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寫還是不寫,,我著實糾結(jié)了一會兒,。最開始是我看旗袍歷史時候,無意間看到的馬褂的起源,,從馬褂和旗袍的起源,,說明了兩個方面,,第一,所謂的滿族服飾,,或許是不存在的,,因為所有的來源都是漢服。第二,,“剃發(fā)易服”中的易服,,可能也只是一個誤解,有的是剃發(fā),,但易服,,下面文章最后我給大家會做解釋。 馬褂馬褂二字從字面意思也能理解,,這是騎馬配套穿的衣服,,具體起源于什么時候,我沒有搜到資料,,當(dāng)然了,,也沒仔細(xì)找,因為看到至少在東漢時期就已經(jīng)有馬褂了以后,,就懶得在找資料了,,這已經(jīng)證明中國很早就有這玩意了。 清朝時期的人是怎么認(rèn)識馬褂來源的呢:
康熙時期的曹庭棟將清代馬褂的淵源上溯到隋代養(yǎng)馬人所穿的貉袖,。
趙翼認(rèn)為馬褂的歷史不僅始于唐宋時期,,進而前推至漢魏時期的半袖,。《三國志·魏志》成書于西晉時期,,《說文》成書于東漢時期,,二者所載的“半袖”和“”,均被視為馬褂的遠祖,。
《建州見聞錄》是朝鮮人寫的,,文中“唐人”指明朝人,。 建州女真是女真各部中較為先進的部族,但在朝鮮人眼中其服飾文明卻極其落后,。當(dāng)時搶掠所得的“鮮好”服飾,,其來源不可能是經(jīng)濟文化水平更為落后的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只能是明朝,。 馬褂的遠祖可以追溯到漢魏時期,但該服制在明初卻是受到官方壓制的,,只允許騎馬之人穿著,。也就是說,馬褂在明朝時期,,其外觀形象是并不為當(dāng)時人們的審美所接受的,。 漢族是農(nóng)耕民族,,騎馬人本身就不多,所以這一穿著應(yīng)該多運用于軍隊之中,,邊軍與女真打仗,,正好女真部落的人又騎馬的眾多,于是服飾就傳入女真部落中,,并被廣泛傳播,。
這是清朝徐珂所著的《清類稗鈔·服飾類》,,是說馬褂原本是軍隊服裝,一直到了康熙末年流入民間,,開始有富家子弟(八旗子弟)穿著,,開始時是被人當(dāng)成奇裝異服加以嘲笑的,而后到了雍正時期逐漸流行起來,。 其實不難理解,,有錢有地位的人無論做什么,都會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為他們掌握著資源,,要想跟他們接觸,就得慢慢向他們靠齊,,所以當(dāng)看的多了之后,,也就不覺得丑了,。 滿清軍隊的形象在大家印象中是什么樣呢,?是不是下圖這樣: 其實這些服裝都來自于明軍。 《平番得勝圖》 只是這些距離我們太遙遠了,,讓我們自己都忘了我們的祖先在打仗時,,是穿的什么樣子了,。 上圖是萬歷年間的《平番得勝圖》,左邊藍衣黑帽的那些人穿的是不是很像滿清服飾,?不對,,我又說錯了,應(yīng)該說是滿清服飾特別像當(dāng)時明軍的服飾,。 還有中間的一列白甲士兵,,八旗軍的軍裝是不是與之很相似? 八旗入關(guān)后,,不得不讓人承認(rèn)的一點是,,有大批的明軍因為沒有了主心骨,根本仗都沒打就直接投降了滿清,,所用的武器和盔甲全都一如從前,。 另外還有出土的明代陶俑,這服飾就不用多說了,,一眼就可以看的出來,。 張國榮與陳百強 再到近代的服飾形象,都有很明顯的風(fēng)格延續(xù),。 還有就是,,圓領(lǐng)也是至少在漢代就有了,并不是來自于胡人,。 漢畫像磚中的小圓領(lǐng) 西漢彩繪陶樂舞俑 圓領(lǐng)袍,,唐宋時稱為“上領(lǐng)”、明朝則稱為“團領(lǐng)”,、“盤領(lǐng)”或“圓領(lǐng)”,,是在隋唐時期開始流行的,說明圓領(lǐng)真正的興起,,還要早上很多,。 圓領(lǐng)服飾的普及,也是一個由軍用到民用的過程,。 旗袍旗袍其實正確的叫法應(yīng)該是:祺袍,。出現(xiàn)在民國時期。 對于滿清的民間服飾,,大家印象中是不是都是馬褂和旗袍呢,,這兩種服飾的起源和來歷一會我們理清楚以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除了鮮明的皇家衣服,,怎么沒有清朝的民間衣服呢,。 因為后金時期,民間就沒有統(tǒng)一的衣服,滿洲從來都只是一個地域概念,,而非民族概念,,他們是由許多部落組合而成的,所以統(tǒng)一他們穿著的,,其實是軍隊服飾,。而軍隊服飾又都來源于明朝,所以才造成了這樣的現(xiàn)象,。 說回旗袍: 根據(jù)王宇清先生所著的《歷代婦女袍服考實》和包銘新等編著. 中國旗袍. (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 第5頁),,旗袍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 袁杰英教授《中國旗袍》中國紡織出版社, 2000年. 