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海泛舟,,人間清歡
今天,,我們繼續(xù)來讀儒家經典,四書里的《孟子》,。孟子,,是魯國鄒縣人,曾經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周游列國,游說梁惠王和齊宣王,,推行仁政王道,。當時社會,秦用商鞅變法,,魏楚用吳起變法,,齊宣王用孫臏變法,天下諸侯紛紛合縱連橫,攻城掠地,,以攻占勝利為賢明,,與孟子的仁政王道背道而馳。因而,,孟子的思想在當時并沒有得到采納,。于是,孟子與門徒退而著書,,作《孟子》七章,,從仁政王道、義利之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角度出發(fā),論述其主張,,后成為儒家經典著作,,被南宋理學家朱熹歸入“四書”之中。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現在,讓我們一起走入《孟子》,,一起了解這位先賢在群雄并起的時代里,,如何為時代開出藥方,救民于危難中的吧~02. 孟子見梁惠王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就是魏惠王魏罃(yīng)。魏國原來都城在安邑,,因秦國的壓力,,魏惠王遷都大梁,故魏也被稱為梁,,魏惠王就成了梁惠王,。戰(zhàn)國時期,各國競爭激烈,,梁惠王四處派出使者,,求訪大賢,孟子應招而去,。兩人見面,,梁惠王問孟子:“老人家,不遠千里而來,,您一定能給我的國家?guī)砗艽蟮睦姘桑?/span>”“大王何必說利益,,我這里只有仁義而已!您也只需要仁義,,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說:'怎樣才對我的國家有利?’大夫也會說:'怎樣才對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子百姓也會說:'怎樣對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從我這兒取利,,我想從你那兒取利,,那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大國,,殺掉國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小國,殺掉國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國家有一萬輛兵車,那大夫就有一千輛,;國家有一千輛兵車,,那大夫就有一百輛。這都不算少了吧,!但如果先利后義,,那大夫不把國君的產業(yè)全奪去,他是不會滿足的,!”“從來沒有仁者遺棄自己的父母,,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怠慢自己的君主。大王只講仁義就行了,,為什么要講利益呢,!”03. 如果你一心逐利, 跟著你的人也會逐你的利 孟子講的道理,,其實非常簡單,你在琢磨別人利的同時,,你手下的人也在琢磨你的利,。在《論語·季氏》里,我們讀到,,季孫氏圖謀工攻打顓頊,,冉有和季路前來告訴孔子??鬃诱f:“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意思就是,,季孫氏想得到顓臾城,就找了個理由說顓臾對他有威脅,,其實他要擔心的不該是顓臾,,而是他自己的那些所謂心腹才是。后來,,果然被孔子說中,,季孫氏家臣陽虎作亂,脅迫季孫氏,,攫取了魯國的攝政權,。當然,,陽虎的權勢也沒能保持下去,很快也倒臺流亡了,。不管干什么事,,你一個人是干不了的,總得有人跟著你一起看,。如果你施行任仁義,,你手下的人會和你一樣仁義;如果你追逐利益,,跟著你的人也會圖你的利益,。結果,最后真正顛覆你統(tǒng)治的,,根本就不是外面的敵人,,而是潛伏在你的身邊的,隨著想要取而代之的手下,。首先,,梁惠王的先祖是靠瓜分晉國的土地上位的,,他的王位本身就是靠圖謀來的,其次,,戰(zhàn)國七雄的強大,,無一不是靠圖謀其他小的國家。所以,,身處利益紛爭大環(huán)境下的梁惠王,,很難相信在逐利之外,能有一套讓國家長治久安的理念,。但是,,很顯然,梁惠王如果一心盯著利益,,不講仁義,,那么難免會為了利益做出有損仁義的事情。 而如果自上到下人人都這么去想,,都認為我只要坐上一個更高的位置,,我就能得到更多,那么,,天下距離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下一篇里,,靈遙將繼續(xù)為你帶來《孟子》一書的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