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于貴州關(guān)嶺縣的“紅巖碑”,,外觀似文字又似圖畫,錯落有致,,無人能解,;又因為其并非雕刻,是用紅色顏料書寫而成,,后世之人修改比較容易,,這使得“紅巖碑”摹本眾多,形成了一個奇特的文化現(xiàn)象,。在近代,其文字被人稱作“紅崖天書”,。 而關(guān)于“紅崖天書”的來歷,,卻近乎無人知曉。 隨著年深日久,,石上碑文痕跡越來越淺,,“紅崖天書”終將消去,是時候把這一切公布于世了,。眾位看官且聽我講一講“紅崖天書”的前世今生,。 二我是文人楊洪。那是大宋太宗淳化三年的秋日,,我獨自一人游汴京南郊,。秋高氣爽,,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望無際的黃色稻花,,即興賦詩一首: 詠米 齊家少存無益 出外當興此坊 先覺名之為養(yǎng) 現(xiàn)今一片黃花 游玩半日已近中午,,遂返回城中。途中經(jīng)過一藥材店,,張掌柜是我摯友??职选霸伱住痹娮志溥z漏,所以借筆墨紙張記錄下來,。 我提筆在手,,見張掌柜在旁觀看,忽然玩心大起,,在紙上寫到: 如果從右上開始書寫“詠米”,標題單作一列,,豈不是很容易便被他識破,。可如果不把標題單獨一列,,又根本無從猜起,。略加思索,我決定從左上開始書寫,,標題獨占一列,,四句詩我偏偏寫成三列,又或一字拆成兩字,、兩字合為一字,,有的字取偏旁或部分。我未曾習過篆體,,也盡量把字寫得古樸難懂,。 待我寫完“詠米詩”放下筆,張掌柜笑問:“好記性,!此必定是古董之銘文,,楊兄過目竟能不忘,請教此銘文之來歷,,文字為何意,?” 我隨口道:“是否聽聞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此即為倉頡造字之根。古籍之中早有記載,,張兄尚且不知?”抬頭望向?qū)γ嫠幑瘢值溃骸傲碛杏硗踔嗡?,張兄亦不知,??/p> 張掌柜再次請教,我一掃眼前藥柜,,在紙張右側(cè)寫下:草烏,、靈芝、羊須,、參花,、梵尚、牛角六味藥材,,也盡可能書寫的比小篆金文還要難懂,,雖然我并不知道篆體的章法。 張掌柜視若珍寶,,求我謄寫了一張,,懸掛于店中醒目之處,并要置酒款待我,。 此時路對面有兩名乞丐在路旁行乞,。一年長斷肢者仰靠于墻,呻吟不斷,;另一年幼者跪于一側(cè),,口中連聲乞討,多半又是一出扮慘行乞的雙簧戲,!我念之不易,,摸出幾枚銅錢,走到對面遞至少年手中,。 酒飯后張掌柜問我:“兄臺莫非不知那行乞二人實為行騙,?” 我答道:“已然料到?!闭乒裼值溃骸凹纫阎?,為何不道破?“我答道:“聽聞年少乞者乞討之聲喃喃幾不可聞,,是尚知道廉恥,,又怎忍出言傷他!” 掌柜道:“楊兄品行如此高尚,,我有一畫贈與楊兄,。”欲另取紙張,,我忙將寫有“詠米”詩和藥材名的紙取出,,反過來鋪到桌上,,不多時,一幅畫作呈現(xiàn)在眼前,。 張兄的書畫果真見功夫,,我小心收好,稱謝告辭,。 三我是劉禎,。先帝(明玉珍)崩已三載有余,今日洪武帝遣楊璟書信勸幼主降,,以昭烈(劉備)比之,,且一無孔明輔佐,再無南中疆土,,又無孫劉之盟,。老母弱子以何拒之?朝中重臣以為是者三有其二,。 嗚呼,,此時亂世已平,天下大半已歸洪武,。我明夏再不能自保,,亡國必不出三載。 國破后明氏一族定不為洪武朝所容,,有兩件事必當及早為之,。先者,遣親隨攜幼主之弟隱姓埋名于野,,方可保先帝族脈,。再者,藏金銀于云南邊陲達安州(今貴州關(guān)嶺縣)深山,,或可做明氏后人起事用度,。