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雪墨 有一方印章,,已不記得從何處覓得的了,至少已囥三四十年了,。近因檢點舊物,,重新辨讀審視之。 六面印曾經(jīng)流行于南北朝,。明,、清之后,正方形或長方形印也有六面都刻印文的,,俱稱之為“六面印”,。著名的有東晉顔綝六面私印(見右下圖),。 另一個更著名的,,為多面印,,乃北周大司馬獨孤信之印(見下圖),,共有26個面,,其中的十四個面刻有印文。 這種六面印一般都是同一個人所用的,有些屬名姓字號者,,也有屬斎堂雅號閑文者,。但十松所藏此六面印卻分屬三個歷代名人的,故一直認為是一件仿品,,未予重視,,但因印材屬田黃石一類,故一直也未丟棄。 ◆ 此十松山房所藏印六面篆刻俱屬精妙,,其中有一面為白文“徐三庚印”(見左下圖),, △白文徐三庚印 朱文上于父印 與之相對的另一面是朱文“上于父”印(見左下圖),, △白文徐三庚印 朱文上于父印 檢索知,,白文徐三庚印及朱文上于父印與《徐三庚印譜》中所著錄者幾乎一樣(對比圖見圖)。 故此六面印是否為前人仿刻《徐三庚印譜》此兩面印者,? 辨析: 首先,,本六面印之徐三庚印白文及上于父朱文印面與《徐三庚印譜》作對照非常之相似,主要的筆畫結體均一致,。但有幾處《徐三庚印譜》中屬于缺斷者(見下圖①②③④⑤),,而這幾處缺斷如果是仿刻制者,其實是很容易將這種缺斷仿制出來的,。以其他重要的部位,最難筆畫間架結構及篆刻刀法都已經(jīng)能摹仿到這個地步了,,也就沒有道理這幾處細微的缺斷處弄不好,。所以,從這個道理上大致可以推論此印不是仿刻的,。 △《徐三庚印譜》與十松山房藏六面印對比所存在的六處斷缺 另一點也許更重要者,,即為十松山房所藏六面印,從篆刻刀法上論之嫻熟練達,,毫無仿刻者造作忸怩生澀之態(tài),。 但令人詫異的是:如果不是仿刻者,同樣的兩方姓名章為何會刻得如此相近呢,? 帶著這個問題,,繼續(xù)查考之,發(fā)現(xiàn)《徐三庚印譜》中還有另一方徐三庚印白文章(見左下圖)亦與之大體一致,。故徐三庚先生刻此姓名私章,,至少此白文徐三庚印曾重復多次刻過,且章面結體刀法均屬相同,。 ◆ 此六面印有一面為“呂恭所置”朱文?。ㄒ娮笙聢D), 蓋戳后見下圖,, △朱文呂恭所置印 呂恭(777—813),,字敬叔,唐河中(今山西永濟市)人,,呂溫之弟,。先棄文從軍,后歷任山南西道節(jié)度掌書記、長安主簿,、江南西道團練參軍,、桂管都防御副使。元和八年離開桂州前往廣州,,假嶺南道節(jié)度判官,,六月病卒。柳宗元嘗作《論墓中石書》與呂恭作探討,。呂恭去世后,,柳宗元作《呂侍御恭墓志》、《祭呂敬叔文》,。 史書上另載有一呂恭,,也是唐朝人,但卻是屬于神仙中人,,見諸《太平廣記 · 卷九 · 神仙 · 呂恭》:呂恭,,字文敬,少好服食,。將一奴一婢,,于太行山中采藥。忽見三人在谷中,,問恭曰:“子好長生乎,,乃勤苦艱險如是耶?”恭曰:“實好長生,而不遇良方,,故采服此藥,,冀有微益耳?!币蝗嗽唬骸拔?/span>姓呂字文起,。”次一人曰:“我姓孫字文陽,?!贝我蝗嗽唬骸拔?/span>姓王字文上?!比私蕴逄透扇艘?。“時來采藥,,當以成新學者,。公既與我同姓,又字得吾半支,,此是公命當應常生也,。若能隨我采藥,,語公不死之方?!惫Ъ窗菰唬骸坝行业糜鱿扇?,但恐暗塞多罪,不足教授耳,。若見采收,,是更生之愿也?!