以及包銘新教授《中國旗袍》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8. 《近代中國女裝實錄》東華大學(xué)出版社, 2004.12. 為代表,,同時認(rèn)為旗袍的源頭應(yīng)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裝或先秦兩漢的深衣,。 “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觀點,從一開始就在學(xué)術(shù)界受到質(zhì)疑,?!霸谡麄€清代浩瀚的文獻中,'旗袍’一詞從未出現(xiàn),,在清代旗人稱呼自己所服袍服為旗服或旗裝,,滿語稱呼為'衣介’。旗袍二字作為一個具有特定意義詞出現(xiàn),,最早見于1918年沈壽口述,,張睿筆錄的《雪宦秀譜》一書中:'繃有三:大繃舊用以繡旗袍之邊,故謂之邊繃’,。 這里的旗袍是作為一個特定的指代某種刺繡服飾的名詞。 江南大學(xué)崔榮榮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漢族民間服飾全集》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4月:第9頁中說:“有些人質(zhì)疑旗袍是滿族服飾……我認(rèn)為這些認(rèn)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漢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滿族的袍和褂的歷史淵源又從哪里來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 ,。” 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亦認(rèn)為:“昔諸葛亮造筒袖鎧……滿洲之服,,其筒袖鎧之緒也 ,。”認(rèn)定滿族服飾其實抄襲自三國時期的蜀漢服飾,。章炳麟著,;劉治立評注. 訄書. 北京市:華夏出版社, 2002. 第228頁 秋瑾 有許多學(xué)者在研究旗袍的緣起時,也認(rèn)為新文化運動是一個重要的社會背景,。 辛亥革命前夕的許多積極參與革命團體的青年女性也喜穿長袍,,周亞衛(wèi)在《光復(fù)會見聞雜憶》中回憶1907年秋瑾的裝束:“當(dāng)時身穿一件玄青色湖給長袍(和男人一樣的長袍),頭梳辮子,,加上玄青辮穗,,放腳,,穿黑緞靴,。那年她三十二歲。光復(fù)會的年輕會員們都稱呼她為'秋先生’”,。 是否可能源于旗人服裝在清代濃厚的封建禮教氛圍中,想要婦女如現(xiàn)代一般外露曲線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裝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線,,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體的曲線毫不外露,。 旗裝大多采用平直的線條,,衣身寬松,下擺不開衩,,胸腰圍度與衣裙的尺寸比例較為接近,; 而從20世紀(jì)20年代至40年代末興起的旗袍,,款式幾經(jīng)變化,,早已徹底擺脫了老式樣,改變了中國婦女長期來束胸裹臂的舊貌,,讓女性體態(tài)和曲線美充分顯示出來,。 資料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說了,。 明末易服問題初入關(guān)時,,八旗全民皆兵,是沒有什么民間服飾的,,所以,,即便是想要易服,無奈實力是不允許的,。 而后由于為了刻意的防止?jié)h化,,所以一直沒有穿民間老百姓的服飾,,而是穿的由軍裝演變而來的服飾。 權(quán)勢這個東西很是奇怪,,只要你有權(quán)有錢,,哪怕奇裝異服上街,慢慢也會有人效仿,。因為那個代表你有地位,。 當(dāng)大家把這個當(dāng)做風(fēng)向標(biāo)以后,慢慢這種被明朝時期民間所不喜歡的東西,,慢慢就成為了主流,。 我沒有抨擊什么的意思,只是感覺“審美觀”是為一個民族“走向”指路的明燈,,如果這個偏離了本來的航線,,是一件特別可悲的事情,試問,,如果我們的瓷器一直都是農(nóng)家樂的形象發(fā)展,,那么后世中國的瓷器,還會有這樣超高的地位嗎,! 我輩當(dāng)思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