如此,方可報先帝恩情之萬一,。 四我是新都人楊敏,。記得那是夏主明昇歸降洪武朝兩年前的一天,大夏國勢已傾,。時任右丞相的至交劉禎找到我,,說其打算為明氏后人藏下一批金銀,卻不知道具體怎么做才可周詳,。 我感激他對我的信任和其對先帝(明玉珍)的忠心,,同意為其籌劃一番。 先祖諱楊洪留下一幅畫,,為一張姓朋友所贈,。 我把這幅畫,,改成了一張藏寶地圖。 原文是:此公(諱楊洪)早知二丐騙術(shù),,看破卻不說破,,品行高尚,我輩(張先生謙稱)不及也,!根據(jù)原文的意思,寫成了一首詩: 冤家己之所明 非以口舌壓人 此公三才皆備 二丐同化錢財 詩意符合原文之意,,每句最后兩個字卻另外組成了兩句話:“所壓皆錢,,明人備財”。包含了財寶是明氏家族所埋藏之意,。 我把這首詩和畫一起隱藏在藏寶圖中,。 圖中紅筆所畫的即是藏寶圖。 畫中施舍錢財?shù)奈恢檬堑谝惶幉貙毼恢?,詩中的“錢”和“財”兩個字分別是第二和第三處藏寶位置,。將藏寶分為三份,是為了不至于被人碰巧發(fā)現(xiàn)而全部取走,,這也是劉禎丞相的要求,。 那時劉禎丞相還有一事相托。他料定明夏不會久長,,必會被洪武朝吞并,。古來成王敗寇,明王朝的史官必會抹黑明夏,,這對劉禎來說是比死都可怕的事情,。 他再三懇求我,夏亡后由我寫一篇真實的明夏史,。那一天丞相從先帝起事講起,,講到當下,整整說了一天,。其中我未曾聽聞過的都一一記錄下來,。另外,丞相囑托我,,在我所寫的史料中只可以記載先帝(明玉珍)只有明昇一子,。想來丞相已經(jīng)料到明夏歸降后明王朝會對明氏一族不利。 一年以后,,劉禎丞相病故,。又一年,大夏歸降明王朝,。 又有幾年過去了,,我正在著手編寫明夏史,,初定書名為《明氏實錄》。我一定會把真實的明夏興衰的歷史記載下來,,方不負劉相所托,。 五我是明仁,受我大夏丞相(劉禎)委派,,與我的弟弟明晃,、明霖同我明氏宗族中十余名親信,來到云南達安州(今貴州關(guān)嶺縣)深山,。 根據(jù)劉丞相提供的地圖,,我們先來到一處紅色崖壁之下。 此崖高十余丈,,崖壁呈淺紅色,。眼前一處比較平整,寬三丈,,高有兩丈,,很適合書寫。 按劉丞相的指示,,我們用烈酒拌了朱砂,,開始在巖石之上書寫碑文。據(jù)丞相所說,,這樣的寫法可以把朱砂滲入石壁中一寸有余,。 我們一行十幾人用了整整兩日方才書寫完成。用刀去刮昨日寫下的字,,發(fā)現(xiàn)字跡果然已經(jīng)深深地滲透進石中,。 接下來的任務(wù)是向東南方向走十二里到一處雷打崖。在這里,,我兄弟三人遣散了那十幾位親信族人,,每人多贈銀錢,讓他們在當?shù)孛耖g生活,。如果聽聞到有關(guān)紅巖山碑文的消息,,想方設(shè)法告知遠在重慶的明氏族人。臨分別前,,我每人發(fā)放了一張字條,,那上面寫著一首民謠,讓他們在當?shù)貜V為散播: 紅巖對白巖,, 金銀十八抬,。 誰人識得破, 雷打巖去抬秤來,。 我和明晃,、明霖兄弟三人牽著兩匹騾馬,,再向東南方向行十里左右到得一處山崖,當?shù)厝朔Q白巖山,。這里異常的僻靜,,方圓數(shù)里沒有人跡。按照丞相所囑,,我爬上一處山崖,,看到崖下有一片平坦之處,方圓三十余丈,,其中有十幾個略微凸起的土丘,,每個土丘也有兩丈左右。整片地只有青草,,并無樹木。這里是丞相事先派人堆土成丘,,又馬踏夯實而成,。我指揮著崖下兄弟二人,按劉丞相的要求標注出三處位置,。 我從崖上下來,,兄弟三人從騾馬上卸下三個木箱,木箱一尺半長寬,,高有一尺,,有鎖,極重,。在標注的三個位置深挖一丈左右,,分別將三個木箱埋下。