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xiàn)在著名的歷史學家、文學家,,相信很多人都會提起胡適,。 胡適曾被尊為“現(xiàn)代孔子”,與魯迅齊名,。 但實際上,,有一個人,他初見就用一個問題難住了胡適,,“適之無以對”,,這個人就是錢穆。 作為“史學四大家”,,錢穆一輩子的心思都用在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上的學習與研究上,。 那份倔強的堅持,當真是一絕,。 年少聰穎,,專心苦學 錢穆出生在素有江南水鄉(xiāng)之稱的無錫七房橋。 他的父親曾想走仕途之路,,也曾考中過秀才,,但無奈身體不好,只好不得不放棄,。 錢穆出生后,,父親便把這份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對錢穆的教育十分上心,,希望他日后能考上功名,,光宗耀祖。 錢穆剛學會說話,,他的父親就開始教授他四書五經(jīng),,還引導他看一些經(jīng)典名著,為其講解書中內(nèi)容,。 錢穆9歲時,,就已經(jīng)把《三國演義》讀了好幾遍,甚至其中的一些經(jīng)典故事,,他都能完完整整地背誦下來,。 有一次,,錢穆跟著父親去煙館談事,客人聽說他能背《三國演義》,,便饒有興趣,。 錢穆當即就背誦了一段“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一邊背誦,,一邊還表演了人物對話的神態(tài),,十分形象。 客人聽后紛紛鼓掌,,還稱他為神童,。 小小年紀便被人夸贊,錢穆不免有些驕傲,,臉上滿是掩飾不住的自得,。 直到一次,錢穆和父親外出路上經(jīng)過一座橋時,,父親問他:“認識橋字嗎?” 錢穆點頭應答,。 父親又問:“橋字偏旁部首是什么”,。 錢穆答道:“木字旁”。 父親再問:“把木字旁換成馬字旁念什么,?” 錢穆回答:“念驕”,。 錢穆剛說完,猛然反應過來自己背書的驕傲模樣,,頓時感到十分羞愧,,忙同父親認錯,向父親保證以后一定戒驕戒躁,,對待任何事都要虛心,。 父親教會的這個道理,讓錢穆銘記于心,。哪怕父親后來因病逝世,,他也沒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刻苦,,考上了南京鐘英中學,。 然而生于這個時局動蕩的年代,錢穆的求學之路注定不能一帆風順,。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fā),學校停辦,,原本為響應革命的號召,,錢穆和同學約好要一起參軍,,但對方卻因有急事沒來,參軍的計劃只得擱淺,。 第二年,,迫于生計,他在朋友的推薦下,,在老家的小學當老師,,從此開啟了自己的執(zhí)教生涯。 臺上是老師,,臺下是學生 動蕩年代,,在學校執(zhí)教,工作是比較輕松的,。 可偏偏錢穆把自己的日子,,過成了埋頭苦讀的苦行僧。 除了上課以外,,他的時間幾乎都用來讀書學習了,。 每天在清晨最清醒的時候,他會讀一些晦澀難懂的書,,等到晚上再會讀一些歷史故事,。 一天下來,作為老師的錢穆,,活得卻更像個學生,! 就這樣,憑借多年的自學,,他以龐大的知識儲備,,在1922年被推薦到廈門集美中學任教,他的收入也因此越來越高,,還有了自己的家室,。 然而命運總會在人生順利的時候開幾個玩笑。 1928年,,錢穆妻子因難產(chǎn)去世,,孩子也沒能保住,同年,,他39歲的哥哥也去世了,。 接二連三的打擊,讓錢穆悲痛欲絕,,他在自己的屋子里呆了好幾天沒有出來,。 親人一年里離開3人,錢穆的人生都黑暗了,! 好在還有知識陪伴他,,他將失去親人的痛苦化作求知的力量,。 當時,學術(shù)界流行研究諸子之學,,錢穆因從小被父親教授這方面的學問,,也開始研究先秦諸子的思想和事跡。 