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①,,是以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②,,是以難治。 民之輕死③,,以其上求生之厚④,,是以輕死。 夫唯無以生為者⑤,,是賢于貴生⑥,。 〔注釋〕 ①上:統(tǒng)治者,、君王,。食稅:指統(tǒng)治者以收稅自養(yǎng),如同取食物以自養(yǎng)一樣,,故稱食(吃)稅,。 ②有為:林希逸說:“有為,言為治者過用智術(shù)也,?!标惞膽?yīng)注:“有為:政令煩苛,強(qiáng)作妄為,?!?③輕:看輕,不重視,。 ④以其上求生之厚:統(tǒng)治者奉養(yǎng)奢厚,。勞健說:“此章'生’字,義皆如生聚之'生’。舊說或解如生死生命之'生’,,非也,。'求生之厚’即求為富庶之義,蘇轍注:'上以利欲先民,,民亦爭厚其生,,故雖死而求利不厭,貴生之極,,必至輕死,。’得其旨矣,?!?《老子古本考》) ⑤無以生為者:高亨說:“無以生為者,,不以生為事也,,即不貴生也?!?《老子正詁》)亦即恬淡虛靜,。 ⑥賢:勝于、勝過,。貴生:高亨說:“君貴生則厚養(yǎng),,厚養(yǎng)則苛斂”(《老子正詁》),貴生即厚養(yǎng)生命,。 〔鑒賞〕 本章文義顯明,,老子繼續(xù)深入講他的政治觀,承上兩章“民不畏威”,、“民不畏死”,,而講到人民饑荒是統(tǒng)治者沉重的租稅造成的,人民反抗是統(tǒng)治者苛煩的政策造成的,,人民輕死是統(tǒng)治者貪婪的聚斂造成的;然后老子重申“無為”治政思想,。 具體來說,老子在本章描述了“民之饑”,、“民之難治”和“民之輕死”,,并深入剖析了造成諸如此類情況的原因。這原因,,用白話文說來是“剝削與高壓是政治禍亂的根本原因,。在上者橫征暴斂,厲民自養(yǎng),,再加上政令繁苛,,使百姓動輒得咎;這樣的統(tǒng)治者已經(jīng)變成大吸血蟲與大虎狼。到了這種地步,人民自然會從饑餓與死亡的邊緣中挺身而出,,輕于犯死了”,,所以“本章是對于虐政所提出的警告”(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 與此同時,,老子于本章還是勿忘重申他的“無為”治政思想,,那就是鑒于上有為而民難治、上厚生而民輕死,,老子還是一帖藥:即上無為而民自化,,上無事而民自富,上好靜而民自正,,上無欲而民自樸;這樣在上不多取,、不多事以擾下,在下也就不會輕生難治以累上,,于是兩相平安,,社會穩(wěn)定得以保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