又在其正上方距離地面一尺的地方埋下一塊圓形石板,,上面只刻著一個“明”字,。以后只要找到石板,便可以放心向下挖掘了,。 我們將土夯實,,雖然這里遙無人跡,還是又多逗留了一日,。見無任何異常,,我們?nèi)瞬鸥一剞D(zhuǎn)向劉禎丞相復命。 六我叫邵元善,,黔籍盤縣人,,大明嘉靖朝二十二年舉人。 那是嘉靖二十五年初春,,我游歷黔地(貴州)到了永寧(今安順境內(nèi)),,在深山中發(fā)現(xiàn)一處奇境,,一面絕壁之上竟然書寫碑文。崖壁淡紅,,字跡鮮紅,,陽光照過,紅光一片,。碑文似字如畫,,既分不清字數(shù),又識不破含義,,放眼望去,,不免心蕩神馳。 若帶著筆墨,,我早把碑文摹寫下來了,。可現(xiàn)在只記得碑文中參差交錯中有“鼎”和“鐘”形狀的,,還有好像象棋盤中斜刺里飛起的“象”,。 我一路追尋著諸葛南征的遺跡來到了這里,這怕不是武侯與當?shù)匦U夷交流的圖譜吧,!正是: 紅崖削立一千丈,, 刻劃盤回非一狀。 參差時作鼎鐘形,, 騰擲或成飛走象,。 諸葛曾聞此駐兵, 至今銅鼓有遺聲,。 即看壁上紛奇詭,, 圖譜渾疑尚詛盟。 七我叫趙進,,嘉靖朝秀才,,年一十八歲。近日聽聞一位邵姓文人在深山發(fā)現(xiàn)了紅巖碑,,據(jù)傳無人能識得碑文,。此碑距我們上沿村只有幾里山路,所以我托兩名族弟去拓取了碑文,,來一探究竟,。 這碑文異常古樸,似字又似畫,。碑文寫在石壁之上,,最小的字也有兩尺見方,能有此等規(guī)模必定不會是平常人隨意涂鴉。碑文參差錯落,,不會是在記錄什么,,而多半是一段文字。既然是文字,,多半就會有順序,,聯(lián)系上下文就會找到規(guī)律。找出文字后,,看它的內(nèi)容是不是有寫在石壁上的必要性,,可以驗證是否正確。 我圍著桌子轉(zhuǎn)了一日,,仍然一無所獲,。 今日且將拓本上的圖文分解來看。 這些明明是我中華文字,,偏偏一個字也認不出來,。我將這些紙張擺放到桌上,橫看豎看,,更將紙張翻轉(zhuǎn)過來對著日頭看,,足有兩個時辰,終于讓我看出了一些端倪,。 這是一個官壓民、屈打致死的故事,??嘀鞑桓夜_反抗,只能將冤情書寫在紅巖之上,,以發(fā)泄胸中的憤懣,。 這不正是一句:七品壓煞人。 一首詩呼之欲出: 忍官紀不明,, 七品壓煞人,。 不公皆因田, 百兩則死回,。 和前面的配圖頗為貼切,。忍看官紀不開明,受賄的七品官太欺壓人了,。有失公平都是因為田地的官司,,區(qū)區(qū)百兩紋銀可將平民屈打致死。 我?guī)瞎P刷和朱砂,,今日就要把答案寫在碑上,,方顯我的能為。 所以我在左側(cè)空白處寫下“百申此氣能出”幾個字,為層層上告可以伸張冤情之意,。每個字也掐頭去尾,,既是猜謎,我也不便直接道破答案,。 八我叫趙進,,嘉靖朝秀才,年二十八歲,。我研讀紅巖碑已有十年之久,,今日又有所得。 這個圓形,,拆解成“命壓此人”更為貼切,。 得詩曰《皆命》: 一心家計不平, 明明命壓此人,。 不公皆因不語,, 二丐同化則回。 右側(cè)一丐跪地接受一彎腰之人的施舍,,左側(cè)坐地一丐碗放于其身前,,圖下方一臥地翹尾之犬盯著布施之物看。這樣推測前文所解第二首詩的意思,,(左側(cè)之丐)一心只想到家境的不平等,,命運命數(shù)好于那人(跪地之丐)。(詩文作者)嘆到,,雖然都是命,,但不公平都是因為不會(放下臉面)開口求助,等到兩個乞丐同化(坐地之丐也學會開口乞討),,那時我才回家(不看了),。 當然還要用隱晦的方式,將標題《皆命》兩個字的合體寫在右上角標題位置,。 八年前在碑文左側(cè)寫過一個謎底,,當時曾沾沾自喜。