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肺癌 肺癌發(fā)生于支氣管黏膜上皮,亦稱支氣管肺癌,,為肺原發(fā)性腫瘤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咳嗽,、痰中帶血或胸痛,,是早期較為常見的癥狀;晚期可出現(xiàn)感染,、發(fā)熱,、乏力、食欲不振,、呼吸困難或發(fā)紺,,甚至出現(xiàn)惡病質(zhì)等。胸部X線攝片,、支氣管及血管造影,、 CT、ECT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1)痰脫落細胞檢查:找到癌細胞,,可明確診斷。 (2)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測定:小細胞肺癌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值升高[正常值低于20微克/升(μg/L)],,陽性率可達80%左右,,可作為肺癌的標志物。 (3)癌胚抗原(CEA)測定:肺腺癌癌胚抗原陽性率可達70%左右,,有一定輔助診斷意義,。 (4)β2-微球蛋白(β2-MG)測定:肺癌進展期,β2-微球蛋白的陽性率為60%左右,。 2.食管癌 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為主,其病死率在我國僅次于胃癌,,占惡性腫瘤死亡的第二位,。早期可出現(xiàn)咽下哽噎感、食物滯留感和異物感,、胸骨后和劍突下疼痛感等,,后期可有咽下困難,、食物反流,、聲音嘶啞(癌壓迫喉返神經(jīng))、消瘦,、貧血,、營養(yǎng)不良、失水或惡病質(zhì)等,。X線鋇餐檢查,、內(nèi)鏡及CT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1)食管黏膜脫落細胞檢查:找到癌細胞,,可明確診斷。 (2)鱗狀上皮細胞癌相關(guān)抗原(SCC):明顯升高,,其中Ⅰ期增高者為30%,,Ⅲ期增高者為89%。 3.胃癌 是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病死率居各種癌癥之首位,,占我國各種死因的第二位。早期胃癌常無特異的癥狀,,進展期胃癌因癌的類型,、部位的不同和有無轉(zhuǎn)移,常有不同的表現(xiàn),。早期可出現(xiàn)上腹部隱痛,、脹痛,、沉重感、不適感或劇痛,,晚期可出現(xiàn)食欲減退,、餐后飽脹、噯氣,、體重減輕,、進行性貧血、惡病質(zhì)狀態(tài)等,。上消化道鋇餐檢查,、胃鏡檢查、超聲內(nèi)鏡或色素胃鏡檢查,,有助于診斷: (1)糞便隱血檢查:約半數(shù)患者糞便隱血可持續(xù)陽性,。 (2)血沉(ESR)測定:增快。 (3)血紅蛋白(Hb)檢查:可有不同程度的貧血,,Hb下降,。 (4)胃酸測定:約半數(shù)患者胃酸缺乏,1/4~1/2患者為低胃酸,,部分患者胃酸正?;蚱摺?/p> (5)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癌胚抗原(CEA)增高,,正常應(yīng)<5微克/升(μg/L),;甲胎蛋白(AFP),胃癌時可升高,;α2-糖蛋白(α2-GP)為陽性,,陽性檢出率為78%~83%;糖抗原-72-4(CA-72-4),,消化系統(tǒng)腫瘤,,尤其胃癌時可升高;胚胎硫糖蛋白抗原(FSA)為陽性,,陽性率達96%,;糖類抗原125、19-9(CAl25,、CAl9-9),,均可升高。 (6)胃液腫瘤標志物檢測:胃液茚三酮反應(yīng)可為陽性,,陽性率達87.5%,;胃液癌組織癌胚抗原,胃癌時顯著升高;胃液胃癌相關(guān)抗原陽性,,陽性率為80%~84%,。 (7)胃脫落細胞檢測:找到癌細胞,可以確診,。 4.