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海標(biāo)
吳茱萸湯出自《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涉及的原文共有四條,,分列《傷寒論》陽明病篇,、少陰病篇、厥陰病篇以及《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篇:
《傷寒論》243條: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378條: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以上四條條文均提及嘔吐癥狀,可見嘔吐為吳茱萸湯主癥,。此外,,下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頭痛,胸滿等癥也可見于吳茱萸湯證,。
243條之“食谷欲嘔”,,胃熱胃寒皆可見,而以胃熱多見,如為胃寒者,,可用吳茱萸湯,,胃熱則不能用。
309條之“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其中的“吐利,,手足逆冷”為少陰病見癥,煩躁欲死是患者自覺癥狀,,為寒氣上沖所致,,可用吳茱萸湯治療。與本條非常相似的296條“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以下利為主證,而309條則以嘔吐為主證,。296條的“躁煩”,,以不自覺的躁動(dòng)為主,陽氣衰微欲絕所致,,多死證,;309條的“煩躁欲死”,則以自覺心煩為主,,屬肝寒上逆,,非死證,可用吳茱萸湯,。
378條之“干嘔,,吐涎沫,頭痛”,,其特點(diǎn)為干嘔,,嘔而有聲,但沒有食物吐出,;口水多,,頭痛,為肝寒上沖所致,,可用吳茱萸湯,。
《金匱要略》所述之“嘔而胸滿”,,并非嘔吐胸滿皆可用吳茱萸湯,寒證之“嘔而胸滿”方可用吳茱萸湯,,熱證則不可用,。
吳茱萸湯證的病機(jī)為肝胃虛寒,寒濁上逆,,對(duì)此明代許宏的《金鏡內(nèi)臺(tái)方議》有精到論述:“干嘔,,吐涎沫,頭痛,,厥陰之寒氣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氣內(nèi)盛也,;煩躁欲死者,陽氣內(nèi)爭(zhēng)也,。食谷欲嘔者,,胃寒不受也?!?/span>
吳茱萸湯原方由吳茱萸、人參各三兩,,生姜六兩,,大棗十二枚組成,具有溫中補(bǔ)虛,,降逆止嘔的功效,,主治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方中吳茱萸味辛苦而性熱,,既能溫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生姜既溫胃散寒,,又和胃止嘔,用量最大,;人參,、大棗益胃健脾,固護(hù)中氣,。
現(xiàn)代經(jīng)方大師胡希恕教授擅用吳茱萸湯,,用治胃炎、結(jié)腸炎,,有嘔吐清水,、腸鳴,、完谷不化而下利者,常以吳茱萸湯合生姜瀉心湯,;治妊娠惡阻嘔吐頻作者,,常以吳茱萸湯合小柴胡湯;治青光眼之頭痛屬陰,、虛,、寒者,常以吳茱萸湯合柴胡桂枝干姜湯,;治慢性青光眼頭痛血虛微有浮腫者,,常以吳茱萸湯合當(dāng)歸芍藥散。胡老認(rèn)為吳茱萸降濁陰而能通便,,降而不升,,并不大辛大熱,常用于青光眼頭痛,。用吳茱萸治肝寒上逆偏頭痛甚效,,治頑固性頭痛亦有效,吳茱萸用量二至四錢,。
吳茱萸湯臨證可適當(dāng)加味,,如本方加當(dāng)歸可氣血同治,溫散肝寒而不耗肝血,;加良姜,、香附可治胃脘疼痛;加厚樸,、半夏可治脅脘脹悶,;合苓桂棗甘湯可治氣竄氣逆;合苓桂術(shù)甘湯可治頭目眩暈,、心下逆滿,。
郭潔浩醫(yī)案:
成人睡覺流口涎
高某,男,,35歲,。睡覺后流口水兩年于1999年8月12日就診?;颊邇赡昵盁o故睡覺后口中流涎沫,,醒后枕頭弄濕一大片,很尷尬,,自此以后每晚都流口水,,甚為所苦。多方求治,,CT,、核磁檢查了個(gè)遍,,沒查出確切病因,效果無從談起,,1999年4月8日求我治療,。查其舌脈無特異變化,苦思無良策,。忽憶起《傷寒論》吳茱萸湯,,即欣然一試:吳茱萸6克、黨參15克,、生姜5片,、大棗5枚。服藥5劑睡覺流口水減輕,,繼服15劑,,睡覺流口水消失。
溫馨提示:本公眾號(hào)文章旨在學(xué)術(shù)探討與學(xué)術(shù)交流,,不建議直接使用文中治療方法,,如需使用應(yīng)咨詢醫(yī)生為好,謝謝理解和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