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睆恼咭娭?。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儀:地名,。 封人:鎮(zhèn)守邊疆的官員,。 請見:請求會見孔子,。 從者:隨從之人。 見之:讓他被接見,。 二三子:一解“諸位”,,另解“你們這些人”,意思差不多,,語氣不太一樣,。 患:憂愁,擔心,。 喪(sàng):一解“失掉官位”,,另解“道德淪喪”。 木鐸:以木為舌的銅鈴,,古代宣布政教法令時搖它以召集聽眾,。 儀地的一個官員請求會見孔子,說:“凡是到這個地方的君子,,我沒有不求見的,。”孔子的學生們領(lǐng)他去見了孔子,。官員出來以后,,說:“你們幾位為什么為沒有官位而發(fā)愁呢?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教化(號令)天下,。”我沒法考證孔子在當時,、或者是在周游列國的時候的社會地位到底是怎樣的,,但從這一章描述的情況來看,,這應(yīng)該是孔子一行到了“儀”附近,,“儀封人”主動求見孔子,似乎還不太容易見,,所以他才說“凡是到這個地方的道德高尚的人,,我沒有不求見、見不到的,?!彼圆疟灰姟?/section>至于見面后都談了些什么不得而知,,見面后出來說的后半段話,,足見他對孔子已是佩服至極。他對孔子弟子們說的那句話,,我表示懷疑,。我查了一下關(guān)于“喪”的解釋:此處的“喪”會不會是它的本義“逃亡”呢,?這段話當時的情境會不會是孔子“周游”列國、最窮困潦倒的時候,,弟子們對于這種“逃亡”生活感到沮喪,、看不到希望呢?他的意思是說:“諸位為什么要為這種逃亡生活感到擔憂呢,?天下無道已經(jīng)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為圣人來教化(號令)天下。”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韶》:相傳是舜時的樂曲名,。一說是歌頌虞舜的一種樂舞,。 美:指樂曲的聲音、舞蹈的形式美,。 善:指樂曲,、舞蹈的思想內(nèi)涵美。 《武》:相傳是周武王時的樂曲名,。一說是歌頌周武王的一種樂舞,。 孔子講到《韶》這一樂舞時說:“樂曲、舞蹈這些藝術(shù)形式美極了,,內(nèi)容也好極了,。”說到《武》時說:“樂曲,、舞蹈等形式上美極了,,內(nèi)容還不是完全好?!?/section>藝術(shù)為誰服務(wù),,就必定會蘊含著誰的思想、意志在里面,。舜是以美德受禪天下,,治理天下也以仁德為主,那么,,在他主持下制作的(或者是別人為歌頌他而編制的)大型樂舞,,在內(nèi)容上蘊含著“善”,在形式上體現(xiàn)著“美”,,所以孔子說“盡善盡美”,; 武王雖是不得已而為之,,但畢竟是以武力推翻商朝奪得的天下,在道德上存在著“污點”,,在治理天下上崇尚武力,,與孔子力主的“仁德”是背道而馳的,因而孔子說“盡美矣,,未盡善也”,。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說:“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人,,不能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恭敬,遇喪事時不悲傷哀痛,,這個樣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居上的“寬”,,既應(yīng)該包括為人的胸襟要寬宏大量,,能容天下難容之人、之事,;更應(yīng)該包括做事的眼界要高遠,。
|