòu)思和卓越的雕技而在國內(nèi)外享有盛譽,,是我們了解漢代甘肅河西走廊地區(qū)人民生活,、文化的第一手形象資料。 游覽tips:1. 甘肅省博物館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qū),,蘭州中心對面,,周二到周日9點開館,17點閉館,,周一暫停開放,;2.《莊嚴妙向 ——甘肅佛教藝術(shù)》我去的時候沒有開,工作人員說開放時間未定,,讓關(guān)注公眾號,,想看這一展區(qū)的朋友可能要失望了;3. 博物館內(nèi)有語音導覽,,可在入口的游客服務中心和導覽機處租賃,,費用是20元,區(qū)別是服務中心的不用支付押金,。 4. 有彩陶瓶,、銅奔馬、人頭彩陶(下圖),,人頭彩陶是新出的,。 以上。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