奔措S仙人去二日,,乃授恭秘方一首,因遣恭去曰:“可視鄉(xiāng)里,?!惫Ъ窗蒉o,三人語恭曰:“公來二日,,人間己二百年矣,。”恭歸家,,但見空宅,,子孫無復一人也。乃見鄉(xiāng)里數(shù)世后人趙輔者,,問呂恭家人皆何所在。輔曰:“君從何來,,乃問此久遠人也,。吾昔聞先人說云,昔有呂恭者,,持奴婢入太行山采藥,,遂不復還,以為虎狼所食,,已二百余年矣,。恭有數(shù)世子孫呂習者,居在城東十數(shù)里,,作道士,,民多奉事之。推求易得耳,?!惫С休o言,到習家,,扣門問訊,。奴出,問公從何來,恭曰:“此是我家,,我昔隨仙人去,,至今二百余年?!绷暵勚@喜,,跣出拜曰:“仙人來歸,悲喜不能自勝,?!惫蛞陨穹绞诹暥ァA曇涯臧耸?,服之即還少壯,,至二百歲,乃入山中,。子孫世世不復老死,。 是否二人為同一人而史家之訛?姑且存疑之,,不論,。 與此“呂恭所置”朱文印相對一面是白文護封印(見左下圖),, 蓋戳后見下圖,, △白文護封印 古人在簡冊類文書的接縫處蓋上護封印,以為保密之用,,一般是和封泥一起用的,。 今所見護封印以代或戰(zhàn)國或秦、漢者居多,,以魏,、晉以后紙張逐漸流行,這種簡冊類文書便逐漸被淘汰,,而護封之用亦隨之式微,。但這種簡冊護封偶或還會存在,尤其是在兵燹戰(zhàn)亂之時,,或“洛陽紙貴”之際,,人們不得已更啟用簡冊文書。如今之考古發(fā)現(xiàn),,新疆尉犁縣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就出土有唐代的木牘(見左下圖),。 有竹簡、木牘存在,,那就一定會有護封及護封印之在,。 護封印,,或也有作“謹封”、“稟封”,、“頓首”,,或單一字“護”,單一字“封”印等,。 當然護封印也有延續(xù)后世的,,故今所見明清時仍然有人持有這種私印者,如盛世收藏網(wǎng)頁上一對連套銅印,,一是朱文“千里如面”,,另一是朱文“護封”(見下圖右) 這種后世所沿用的護封印一般是閑章一類的,非屬姓名私印,。 所以,,雖然不能排除此印非唐代呂恭,或為后人亦姓呂名恭者,。但明,、清之人私章上一般也少會刻“所置”二字,這種用語比較像古人專為官檢署之用者,。且此二印章法及刻法上也非常平正工穩(wěn),,與后世篆刻家風格迥然有別。 此不作肯定之論斷,。 ◆ 六面印另外上下相對的兩面是清代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錢大昕私章(見左下圖a,、b)。 a,、 △白文大盺印 b,、 △朱文竹汀印 錢大昕為清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為乾嘉學派最負盛名的代表人物,,著有《十駕齋養(yǎng)新錄》,,與該書與清初顧炎武《日知錄》并稱“二錄”。此印其中一面是“大昕”白文,,相對一面是“竹汀”朱文,。 錢大昕,生于雍正六年正月七日,,卒于嘉慶九年十月二十日,,字暁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蘇太倉州嘉定縣望仙橋河東宅人。 錢大昕之名從“昕”,,但此印白文粗看是“沂”字,,而“沂”字音卻與錢大昕之“昕”字有別。原此甚屬可疑,。 但今重新審視之,,這個左旁原也可作“目”字陽文看。從“目”字陽文,,則此為“盺”字,。“昕”、“盺”發(fā)音相同,,但文意卻不同,,前者從“日”,從“斤”,?!