正巧1929年,,全國著名歷史學家的顧頡剛來到蘇州中學演講,。 錢穆興奮地帶著自己還沒發(fā)表的《先秦諸子系年》手稿,找到顧頡剛,,希望他能指點一二,。 誰料顧頡剛看了幾頁后,就被錢穆豐富的學識所震撼,,還當即邀請他為《燕京學報》寫一篇《劉向歆父子年譜》,,研究各門各派的經(jīng)師論學,分析從古至今各門經(jīng)學的分歧,。 誰也沒想到,,錢穆這一寫,就寫出了他踏入學術(shù)界的代表之作,。 一篇文章驚艷眾人,,卻不遭胡適待見 1930年,《劉向歆父子年譜》在報紙上一經(jīng)發(fā)表,,就在學術(shù)界引起軒然大波。 這篇文章解決了近代史上一直以來存在的疑案,,不但結(jié)束了清代經(jīng)學上的古今文之爭,,還平息了經(jīng)學家的門戶之見,為劉向歆洗白冤屈,。 顧頡剛因此對錢穆更加的欣賞,,并親自推薦他去燕京大學任教,當國文講師,。 1931年,,錢穆正式北上,來到燕京大學就任歷史系副教授,。 燕京大學教學時,,錢穆主講國文和先秦史,他以扎實的學識功底贏得眾多學生的肯定與贊賞,。 他的課堂經(jīng)常是座無虛席,,而當時除了錢穆的講座,還有一人的講座也是很受歡迎,,那便是胡適,。 可惜,,兩個人卻并不對付。 錢穆與胡適第一次相遇時,,錢穆還在蘇州中學講課,,而胡適早已在學術(shù)界有了一席之地。 當時正值錢穆寫《先秦諸子系年》時遇到瓶頸,,進而迫不及待地向胡適請教,。 可沒想到錢穆提出的問題十分偏僻,讓胡適當場愣在了原地,,胡適認為錢穆這是在有意刁難于他,。 為此聚會結(jié)束后,胡適直接以沒帶刮胡刀為由帶著怒氣就走了,。 不過錢穆的想法其實很單純,。 當時他并不是故意要刁難胡適,而是真心想請教,,卻恰好遇到胡適不清楚的地方,,這才鬧了誤會。 但兩個人的梁子也就此結(jié)下,。 再加上兩個人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有一定的分歧,,經(jīng)常見面就吵架。 據(jù)說有一次,,兩人在校園里相遇,,錢穆知道胡適主張老子出現(xiàn)在孔子之前,與自己的觀點恰恰相反,。于是對胡適說,,“胡先生,《老子》成書年代晚,,證據(jù)確鑿,,你不要再錯下去了!” 而胡適反駁說:“錢先生,,您所提出的證據(jù)還不足以說服我,,如果你能說服我,我可以連自己的老子都不要,!” 錢穆在學術(shù)上的“軸”,,讓學術(shù)界眾人提及錢穆,除了贊嘆其才華外,,也會想到他和胡適的矛盾,。 可以說,錢穆是學術(shù)界上才華與八卦齊名的大家。 時局動蕩,,為寫書獨居山中,,與世隔絕 1937年,日軍發(fā)動“七七事變”,,北方近百所高校紛紛南遷,。 北大、清華,、南開大學三校合并,,在長沙成立了臨時大學,暫稱西南聯(lián)大,。 錢穆由此隨西南聯(lián)大輾轉(zhuǎn)各處,,開啟了自己長達八年的移動學術(shù)生涯。 在這期間,,除了日常給學生講課,,他將主要精力都放在新書《國史大綱》上。 可到處都是戰(zhàn)爭,,為了安全四處奔走躲避的錢穆,,根本無法靜心去寫書。 于是,,為了完成《國史大綱》,,他不惜獨自一人前往昆明70公里外的巖泉寺居住。 寺廟生活苦寒,,可醉心研究學術(shù)寫書的錢穆卻怡然自樂,。 他每天足不出戶,恨不得將所有的時間都投入學術(shù)研究與創(chuàng)作上,。 期間,,陳寅格曾來拜訪錢穆,看他與世隔絕的模樣笑著調(diào)侃: “這地方還真適合寫作,,要是我自己在這時間長了,非得神經(jīng)病不可,?!?/p> 可錢穆非但沒有神經(jīng),反而在1939年6月,,完成了這部在學術(shù)界引起巨大反響的《國史大綱》,。 當時正逢民族危亡時期,它的出現(xiàn)直接喚醒了民族國魂,,是促使人們奮起救國的佳作,。 錢穆也因這本著作,徹底奠定了自己在中國學術(shù)界作為史學大家的地位,。 