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前路椎間盤摘除減壓植骨術于1955年由Smith和Robinson首先報道,,以后迅速在各國得到推廣應用。此術式是以頸椎前方摘除突出之椎間盤,,并植入自體髂骨行椎體間融合,,亦可植入TFC或BAK等椎體間融合器進行融合,以重建頸椎的穩(wěn)定性,。本手術方法主要適用于脊髓型頸椎病與神經根型頸椎病,,此外還可用于治療頸椎不穩(wěn)癥、頸椎骨折脫位與頸椎腫瘤等,。本文主要介紹神經根型頸椎病,。 1? 術前處理 [明確診斷] 1.病史:主要表現為上肢的疼痛與麻木,可有頸肩痛,。 2.體格檢查:上肢出現與脊神經根支配區(qū)一致的感覺,、肌力與反射障礙,spurling征,、Jackson試驗和Eaton試驗大多可以為陽性,。 3.特殊檢查:X線照片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wěn),、骨贅形成及鉤椎關節(jié)增生,,斜位片見椎間孔狹窄。 [鑒別診斷] 結核,、腫瘤壓迫神經根時可以出現相似癥狀,,照片見椎體破壞有助于鑒別;胸廓出口綜合征均有鎖骨下動脈壓迫癥狀,,Adason試驗陽性,。 [手術指征] 神經根型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3個月以上無效,有進行性肌萎縮及劇烈疼痛者,;脊髓型頸椎病經非手術治療無效或癥狀持續(xù)性加重特別是急性進行性加重,,而受累節(jié)段少于3個者。 [方案選擇] 根據術者習慣可選擇直角鑿法,、U形鑿法及環(huán)鋸法,,如植入TFC或BAK,可切開前縱韌帶與纖維環(huán)后單純摘除椎間盤髓核,。 [術前準備] 1. 常規(guī)準備:三大常規(guī),、PT+KPTT、肝、腎功能,、心電圖,、胸部平片檢查,老年患者須查血糖與電解質,。 2. 病人準備:術前6小時禁食禁飲,會陰部備皮,。術前1周起練習向切開對側推移氣管與食管,。 3. 醫(yī)護人員準備:制定手術方案,與家屬談話簽字,,備全血400ml或濃縮紅細胞2U,。行TFC/BAK者進行相應器械準備,消毒備用,。 4. 麻醉選擇:局麻,、頸叢麻醉或全麻。 5. 術前用藥:術前30min肌內注射苯巴比妥鈉0.1g和阿托品0.5mg及適量抗生素,。 2? 術中處理 [手術原則] 徹底減壓,、牢靠植骨。 [切口選擇] 可選擇左側或右側橫切口,、胸鎖乳突肌內緣斜形切口,,長度和范圍據病變平面而定。 [手術要點] 減壓徹底而不損傷脊髓,,植人骨塊或融合器應將椎間隙撐開,。 [注意事項] 1.手術時頸部自然后伸,不可過伸,。 2.分離暴露時應慎防傷及喉返神經,。 3.摘除椎間盤時鑿刀不能過深,以免損傷脊髓,,一般為2. 5cm左右,。 4.操作范圍不應超過兩側頸長肌內緣,以免損傷椎動脈,。 5.術中C臂X線機透視定位明確病變椎間隙,。 6. 植入骨塊或TFC/BAK時應牢靠,以免脫出,。 7.嚴格無菌操作,,確切止血,置管引流,。 3? 術后處理 1.體位可平臥或半坐臥位,,術后第2 ~3天可在頸圍保護下行走。 2.頸椎植骨融合后,須待骨塊纖維連接或骨性連接后方可進行頸部屈伸及旋轉運動,。術后一般采用頸圍保護6~8周直到植骨融合,,以防脫落。 3.觀察傷口引流,,24 ~48小時拔除引流管,。 4.術后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椎間隙感染或傷口感染,。 5.嚴密觀察呼吸,,如有頸部脹悶不適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尋找原因,,如為血腫壓迫則手術清除血腫,,如照片發(fā)現植骨塊脫出則應手術重新植入。 6.術后第5~6天拆線,。術后應在床旁常規(guī)放置氣管切開包,,以防意外發(fā)生。有條件者應進行心電監(jiān)護及備氣管插管設備與人工呼吸機,。 |
|
來自: 陳東k1z3lt83ul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