敖铩弊帜恕靶隆弊质∥模省瓣俊弊直疽庋孕氯找?。若《說文解字》所言“旦明,,日將出也”略有不當,以新日者為日已出也,;而后者從“目”,,從“斤”?!敖铩弊滞ń敖弊?,故“盺”字實即言目近視者也。若《康熙字典 · 類篇》言“視不明貌”,,則言義稍相近者也,。 錢大昕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故此方印章如為真品,,即應系其晚年所刻,。而“大盺”其實是他另一個為史家所未知的雅號。這種雅號一般都是讀書人自己起的,,或有自嘲之意,,即將本名之“昕”字改作“盺”,寓意耄耋之年已目視不明矣,。如吳昌碩晚年自稱“大聾”也是這樣的,。則是“昕”字與“盺”字差別甚微,易被人忽視不辨耳,。 故這方“大盺”印章法也較奇特,,屬半陰半陽者,,即“盺”字左旁“目”字用陽文,而右旁“斤”字用陰文,。而這種陰陽組合的章法非常之巧妙,! ◆ 這方六面印真?zhèn)握撟C,從幾個方面或許會推翻人們原有的認知:一者原來有一種說法,,說石材類篆刻是始于明代文彭的,,但現(xiàn)代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許多更早前的石材印章出土,早在漢代或更早就有此類印章,,如湖南長沙出土的漢代“索丞之印”滑石章(見左下圖)等,; 再者,即田黃石印章的使用年代,?;蚍Q始于明代,以史料有記載明代田黃石已被御選為宮廷印璽用才,,至清代乾隆時期皇帝更屬意用田黃印璽,。但此六面印有“呂恭所置”及“護封”章,如斷為唐代呂恭私章,,則田黃石材之使用更推前了一千年,,這不免有些難以令人置信! 但筆者從“呂恭所置”即“護封”章面風格內(nèi)容推論,,這方章很有可能即唐代呂恭私章,。推論是在清代出土之后,先經(jīng)錢大昕收藏,,錢大昕又在該印章的另兩面刻上了自己的私章,,其實即寶愛有加之意。 而后來又輾轉被晚清大篆刻家徐三庚收藏,,徐三庚更刻上了自己的名號,,最后便成了徐三庚私章。 徐三庚出生貧寒,,其本名是否即三庚,,其實不好憑說,以“庚”字古文通“更”字,,有一種可能即因得此印,為此石作第三次改刻更名,,故給自己起雅號“三庚”,,此后便以“三庚”號行。而徐三庚另有一號曰金罍山人,,“罍”字從三“田”字,,即田黃之“田”,,當亦與之有關。 田黃石有人以“溫,、潤,、細、結,、凝,、膩,六德”論之,,但田黃石真正的特點其實是和其成因有關的,,田黃石在福建壽山地區(qū)其礦脈原來分布不同的在海拔,山上的礦石稱之為“山黃”,,山下的分為上坂,、中坂、下坂等九片,,所出均稱之為“田坑”,。山黃、田黃,,原屬同一礦脈,。只是田黃石是在歷次地殼運動之后,崩落到山下的,,又經(jīng)過不知道多少年,,這些崩脫散落的礦石逐步被水流沖帶順溪流而下,最后星散於田間溪邊,。而這種從山黃到田黃的蛻脫演化,,時間越長,其中脈絡肌理即越穩(wěn)定,,材質亦越溫潤,。 前人總結出田黃的特點是:“不松、不綿勝水坑,;不脆,、不澀勝山坑;不硬,、不燥勝山石”,,這三個優(yōu)點。篆刻受刀時,,軟硬度適中,,且不容易磕碴,故最為篆刻家所寶愛。 前人鑒定田黃者,,有幾個特征,,一者稱之為“蘿卜絲”,即透光見之會隱隱約約有如蘿卜切片一樣的晶瑩而又細微的肌理存在,。其實這是和田黃在隨著山洪溪水沖帶入田間時長期受水土滋潤有關的,,而山黃未有此種水土滋潤歷練,即沒有這種瑩透肌理,。所以,,這是鑒定田黃的一個重要依據(jù)。十松山房所藏此六面印經(jīng)燈光透射后亦呈現(xiàn)這種特征(見下圖),。 △六面印透光圖 除了所謂“蘿卜絲”之外,,還有一種稱“無格不成田”者。格裂其實是石病,,大部分石材都是存在的,,但最好的其實即沒有格裂的,這種完全沒有格裂的頂級田黃故能六面受刀,。如從原石見(右下圖),,雖然有些格裂處,但如果真正考究的制作印章則會切割去這種帶格裂的部分,。所以,,“無格不成田”其實不能套用在這種方章上。