現(xiàn)在我加上去的字跡卻已深透石中不能除去,,深為那時的年少輕狂感到慚愧,。以后凡事必須慎重再三。 九我叫趙進,,嘉靖朝秀才,,年三十八歲。二十年前邵元善發(fā)現(xiàn)紅巖碑后,,對其來歷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近日我對“紅巖碑”拓片研讀后又有發(fā)現(xiàn)。 作此“紅巖碑”者定是在其中藏下了“壓”字和“舌”字,,有了“舌”字,,那么多半會取一側(cè)的“口”字,組成“口舌”一詞,,除此之外,,再無進展。 斗膽猜測碑文左側(cè)大部分為正文,,右下角為文章標題或正文的配圖,,登時提筆在手,將右下角部分還原成一張圖畫: 我將圖畫理解成一路人正在給兩乞丐施舍錢物,,左側(cè)乞丐斷肢扮慘,,右側(cè)乞丐跪地求財。 如此看來,,左側(cè)正文應(yīng)該是對布施之人含褒獎之意,,“口舌壓”本為貶義,想來左近應(yīng)有“不”,、“勿”,、“無”等詞,經(jīng)幾番周折,,終在上文發(fā)現(xiàn)一個“非”字,! 由此開始推演,從七言,、五言,、六言,到絕句,、律詩、駢文,,最終得到一首六言絕句,,我將得到的詩和配圖制成一幅畫作,常自賞之,,頗為自得: 而左側(cè)和右上角的碑文筆劃很細,,書寫潦草,并且距離別的文字較遠,,可以確定是好事者所為,。 十我趙姓,行六,。眼前擺放的是族兄趙進從紅巖碑中參悟的一首“紅巖詩”: 冤家己之所明 非以口舌壓人 此公三才皆備 二丐同化錢財 名曰“紅巖詩”,,其實與紅巖毫無關(guān)系。距離我們村莊十里的“紅巖碑”,到底有何深意,? 左近村莊也有一首關(guān)于“紅巖碑”的民謠: 紅巖對白巖 金銀十八臺 誰能識得破 雷打崖下抬秤來 難道紅巖碑藏寶僅僅是一個傳說,?“此公三才皆備,二丐同化錢財”,,錢財,、皆錢財、備錢財,、皆錢,、備財!把“紅巖詩”每句最后兩個字連起來,,竟然是:明人備財,,所壓皆錢! 顯而易見,,這幅紅巖碑的拓片就是一張藏寶圖,,并且寶藏是“明人”所備。碑文中有“錢”和“財”二字,,并且配圖中有一枚元寶,。不出意外的話,財寶應(yīng)該在這三個位置,。 而那首民謠應(yīng)該就隱藏了藏寶的位置,。 雷打崖我曾經(jīng)去過,方圓有一里,,只有光禿禿一座主峰,。我轉(zhuǎn)了整整一天也看不到有什么奇異之處,只得悻悻而返,。 幾天下來,,我反復念叨那首民謠。白巖,、雷打崖,、紅巖,確實在這一帶有紅巖山,、雷打崖,、白巖山這幾處地方,甚至有好幾處白巖山,。藏寶只需要一處,,為什么出來三個地名? 直到那天夜里我的夢中出現(xiàn)了一桿秤,。醒來后一想才發(fā)覺,,雖然念了兩天民謠,,但從沒有想到過秤在民謠中出現(xiàn)是什么意思?難道只是為了稱一下財寶的重量嗎,?誰家的金銀用秤去稱,? 忽然靈光一現(xiàn),雷打崖在中間,,紅巖山在西北,,東南方確實有一片白巖山,民謠中的三個位置是在一條直線上啊,,這不正是一桿秤嗎,!雷打崖正是抬稱的地方!而且紅巖山距離雷打崖大約十里,,雷打崖到白巖山略近大約八里吧,。十八不是指金銀的數(shù)量,而是雷打崖到另外兩處的距離,。 次日,,我去往白巖山,在一處山峰之上向一處絕壁下看,,終于看到了久違的藏寶地,。 按照藏寶圖上面標出的三個位置,我挖了下去,,只一會,,便挖到一塊圓形石片,上面刻著一個“明”字,。 十一我叫趙萬年,,今日我和五名族人一起來到了深山。 昨日在進山前我們同族十五人分開,,趙進兄弟帶其他人東行另有分派,。我們的任務(wù)是找到一處有紅色碑文的崖壁,用石灰涂抹石壁,,將碑文掩蓋起來,。