大腸癌 包括結(jié)腸癌,、直腸癌,是一種日趨常見的惡性腫瘤,,多數(shù)由腙瘤癌變而來,,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在消化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僅次于胃癌、食管癌和原發(fā)性肝癌,。早期癥狀不明顯,,進展期除排便習(xí)慣改變外,可反復(fù)便血(以黏液血便為主),,晚期有不規(guī)則發(fā)熱,、進行性消瘦、營養(yǎng)不良,、貧血,、惡病質(zhì)等。肝轉(zhuǎn)移可致肝腫大,、黃疸,、腹水等。右側(cè)結(jié)腸癌以排便習(xí)慣改變?yōu)槎嘁?,左?cè)結(jié)腸癌以慢性腸梗阻為主要表現(xiàn),,直腸癌可有里急后重、排便不暢感等,。直腸指檢、結(jié)腸鏡檢查,、鋇劑灌腸X線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1)糞便隱血試驗(OB):可為不同程度(+~+ + + +)陽性,,靈敏度較高,。 (2)結(jié)腸鏡活檢:可確定診斷及癌型期等。 (3)腫瘤指標檢測:癌胚抗原(CEA)升高,,甲胎蛋白(AFP)陽性,;結(jié)腸癌細胞相關(guān)抗原(CCA)可為陽性,陽性率達50%,。 5.原發(fā)性肝細胞癌(HCC) 原發(fā)性肝細胞癌簡稱肝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臨床期肝癌可分腹部腫塊型、發(fā)熱型,、急腹癥型,、黃疸型及消化道出血型等,各型表現(xiàn)不同,。超聲顯像,、CT、磁共振,、放射性核素顯像,、肝動脈造影、肝穿刺等檢查,,有重要診斷價值,。 (1)甲胎蛋白(AFP)測定:約70%肝癌為陽性,準確率可達98%,,并可作為普查肝癌的手段,。 (2)鐵蛋白及酸性同工鐵蛋白測定:肝癌病人前者約50%陽性,后者約70%陽性,。 (3)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γ-GT)同工酶測定:肝癌病人80%~90%陽性,,小肝癌僅10%~20%為陽性。 (4)凝血酶原(DCP)測定:有較高專一性,,等于或大于250微克/升(μg/L)為陽性(正常為50微克/升),,陽性率為72.3%。 (5)血清堿性磷酸酶(AKP,,ALP)測定:肝癌患者80%~90%陽性,,小肝癌僅10%陽性。 6.小兒惡性原發(fā)性肝腫瘤 它是小兒中最常見的肝母細胞瘤和肝細胞癌,,前者多見于3歲前小兒,,而后者多見于3歲以上的兒童。臨床上多以右腹或右上腹出現(xiàn)腫塊(后階段腫塊可突然增大)而引起重視,,常伴有厭食,、嘔吐和間隙性腹痛,晚期可有發(fā)熱,、黃疸,、體重下降、腹壁靜脈怒張及腹水所致全腹增大等,。胸,、腹X線攝片,X線透視,,B超,,CT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1)血紅蛋白(Hb)檢查:晚期出現(xiàn)貧血,,Hb降低,。 (2)肝功能檢查:約20%有丙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ALT)、膽紅素(BIL)及堿性磷酸酶(ALP)升高,。 (3)腫瘤標志物測定:80%患兒甲胎蛋白(AFP)陽性,,10%~20%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γ-GT)及同功酶可為陽性。 7.胰腺癌 是最常見的胰腺惡性腫瘤,。以逐漸加重的上腹痛,、食欲減退、消瘦,、黃疸,、肝脾和膽囊腫大等為特點。B超,、CT,、磁共振、經(jīng)皮肝內(nèi)膽管造影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1)尿二膽檢查:有阻塞性黃疸時,,尿膽紅素(BIL)強陽性;完全阻塞時,,尿膽原(URO)可為陰性,。 (2)糞便常規(guī)檢查:有阻塞性黃疸時,糞便呈灰白色,,糞膽原減少或消失,。 (3)血清酶測定:有阻塞性黃疸時,血清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zhuǎn)移酶(γ-GT),、亮氨酸氨基肽酶(LAP)、5′-核苷酸酶(5′-NT),、脂蛋白-X(LP-X)等均可升高,。 (4)淀粉酶(AMY)及脂肪酶測定:胰管梗阻或并發(fā)急性胰腺炎時,兩者在血清中的含量均可升高,。 (5)血糖(GLU)測定:胰島細胞被癌破壞時,可引起血糖升高和糖耐量異常,。 (6)胰腺癌標志物測定:糖類抗原-19-9,、胰腺腫瘤抗原(POA)、胰腺相關(guān)抗原(PCAA)的陽性率均在67%以上,,特異性為96.43%,;胰腺相關(guān)抗原與胰腺特異性抗原(PaA)聯(lián)合監(jiān)測診斷正確率可達94.04%;糖類抗原被認為是診斷胰腺癌的重要指標,正常值小于37單位/毫升(U/ml),,診斷正確率可達90%,。 (7)血清癌胚抗原(CEA)測定:可升高。 (8)胰腺穿刺液檢查:穿刺液涂片找到癌細胞,,陽性率較高,。 8.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簡稱甲癌,為甲狀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煞譃槿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及未分化癌四型,。甲癌一旦累及鄰近器官,可出現(xiàn)相應(yīng)的壓迫癥狀,,如聲音嘶啞,、吞咽困難及呼吸困難等。甲狀腺淋巴造影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1)血清甲狀腺球蛋白(Tg)測定:分化型甲癌血中甲狀腺球蛋白含量異常升高,可高于10微克/升(μg/L),。 (2)血清降鈣素(CT)測定:如降鈣素值,,男性高于100納克/升(ng/L),女性高于25納克/升(RIA法),,則可考慮為C細胞增生或髓樣癌,。 (3)組胺酶測定:髓樣癌病人,此酶活性顯著升高[正常低于3 500單位/升(U/L)],,常為癌已轉(zhuǎn)移的標志,。 (4)細針穿刺細胞學(xué)檢查(FNAB):具有確診率高、迅速,、安全,、痛苦小等優(yōu)點,陽性的確診率可達95%~98.4%,。 9.惡性胸腔積液 近年發(fā)病率增高,,占所有胸腔積液(胸液)的20%~40%,占成人胸腔積液的40%~50%,,以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轉(zhuǎn)移為最常見,。起病大多較緩,,胸痛較明顯且持續(xù)加重,,胸液生長迅速,可產(chǎn)生胸悶氣短,、嚴重端坐呼吸,、發(fā)紺等壓迫癥狀,食欲差,、乏力,、體重下降以致惡病質(zhì)等。胸部X線及CT檢查,,有助于診斷,。 (1)胸液檢測:多為血性滲出液,或開始時非血性,,以后轉(zhuǎn)為血性,;白細胞(WBC)計數(shù)>5×109/升,以淋巴細胞(L)為主,;乳酸脫氫酶2(LDH2)升高,,乳酸脫氫酶4,5(LDH4,5)降低,;胸膜間皮瘤,,透明質(zhì)酸酶升高,>8納克/毫升(ng/ml),;胰腺腫瘤,,淀粉酶(AMY)增高;癌胚抗原(CEA)增高,,>15納克/升(ng/L),,胸液/血清(CEA)>1。 (2)胸膜活檢等:找到癌細胞,,可以確診,;胸液細胞學(xué)檢測,找到癌細胞,,染色體有數(shù)量和結(jié)構(gòu)的異常,,可以確診。 lO.腎細胞癌 簡稱腎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腎實質(zhì)細胞惡性腫瘤,,多發(fā)生于40歲以上,男女比例為2.2:1,。臨床上把血尿,、疼痛、腫塊作為腎癌三聯(lián)癥,,間歇性無痛性全程血尿是腎癌的主要表現(xiàn),,腎外癥狀還有低熱、高血壓,、高血鈣等,。B超、X線平片,、腎動脈造影,、CT、磁共振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1)尿常規(guī)檢查:呈肉眼血尿;尿液沉渣涂片可找到癌細胞,,以確定診斷,。 (2)血常規(guī)檢查:晚期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可降低,出現(xiàn)貧血,。 (3)血清直接(DBIL)和間接膽紅素(IBIL)檢查:晚期,,兩值均增高。 (4)腫瘤標志物檢查:γ-烯醇酶在腎組織中高出正常組織近40倍(正常值為3.1±0.9微克/升),,且隨癌期發(fā)展而增高,。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對Ⅱ期以后腎癌,,陽性率可達75%~100%,,可作為普查和隨訪的指標。 11.小兒腎母細胞瘤 又名腎胚胎瘤,,是由持續(xù)存在的后胚基未能分化為腎小球及腎小管并呈不正常增殖,,發(fā)展為腎母細胞瘤。為小兒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小兒腹膜后腫瘤中居首位,,多見于3歲以上小兒,雙側(cè)受累少見,。臨床上分為Ⅰ~Ⅴ期,,腹部一側(cè)脅腰部發(fā)現(xiàn)無痛性腫塊是最常見的癥狀,腫瘤侵犯腎盂時可出現(xiàn)間歇性肉眼血尿,,因腎血管栓塞或腎動脈受壓可出現(xiàn)腎性高血壓癥狀,,腫瘤巨大或壞死或有轉(zhuǎn)移時可出現(xiàn)腹痛、低熱,、貧血和惡病質(zhì)等,。靜脈腎盂造影、B超,、CT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1)尿常規(guī)檢查:約25%患者可有鏡下血尿。 (2)血紅蛋白(Hb)測定:晚期Hb下降,,出現(xiàn)貧血,;但有紅細胞生成素增高者,可導(dǎo)致紅細胞(RBC)增多,,使Hb增高,。 (3)紅細胞生成素測定:常增高,一般手術(shù)切除腫瘤時可恢復(fù)正常,;但如術(shù)后紅細胞生成素仍高,,應(yīng)考慮腫瘤有遠處轉(zhuǎn)移。 12.膀胱癌 是泌尿外科占首位的尿路上皮性腫瘤,,且發(fā)病率日趨增高,。以間歇性無痛性全程肉眼血尿為特點,可伴尿頻,、尿痛等類似膀胱刺激癥狀,,晚期有嚴重貧血。膀胱鏡,、靜脈尿路造影,、超聲掃描、 CT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1)紅細胞(RBC)檢查:晚期,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可降低,,可出現(xiàn)嚴重貧血,。 (2)尿沉渣脫落細胞檢查:對上皮性腫瘤易于發(fā)現(xiàn),陽性率在50%~70%,。吖啶橙(Ao)染色熒光顯微鏡或直接免疫熒光法做尿細胞學(xué)檢查,,陽性率可達86.7%以上。 13.前列腺癌 是發(fā)生于前列腺腺體的惡性腫瘤,??沙霈F(xiàn)排尿不暢、尿頻,、尿流變細變慢,,嚴重時可出現(xiàn)血尿、尿痛和尿潴留等,。直腸指診,、X線平片、B超、CT及MRI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1)活組織檢查:經(jīng)直腸或會陰部穿刺活檢,成功率可達80%,。 (2)腫瘤標志物檢查:當(dāng)癌發(fā)展至腺外或轉(zhuǎn)移時,,酸性磷酸酶(ACP)及堿性磷酸酶(AKP,ALP)均可升高,;血清γ-精漿蛋白(γ-SM)和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在前列腺癌和轉(zhuǎn)移時均可升高,即高于10微克/升(μg/L),,γ-精漿蛋白正常值為(O.83士0.71)微克/升,,前列腺特異抗原正常值為0~2.5微克/升;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89%可出現(xiàn)陽性,,治療后可消失,。 14.乳腺癌 發(fā)生于乳腺小葉和導(dǎo)管上皮的惡性腫瘤,以女性為多,,男性僅占1%,。主妻表現(xiàn)為乳房腫塊,腋下及鎖骨下淋巴結(jié)腫大,,伴消瘦,、貧血、惡病質(zhì)等全身癥狀,。 (1)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檢查:晚期兩值均降低,,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貧血。 (2)乳頭溢液及針吸涂片檢查:找到癌細胞,,即可確診,。 15.宮頸癌 發(fā)生在宮頸的惡性腫瘤,是婦女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早期癥狀不明顯,,晚期可見白帶增多,陰道出血,,進一步可出現(xiàn)腰骶部持續(xù)性向下肢放射的疼痛,,如癌增大壓迫膀胱及直腸,可有尿頻,、尿急,、排便困難等,還有消瘦,、貧血,、發(fā)熱等全身癥狀。陰道鏡檢查,、子宮頸管搔刮術(shù)檢查等,,有助于診斷,。 (1)陰道脫落細胞涂片檢查:可找到癌細胞,準確率可達90%以上,。 (2)官頸活組織檢查:陽性率高,,為確診宮頸癌的重要手段。 16.多發(fā)性骨髓瘤 是一種漿細胞惡性增生性疾病,。以骨痛和腫塊,、神經(jīng)癥狀、貧血,、出血和反復(fù)感染及腎臟損害等為特點,。X線攝片可明確診斷。 (1)外周血檢查: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降低逐漸加重,;白細胞(WBC)增加,,晚期分類中可出現(xiàn)漿細胞或骨髓瘤細胞;血小板(PLT)正?;蚱?。 (2)骨髓象檢查:增生活躍或明顯活躍,骨髓瘤細胞占有核細胞的10%以上有確診價值,。 (3)血沉(ESR)測定:明顯增快,。 (4)血漿(血清)球蛋白(G)測定:球蛋白增高,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倒置,。 (5)免疫球蛋白(Ig)測定:骨髓瘤所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值如下:免疫球蛋白G(IgG)超過25克/升(g/L),,免疫球蛋A(IgA)超過10克/升,免疫球蛋白D(IgD)超過2克/升,,免疫球蛋白E(IgE)超過2克/升,,免疫球蛋白M(IgM)超過10克/升。 (6)血鈣(Ca)及血磷(P)測定:均增加,。 (7)血尿酸測定:可增加,。 17.淋巴瘤 是一組起源于淋巴結(jié)或其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本病起病緩慢,,常以進行性無痛性淋巴結(jié)腫大,,伴不規(guī)則發(fā)熱、盜汗,、貧血,、體重減輕、皮疹,、皮膚瘙癢等,。淋巴結(jié)針吸或活體組織檢查,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1)血常規(guī)檢查: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可降低,,白細胞(WBC)可正?;蛏摺?/p> (2)血沉(ESR)測定:增快,。 (3)免疫球蛋白(Ig)測定: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可升高;免疫球蛋白M(IgM)值常減少,。 (4)蛋白電泳測定:γ-球蛋白(γ-G)比值可降低,,α2-球蛋白(α2-G)比值可增高。 (5)補體C3測定:可較正常值升高,。 18.兒童非霍奇金淋巴肉瘤(NHL) 為惡性淋巴瘤的一類,,較霍奇金病(HD)多見,且多為分化極差的瘤細胞,,一般進展極快,在診斷早期常已廣泛擴散,。臨床上與 HD略有不同,,可分為Ⅱ~Ⅳ期,病情較HD復(fù)雜,,主要有全身表現(xiàn),、局部腫塊浸潤(淺深淋巴結(jié)腫大和瘤細胞浸潤)和轉(zhuǎn)移病灶三個方面。 (1)染色體檢查:大多數(shù)NHL患兒的核型有異常,,通常在14號染色體長臂(14q+)上,,分化差的淋巴細胞性淋巴瘤較軟組織性淋巴瘤更常見。 (2)骨髓象檢查:以了解有無骨髓NHL轉(zhuǎn)移,。 (3)腦脊液檢查:以了解有無NHL腦轉(zhuǎn)移,。 (4)胸、腹腔穿刺液檢查:以了解有無NHL胸,、腹腔轉(zhuǎn)移,。 19.