無格不成田,,一般來說是成立的,,即為大部分情況下人們在得到田黃石之后會盡量不做切割,以田黃材質之難得名貴也,,前人每稱“一兩田黃十兩金”,,名貴如此,豈舍得切割哉,,故通常所見民間田黃石印章俱以隨形印居多,,即為避免做過多切割也。這種隨形印自然會有格裂血筋之在,。 田黃還根據(jù)顏色等經(jīng)分類,,而此六面印即為所謂的“熟栗黃”。 ◆ 總結 此六面印,,六個面兩兩相對地為三個名人私印,。原為呂恭所置印,清代為錢大昕晚年時所得而加刻自己的名號,后又為晚清著名的篆刻家徐三庚所得,,徐三庚復加刻自己名號,而筆者推論徐三庚得名由此印,。 除了三個名人用印風格上均符合時代特征外,,且錢大昕印“昕”字變?yōu)椤氨^”陰陽合文之巧妙,加上印材本身之優(yōu)點,。從這幾方面大致可論斷,,即固非贗偽之品。奇緣偶合,,殊屬難得,! 鑒古學有一種道理是屬于古代形名學的。中國古代稱形名學者,,“形”字從“彡”,,古文字原出二十八宿參宿,中間有三星連成一線者(參宿一,、參宿二,、參宿三),俗稱“腰帶三星”,。而形名學原理即寓含在這其中,。凡作形名學論斷者,其實即為一種據(jù)證之學?,F(xiàn)代有些人講證據(jù)學者偏面倚重于講證據(jù)鏈之完整,,指案件證據(jù)環(huán)環(huán)相扣,屬于一種推演邏輯者,。是一種單一線性的思維方法,。 但事實上世間許多事物作論斷時,每要采多點論據(jù),,這些多點證據(jù)各個雖然俱不甚充分,,屬離散性證據(jù),但將這些多點離散的證據(jù)放在同一個界面內(nèi)考慮時就會有所指向,。 近代學者王國維提出一種“二重證據(jù)”法,,但古人所用的其實是三重(或多重)證據(jù)法。 參宿三星所為為古代觀星之要,,即為天上滿布的星星俱可作兩兩相連,,但這種三顆星呈直線緊挨者則為唯一的。天上的星星原來都是自然散布的,,而這種在自然界中形成三星直線相連的幾率是很低的,。所以,形名學家即以此為指向寓意。 是故,,三個原本看似離散,,均不甚充分的論據(jù),如聯(lián)系在一起看時卻能有同一種指向,,那這種指向就屬于比較確定者了,。 從概率學上論,設定一個不甚充分(必要,,但不具備排他性充分)的論據(jù)為數(shù)值2,。如再加上一個論據(jù)也同樣不很充分的論據(jù),那這種推論就相當于22=4,,也就是說其論證的可信度因此增加了一倍,。但如果更加上一個同樣不充分,但都有同一指向性的論據(jù)話,,其可信度數(shù)值即為23=16,。即相當于指向性依據(jù)一下子提升了很多。 當然,,這種離散的論據(jù)越多,,其指向性論證也就越明確。 這個原理本為中國古代刑偵學家所常用者,,但在古物鑒定中其實也是同樣有用的,,世間許多突發(fā)事件也都可以運用此原理。
20220330 壬寅二月廿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