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尿是指5周歲以上兒童,,在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的一種病證。其發(fā)生常與稟賦不足,、久病體虛,、習慣不良等因素有關。本病病位在膀胱,,與任脈及腎,、肺、脾,、肝關系密切,。基本病機是膀胱和腎的氣化功能失調,,膀胱約束無權,。另外,肝經熱郁化火,,也可迫注膀胱而致遺尿,。 【辨證】 主癥:睡中小便自遺,醒后方覺,,數夜或每夜一次,,甚至一夜數次。兼見神疲乏力,,面色蒼白,,肢涼怕冷,白天小便亦多,,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為腎氣不足,; 疲勞后遺尿加重,,少氣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自汗出,舌淡,,苔薄,,脈細無力,,為脾肺氣虛,;量少色黃味臊,性情急躁,,面赤唇紅,,或夜間齘齒,舌紅,,苔黃,,脈弦滑數,為肝經郁熱,。 【治療】 基本治療 治法:調理膀胱,,溫腎健脾。以任脈穴及膀胱的背俞穴,、募穴為主,。 主穴:關元、中極,、膀胱俞,、腎俞、三陰交,。 配穴:腎氣不足配,、命門、太溪,;脾肺氣虛配肺俞,、氣海、足三里,;肝經郁熱配蠡溝,、太沖。夜夢多配百會,、神門,。 方義:關元為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配腎俞可培補元氣,固攝下元,;中極,、膀胱俞合用為膀胱之俞募配穴,可振奮膀胱氣化功能,;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交會穴,,可通調肝、脾,、腎三經經氣,,健脾益氣,益腎固本而止遺尿,。
操作:毫針補法,,多灸。下腹部穴位針尖向下斜刺,,以針感達到前陰部為佳,。 小兒多動癥指小兒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自我控制能力弱、活動過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不穩(wěn)定和行為異常等癥狀,又稱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與多種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及社會因素等有關。近半數患者在4歲以前起病,,男孩多于女孩,。中醫(yī)學認為小兒多動癥的發(fā)生常與先天稟喊不足、后天護養(yǎng)不當,、外傷或情志失調等因素有關,。本病病位在心、腦,,與肝,、脾、腎關系密切,?;静C是心神失養(yǎng)或元神受擾。主癥: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多及沖動任性,,伴有不同程度的學習困難并持續(xù)6個月以上,,智力接近正常或完全正常,。兼見遺尿,、腰酸乏力,或五心煩熱,、盜汗,、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脈細弦,為肝腎陰虛,;神思渙散,,神疲乏力,形體消瘦或虛胖,,多動而不暴躁,,言語冒失,睡眠不實,,伴偏食納少,面色無華,舌質淡,,苔薄白,,脈虛弱,為心脾兩虛,;煩躁不寧,,胸中煩熱,失眠,,納少口苦,,便秘尿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為痰火內擾。治法:健腦益智,,安神定志,。以督脈及手少陰、手足厥陰經穴為主,。配穴:肝腎陰虛配太溪、三陰交,;心脾兩虛配心俞,、脾俞;痰火內擾配豐隆,、勞宮,;煩躁不安配照海、神庭,;記憶力差配懸鐘,;盜汗配陰郄、復溜,;納少配中脘,、足三里;遺尿配中極,、膀胱俞,。方義:百會、印堂為督脈穴,,可安神定志,,益智健腦;風池,、太沖潛陽息風,;神門為心之原穴,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可寧心安神,。操作:風池、太沖用瀉法,,太溪用補法,,其余主穴用平補平瀉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