兒童神經(jīng)母細胞瘤(NB) 是兒童胚胎交感系統(tǒng)的惡性腫瘤,為兒童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75 %的病例診斷時年齡小于5歲,。臨床上可分為Ⅰ~Ⅳ期,有發(fā)熱,、蒼白,、納呆、消瘦,、貧血及兒茶酚胺代謝異常和腫瘤壓迫,、轉(zhuǎn)移等癥狀和體征等。胸、腹部X線平片,,靜脈腎盂造影,,骨骼x線攝片,腹部B超,,CT等檢查,,有助于診斷。 (1)血紅蛋白(Hb)測定:出現(xiàn)貧血時Hb降低,;骨髓轉(zhuǎn)移時,,貧血更重。 (2)骨髓象檢查:骨髓轉(zhuǎn)移時,,可見腫瘤細胞形狀多變,,且集結(jié)成特殊的菊花型團樣排列,可與其他骨髓轉(zhuǎn)移的腫瘤相鑒別,。 (3)尿兒茶酚胺代謝產(chǎn)物測定:約90%患兒尿香草杏仁酸(VMA)增加,,少數(shù)患兒尿高香草酸(HVA)增加。 (4)神經(jīng)元特異性烯醇化酶(NSE)測定:增高,,有診斷價值,。 20.小兒視網(wǎng)膜母細胞瘤 是一種起源于視網(wǎng)膜核層原始細胞的惡性腫瘤,具遺傳和家族傾向,。該病多見于嬰幼兒,,是小兒最常見的眼內(nèi)腫瘤,約四分之一為雙側(cè)性,,腫瘤在眼內(nèi)生長時,,速度相對較慢,但擴散到眼外時,,則可迅速致死,。臨床上分為Ⅰ~Ⅴ期,可出現(xiàn)視力減退,,眼內(nèi)壓因腫瘤增大而增高,,眼球突出、眼球震顫及全身轉(zhuǎn)移癥狀等,。X線,、 CT、眼部及眼底檢查,,有助于診斷,。 (1)血清和房水乳酸脫氫酶(LDH)測定:房水LDH增高,當(dāng)房水中LDH濃度與血清中濃度比大于1.5時,,有協(xié)助診斷意義,。 (2)尿香草杏仁酸(VMA)等測定:尿中VMA和高香草酸(HVA)均增高,,有協(xié)助診斷價值。 21.惡性組織細胞病(MH) 簡稱惡組,,它是組織細胞及其前身細胞異常增生的惡性疾病,,其主要特點是肝、脾,、淋巴結(jié),、骨髓等器官組織中出現(xiàn)廣泛的組織細胞灶性增生,常伴有明顯的血細胞被吞噬現(xiàn)象,。病程大多急劇短促,,預(yù)后不良,以高熱,,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全血細胞減少及進行性衰竭為特點,。 (1)外周血檢查:全血細胞減少,常為本病的突出表現(xiàn)之一,。早期即有貧血,,多為中度血紅蛋白(Hb)降低;合并脾功能亢進時,,可引起溶血性貧血。早期白細胞(WBC)計數(shù)正?;蛟龈?,但中、晚期則顯著降低,,有的可降到(1~2)×109/升(L),;白細胞分類(DC)中,中性粒細胞(N)減少,,淋巴細胞(L)比例增高,,可出現(xiàn)少數(shù)中幼和晚幼粒細胞。血小板(PLT)計數(shù),,多數(shù)減少,。外周血涂片中可見異形組織細胞和不典型單核細胞,外周血濃縮涂片檢查,,異常細胞陽性率更高,;當(dāng)大量異形組織細胞在外周血中出現(xiàn),白細胞計數(shù)可升至數(shù)萬,,稱其為白血性惡性組織細胞病,。 (2)骨髓象檢查:多數(shù)患者骨髓象顯示增生或增生活躍,,尤其在疾病晚期,患者骨髓象中可找到一定數(shù)量的異常組織細胞,??煞殖梢韵缕叻N:即多核巨組織細胞、異形組織細胞,、吞噬型組織細胞,、有絲分裂組織細胞、單核樣組織細胞,、淋巴樣組織細胞,、漿細胞樣組織細胞,其中以前兩種有診斷意義,。 (3)淋巴結(jié)活檢:淋巴結(jié)穿刺涂片,,顯示正常淋巴細胞減少,可見異常組織細胞,;淋巴結(jié)活檢,,可見正常淋巴結(jié)構(gòu)消失,淋巴細胞減少,、消失,,而被異常的組織細胞所代替。 (4)組織化學(xué)染色檢查:惡組細胞的酸性磷酸酶染色,,呈彌漫性中度陽性至強陽性(+ +~+ + + +),,為粗顆粒樣或彌漫分布;非特異性酯酶染色為陽性,,而過氧化酶,、蘇丹黑、堿性磷酸酶染色和β-葡萄糖醛酸酯酶染色均為陰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惡組病例顯著降低,與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相似,。 (5)染色體檢查:本病患者可出現(xiàn)多種形式染色體異常,,較為特異性的染色體變化為17p+。 (6)血清酶等測定:多數(shù)患者,,血清乳酸脫氫酶(LDH)增高,,堿性磷酸酶(AKP)明顯升高,血清鐵蛋白含量增高,。 (7)蛋白電泳測定:白蛋白(A)低于正常值,,蛋白電泳顯示α1、α2,、β和小球蛋白升高,。 22.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又稱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簡稱急非淋,。因其惡變細胞起源于共同多潛能髓系祖細胞,,當(dāng)粒細胞、單核細胞,、紅細胞和巨核細胞系統(tǒng)受累時,,則發(fā)展為相應(yīng)系統(tǒng)的白血病??煞譃槠咝?,大多數(shù)起病較急,共同表現(xiàn)有貧血,、出血,、感染和白血病細胞浸潤等。 (1)外周血檢查: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不同程度降低,,且隨著病情進展而加重,;血小板(PLT)常減少,重者可低于20×109/升,;白細胞(WBC)增高,,大多在(20~50)×109/升,但約有半數(shù)病例白細胞數(shù)正?;虻陀谡?。血涂片中,原始細胞及早幼細胞比例較高,;其中紅白血病(M6)尚可見到較多的有核紅細胞,,而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可出現(xiàn)小巨核細胞和巨核細胞碎片。 (2)骨髓象檢查: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或極度活躍,,亦有少數(shù)增生低下的;原始細胞或幼稚細胞超過50%,,或原始細胞超過30%,;可見奧爾(Auer)小體;除紅白血病(M6),、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外,,紅系和巨核細胞受到抑制。紅白血病紅系有核細胞超過50%,,且伴有形態(tài)異常,,如巨幼變、雙核,、多核,、核碎裂等,,粒細胞或單核細胞的早期細胞也增多。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可見大量原始巨核細胞,,呈高度多形性,,細胞大小差別很大,小者如淋巴細胞,。 (3)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型)骨髓象:原粒細胞占90%以上,;原粒細胞不含有嗜苯胺藍顆粒(Ⅰ型原粒細胞)或僅含很少嗜苯胺藍顆粒(Ⅱ型原粒細胞,一般小于10%),,早幼粒及其以下各階段的粒細胞等于或小于10%,;過氧化物酶(POX)或蘇丹黑(SB)染色陽性細胞超過3%。 (4)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型)骨髓象:其中又分為兩個亞型,,即M2a及M2b型,。M2a型骨髓中,原粒細胞(I+Ⅱ型)為30%~90%,,單核細胞低于20%,,早幼粒細胞以下各階段細胞超過10%;M2b型的骨髓中,,除原始及早幼粒細胞增多外,,以異常中性中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其胞核有核仁,,有明顯的核漿發(fā)育不平衡,,此類細胞超過30%。 (5)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M3型)骨髓象:異常早幼粒細胞超過30%,,其胞核大小不等,,胞漿中有大小不等的顆粒,奧爾(Au-er)小體多見,。 (6)急性粒細胞白血病(M4型)骨髓象:可分為四個亞型,,即 M4a、M4b,、M4c及M4E0,。M4a以原始和早幼粒細胞增生為主,原,、幼單和單核細胞超過20%,;M4b以原始和幼單核細胞為主,原始和早幼粒細胞超過20%,;M4b的骨髓中既具粒細胞系,,又具單核細胞系形態(tài)特征的細胞高于30%;M4E0,,除上述特點外,,有嗜酸顆粒大而圓,、著色較深的嗜酸粒細胞占5%~30%。 (7)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型)骨髓象:分為兩種亞型,,即 M5a及M5b,。M5a為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單核細胞超過或等于80%,;M5b為部分分化型,,原始和幼稚單核細胞超過30%而低于80%。 2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急淋,,是原始與幼稚淋巴細胞在造血組織中無限增殖的惡性疾病,,多見于兒童和青少年。多數(shù)起病急,、進展快,,常以發(fā)熱,進行性貧血,,出血,,骨痛,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中樞神經(jīng)損害等為主要表現(xiàn),。 (1)外周血檢查:紅細胞(RBC),、血紅蛋白(Hb)量降低;血小板(PLT)減少,;白細胞(WBC)總數(shù)大多增高,,可達100×109/升或更高,白細胞分類(DC)以原始和幼稚淋巴細胞為主,。 (2)骨髓象檢查: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或極度活躍,,少數(shù)可呈增生低下,以原始淋巴細胞為主,,并有部分幼稚淋巴細胞,。 24.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簡稱慢粒,是發(fā)生于造血干細胞水平上的克隆性疾病,。表現(xiàn)為乏力、低熱,、體重減輕,、多汗或盜汗、脾腫大等,。 (1)血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WBC)總數(shù)常在50×109/升以上,,血片中以中,、晚幼及桿狀核粒細胞為主,原粒細胞及早幼粒細胞常低于10%,;分類中嗜堿性和嗜酸性粒細胞比例較高,;早期血小板(PLT)常增多,晚期紅細胞(RBC)及血紅蛋白(Hb)降低,。 (2)骨髓象檢查: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粒細胞系與紅細胞系比值可高達10~50:1,分類計數(shù)與血常規(guī)相似,;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染色為陰性,,急變期可呈陽性。 (3)血尿酸(UA)及乳酸脫氫酶(LDH)測定:兩值均可升高,。 (4)染色體檢查:90%以上患者的Phl染色體為陽性,,而陰性者多為兒童和老年患者。 25.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簡稱慢淋,,是指外周血淋巴細胞絕對值持續(xù)大于6×109/升而言,。本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可有疲倦乏力,,消瘦,肝,、脾,、淋巴結(jié)腫大及免疫功能低下致感染等表現(xiàn)。 (1)外周血檢查:白細胞(WBC)升高,,以(30~100)×109/升占多數(shù),,以成熟小淋巴細胞為主,常占60%~90%,,有時可見少數(shù)幼稚淋巴細胞和個別原始淋巴細胞,。晚期,紅細胞(RBC)及血小板(PLT)可降低,。 (2)骨髓象檢查:有核細胞增生明顯活躍,,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可占40%以上,,其中原始淋巴細胞一般不超過1%~2%,。 (3)免疫功能檢查:40%~50%患者可發(fā)生低丙種球蛋白血癥,20%的病人可見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 (4)染色體檢查:50%患者有染色體異常,。 |
|
來自: 子孫滿堂康復(fù)師 > 《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