然后在距離這里幾十丈遠的地方的另一處絕壁用朱砂寫下又一碑文。至于這樣做的原因我并不知曉,,我們只是依從族中叔公的囑托辦事。 紅字碑文寫在一片寬約四丈,,高有兩丈的較為平整的巖壁之上,。紅字赤紅,就像是剛剛寫上去一樣,,恰巧有一紅字上剝落的石片,,我揭下后發(fā)現(xiàn),,字跡竟?jié)B入石中不知多深。這才知道為什么族中叔公為什么不是讓用斧鑿除掉碑文,。 按照族長交代的方法,,我們先把巖石弄濕,然后將石灰漿一片片抹在石上,,一片如手掌大小,,厚不超一寸。據(jù)說這樣涂抹可以防止風吹日曬,,石灰層整體脫落,。這塊平整石壁完全涂抹后遠看象片片魚鱗,紅色碑文已經(jīng)完全不可見,。最后,,用筆刷蘸著稀石灰水將石灰漿略微抹平。又過了兩個時辰,,石灰風干,,遠望再也看不出絲毫碑文的痕跡,石壁跟其他地方比較,,也看不出有什么不同來了,。 我們尋到了另外一處崖壁,此崖只有四丈高,,只有兩丈寬一丈高的平整之處可以書寫,。我們用烈酒拌朱砂,在崖壁上寫下了另一種碑文,。 雖然不知掩蓋舊碑,、重寫新碑有什么用,但族長吩咐做的事,,對族人一定是有補益的,。 十二楊寶如說:趙族兄弟二人,只是因為占了天時,,在第一時間見到了天書原文,,后世見到的多是贗品,自然無法猜解,;占了地利,,距離天書和藏寶之地都不甚遠,百里之外的人誰能知道那些山崖的位置,;占了人和,,整個家族都參與解謎、取寶,,最后來了個瞞天過海,。然而當?shù)刳w氏一族自南宋以來廣出名仕,,而隆慶以后則人才凋零,秀才也沒出過一個,,萬歷年間便徹底敗落,。邵元善只發(fā)現(xiàn)了紅巖碑,尚且名留至今,。趙進兄弟僅憑碑文和民謠,,把紅巖碑的來龍去脈猜了一個透徹。然而只貪圖了眼前之利,,殊不知利不過三代,,而名可存千秋啊。如果趙進在六十歲才發(fā)現(xiàn)天書的三味,,會不會做出另外的選擇,? 十三光緒二十七年,我張老四兄弟因世代為石灰匠,,受雇于民團前往安順深山拓取紅巖碑,。同行民團二十余人。到得紅巖下抬頭望崖高有三丈,,崖壁上的碑文是紅筆所寫,,并不是刻畫的,所以不能抹色拓印,。 碑文字體大小不一,,印跡有深有淺,往往一個大字旁畫了幾個同樣的小字,,像是在臨摹大字,。全然不像是一個時期所寫,實在不知臨摹此碑有什么意義,。 我們弟兄此來的任務(wù)是將用桐油把石灰漿涂抹到紅色碑文之上,,等待其凝固之后再行錘拓。我們一行拓取倒也十分順利,,不到一天便完成工作,。 誰料想不足一個月,鄉(xiāng)紳紛紛上訪,,要告發(fā)羅團練毀壞古跡的罪行,。 我兄弟無奈又被雇請,同那二十余團練忙活三天,,用斧劈刀鑿,,沸水洗滌,方才將敷在碑文上面的石灰漿鏟除干凈。完工后回看,,巖壁上的紅色碑文多半已經(jīng)跟灰漿一起剝落,再也難以辨別字跡了,。 十四我是徐印川,,光緒年間曾任貴州提督。久聞轄境有一紅巖碑,,出處來歷未有定論,。恰一日巡查至附近,遂前往觀看,。嶺陡林密,,同行隨從十余人僅能步行。到得崖下,,觀之絕壁十余丈,,巖石淺紅,崖底觸手可及之處書寫有似字似畫的碑文,,尤為壯觀,,同行者均未能識。我以為此碑文應(yīng)是書畫皆有之,,觀之良久,,方才頓悟:碑中間十一個字豈不是生肖動物,獨缺一“虎”,。 此為千古一謎,,終為我猜出,自欣喜異常,。當下喚隨從師爺取來批注用的紅筆,,書寫下一草書的“虎”字,補齊了左側(cè)的缺口處,。 十五我叫瞿鴻錫,,湖南善化人,曾任安順知府兩任共一十二載,。從古籍和坊間接觸到了紅巖碑的拓本,,各不相同,談不上哪個是真是假,。在我的轄地有此公案,,必當親力親為,方不負文人的擔當,。