亂世中,,年近六旬的老人再度執(zhí)教,,堅定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1949年,內(nèi)戰(zhàn)即將結(jié)束,,錢穆知道新中國的成立已是必然,,可他本人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新中國的政權(quán)便去了香港。 本以為可以在香港安享晚年,,但他見到那些本該在學堂讀書學習的學生,,四處奔走逃亡,年近60歲的錢穆十分心痛:學生怎么能丟下知識呢,! 為此,,錢穆下定決心要在香港辦學堂,親自擔任校長,,親自講課,! 就這樣,專門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新亞書院成立了,。 可一心都撲在學術(shù)研究上的錢穆,,手里根本沒有足夠的資金,一開始的校舍都是租的,。 租校舍也就罷了,,租的還是個舊樓。 每天在書院里,,老師和學生都能聽到附近各種工廠的機器聲和飯店商戶的叫賣聲,,看起來完全不像個學校。 為了籌集資金讓書院辦下去,,錢穆數(shù)次往返香港和臺灣兩地,,好幾次遇到危險,險些喪命,。 可即便這樣,,書院開課第一年,堅持到畢業(yè)的學生也只有3人,。 后來新亞書院漸漸成熟,,甚至成為全香港唯一一個教授中國文化歷史的學校,并在1963年和聯(lián)合書院,、崇基書院合并,,改名香港中文大學,教出了很多人文志士,。 錢穆:天人合一,,中國文化的最高信仰 1967年,錢穆辭別中大,來到了臺灣定居,。 而自從他到香港之后,,便再沒有踏上自己尤為熱愛的大陸,回到那片故土之上,。 這讓錢穆郁郁寡歡,,晚年的他還因胃病加重,進而引發(fā)其他并發(fā)癥,,導致雙目失明,。 但失明后的他仍沒有停止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道路。 他再次拿起手中的筆,,由夫人來查閱史實和論述,,寫完之后,再由夫人全篇誦讀,,訂正錯誤,。 最終,錢穆完成了自己生前的最后一部著作《晚學盲言》,。 這篇著作,,從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出發(fā),講述了兩種文化的異同,。 也是在這篇著作中,,錢穆領(lǐng)悟了儒家里“天人合一”這一最高命題。 他曾在遺稿中大膽預言:“待當下世界文化歸去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必將成為宗主,。” 1990年,,錢穆在臺北逝世,。 縱觀錢穆的一生,一直都在為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做著努力,。 他承認中西方歷史文化的多樣性,,但也表現(xiàn)出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固執(zhí),只堅持自己的路,。 他曾在最后一課上對學生們說:“你們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中國!” 錢穆這一生都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打交道,,從自己學到教人學,就是教不動了最后也要告誡后人要認真學,。 這種軸勁,,讓我想起一句名言——“偉大的作品不是靠力量,而是靠堅持來完成的?!?/p> 這句話,,用來形容錢穆再合適不過。 在時代的洪流中,,他有才華,,卻堅持做一個傳統(tǒng)人物,而非時代人物,。 擁有如此倔強靈魂的學者,,唯錢穆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