終于有一日四川的一位友人何肇勛來訪,,談及“紅巖碑”一事也頗有興趣,所以我?guī)衔覂盒兣c其同往,。走了兩日,,中間歇息數(shù)十次才到,。 紅巖碑在一處絕壁之上,淺紅色的巖壁上深紅色的字像是剛剛畫上去的,,并非我先前所想是雕刻而成,。年深日久并沒有脫落的痕跡,真的不可思議,。日光照在碑上,,紅光如火,非常震撼,。 我們把紙糊到巖石上進行描畫,,即使邊角之處并不工整規(guī)則,也不敢有一絲一毫的疏漏,。我一行三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方才勾畫完成,。那一日是光緒三十二年三月初九。 考究紅巖碑的來歷,,眾說紛紜,,認為是諸葛武侯南征所留的居多,我卻認同本朝莫友之的說法,。我是湖南人,,曾到南岳看過禹王碑,印象中和紅巖碑字跡相似,,所以我認定這就是禹王治水留下的遺跡無誤,。 十六我叫林國恩,,1999年,我經(jīng)過多年考證,、研究,,認為紅崖天書成書于公元1406年,是明建文帝運用鐘鼎文所頒的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詔檄”,。 我取了一塊紅崖巖壁上的石頭標本帶回上海,,請教了同濟大學的地質(zhì)專家。 同濟大學教授景學立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白云質(zhì)灰?guī)r,,在它的形成過程當中,體積會縮小13%左右。形成的這些空隙,,能夠起到一種毛細管的作用,。顏料涂上去了碰到了白云質(zhì)灰?guī)r的孔隙里面,它就可以不斷向里滲透,。就把白云質(zhì)灰?guī)r的這種孔隙全部都滲滿了,。滲滿了之后,它就再不會被雨水再去溶解,。正是這種滲透原理,使得耐腐蝕的白云質(zhì)灰?guī)r,,最外面的一層雖被風化,,但是滲入石內(nèi)的筆跡卻得到了保存。 十七我是楊寶如,,河北人士,。2020年因為疫情在家閑來無事,翻看網(wǎng)絡(luò)上關(guān)于“紅崖天書”的信息,,頗有興趣,。 我盯著瞿鴻錫的拓本右下方小圖越來越覺得眼熟,我肯定見過這樣的一幅畫,,圖中有三人,,兩名乞丐,另一人正在布施,。 我馬上打電話給在老家的父親,,父親告訴我是有這么一張畫,那是我家代代傳下來的,,我小時候曾經(jīng)看過一眼,。 畫有正反兩面,歷經(jīng)千年,,竟然不朽不腐,。在一起保存的,還有幾代先祖的札記:雖然楊氏從來都不是主角,,但我們曾穿插其中,,見證了紅巖碑至今千年的歷史。 下面這首詩才是“紅崖天書”最終的秘密,。 春去秋來,,轉(zhuǎn)瞬千年已過?!凹t崖天書”真正的碑文到今日已經(jīng)完全不見,。祖上札記中曾寫道:碑文不消,釋文不出!眼看紅巖碑文最后一筆都即將隱去,,我便作下此文,,把“紅崖天書”的來龍去脈給看官交代一個清楚。 另有感于千年紅崖經(jīng)寒暑更替,,歷世道興衰,,賦“臨江仙”一首以記之: 引用來源說明:古桌、鼎,、鐘,、梅花圖案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絡(luò),本文用作PS素材,;紅巖山崖照片源自互聯(lián)網(wǎng)絡(luò),,胡林軍先生提供,本文用作PS素材,;筆跡深透示意圖源自央視“走近科學”欄目,;字體為漢儀南宮碑體、米芾體,。其他圖片,、字體如有侵權(quán),請告知以更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